光挥岁月
字体: 16 + -

第一章 入伍

    “火车开动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我会去到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有的,只是对曾经的一切,泉涌的思念”——李文景

    ‘一直想写一部小说,写写自己的摸爬滚打,写写自己的苦逼生活,它没有给我主角光环,没有给我成功之路,也没有小说构架中最关键的走向人生巅峰,只是慢慢的教会了我,如何坦然的面对并接受,自己的平庸

    人的头脑很复杂,每个人都曾经撒过谎,会在某一个时刻,把自己说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模样,有的时候,连自己也被自己骗了,撒过的谎,和回忆搅拌在一起,回想起的时候,自己都说不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写下来的,更加真实’——我说。

    我,叫李文景,一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丑不帅的普通小青年,此时,正坐在去齐市的火车上,这是一件说起来带着丝丝荣耀的事,我参军了,马上要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是只有我内心知道,我没有那么伟大,决定参军也是自己和家里商量后,做出的最无奈的一种选择。

    我不是什么好学生,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整个学生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却又一直没有努力到能出成绩的那个点,所以学习一直不愠不火,高考的成绩出来后,家里就已经决定让我参军了,因为我的成绩连二表b都没有达到。

    那个时候家里刚刚动迁没多久,又是一片厂房,可以说父母奋斗了半辈子,终于一下子翻了个大身,“各种拆迁款已到,a6路虎大霸道”这句顺口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说的就是我们这一类人,一夜暴富的动迁户。总的来说,当时的家庭条件算是不错,所以父母还是决定给我个机会体验大学生活,我当时报的学校是理工远东学院,江北大学城的一座普通三表大学,工程造价专业。

    虽然我的分数线没有到二表b,但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三表学校,而选择这个学校的理由,说起来比较有意思,我给父母的说法,编的最后我自己都信了,把这个专业夸得天花乱坠,以后的发展说的头头是道。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报这个学校,只有一个理由,就是王洋报的是这个学校。

    王洋是我那时的女朋友,高中最后的半年认识的隔壁班的女生,算是苦逼的高三,督促我按时上课,没有逃学的,最大的动力,她报考的学校,正是理工远东学院,俄语专业。

    不过很悲催的是,我考上了,她却没有考上,而是上了次志愿的外国语学院,从她们学校,坐公交车到我们学校,要两个半小时。

    所以我们俩头三个月的大学生活,大部分都是在江南江北两地奔波的过程中度过的,我除了每天在自己的学校胡吃海喝,玩玩乐乐,就是去她的学校看她,当时已经知道了自己会在年底入伍,所以我的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只有第一个星期上了满课,之后的三个月内,每个星期只去一两堂课,证明一下,自己在学校,就ok了。

    周围人的说说笑笑,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知道,三个多月,醉生梦死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重新打量同批入伍的这二十几个人,现在应该称之为战友了,有的人和我一样,满面茫然,还有的人依然双目含泪,看来还是没有消化掉离家的痛苦,有的人却调整的真的很快,已经忘记了离开家的痛苦,从乘务员那里买了一副扑克,大呼小叫的玩了起来,看着他们的笑脸,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茫然的看着车窗外皑皑的白雪,脑子里感觉有万千思绪,回过神的时候,却又不记得刚才自己在想什么。

    “到了”带队的军官站起身,整了整着装,对我们这批新兵蛋子说道“拿好自己的行李,排成一队下车。”三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齐市。

    站起身,将自己的行李收拾好,我跟着大部队慢慢走下火车,走出车站。

    车站外,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上面挂着“光荣入伍”的红色条幅,早已在这里等着我们这一批人,车门口站着一名老兵,正微笑地看着我们。

    “上车吧”老兵朗声喊道,带着军人的洪亮感。

    刚下火车,又再次登上汽车,又是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离得很远,就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门口的立柱上烫金的大字“齐市武警支队教导大队”,进到院内,鼓声震天,两列老兵排成纵队,正在迎接我们,下车,随队进到大楼里,先是分班环节,我们一起来的二十个新兵站在一侧,之前迎接我们的老兵站在另一侧,被点到名的新兵和老兵一起上楼。

    迎接我的,是一位hb昌黎的老兵,也就是我的班长,个子不高,黑瘦的样子,面容冷峻,说话带着hb口音,让我这东北人听着不太习惯,领我来到班后,只是简单交代了一句“收拾一下自己的行李”,就转身出门,消失不见,留下我一个人在班内。

    停下忙碌,打量这个对自己来说未知的环境,跟大学寝室的格局差不多,左右两边共十个床位,中间是以一个大桌子,柜子在门口的角落里,不同的是,这要比大学寝室,干净,规整的多的多的多!这是下午三点多钟,外面的天,由于有二层窗户的缘故,看着昏黄昏黄的,整个操场上放眼望去,全是白雪。

    班长不一会,就回到了班级,简单的问了问我的个人情况,递给我一张电话卡,说“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吧,电话在左边第一个柜子里”,随后就又出了门。

    找出电话,是最老式的那种,插上电,插入电话卡,赶忙拨通了电话。

    “喂?”电话传来一句带着深深疲惫的声音。

    “妈,我到了”我答道。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