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紫陌道
字体: 16 + -

第1章 楔子

    红尘,尘指的是古时车马扬起的灰尘,尘本无色,江湖其言染之、其人染之。红尘一词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众所周知红尘暗喻人的是是非非,但往往红尘杂念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看破,于是就有了道家的红尘炼心、看破红尘。

    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指要你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用你的那颗心去原谅众生,宽恕众生。学“佛教”的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的,也就是说你永远都看破不了红尘,但是可以再续红尘。

    红尘寓意江湖,身处江湖之中又怎能看破红尘。

    紫陌、原指京城之外郊区的道路,京城是古时繁华兴盛的象征,繁华之处必然是人声鼎沸、门庭若市、熙熙攘攘,而人群密集之处必分高低贵贱、三教九流,于是就有了江湖。

    紫陌寓意远离江湖的一群人。

    道,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诡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尽言。此皆人与事物互相左右影响改变之道。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根本、一为变化的基础、二为基础变化、三为全部的总体变化。

    若人真要明道,先离道名,既离道名,唯有体会,既有体会,体道同一,体会已过,道之背景若有变,则体会不存,体道已同,已无同与不同,无彼无此,无我亦无道,身体自己已如此,名为得道。实得所体会而可思所变。

    万事万物内在的运行规律即是道,道即是自然,人之生老病死、生长发育、年老色衰都无法离开自然环境,人刚出生的时候最接近自然,故可以生长发育,而人越长大越远离自然,就出现了生老病死,有心之人慢慢发现了这一规律,开始了漫长研究自然的过程,人类文明就此诞生、发展、延续、壮大;相传研究探索自然过程中,有惊才绝艳悟出了道;而得道者得永生。

    作者本人并非惊才绝艳、也非得道高人,我只是将我所见、所闻、所思、以及一些看得懂的、看不懂的、看得透的、看不透的客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一起思索、一起领悟,我并不企图凭一己之力来诠释何为大道,大道又岂是我这个凡夫俗子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的,我相信这个社会存在惊才绝艳之人,也相信真有得道高人,那么我想站在他们这个高度的人,应该早已看透我们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无数道理,就像一个人如果有高中的数学水平,那么做小学数学题目岂不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春秋道家学者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古今成大事者,可以不懂道,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顺应大道。如果将我们一生看做是一场修行,我们起点都是一样,那么懂孝悌之道、心善若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人必然比顶撞父母,贪欲无度、不知进退之人活的更精彩。我先前说过,身处红尘何以看破红尘,既然生活于生活之中便难于悟出大道,我们何不着眼当前,从小道入手,以小道而悟大道,水滴石穿积少成海,成就你我的大道。

    红尘紫陌道,指的是一群有志之人,远离江湖静心悟道,出世修行却又发现真正的道在红尘之中,可身处红尘却又难以看破红尘,看似循环死局却又别开生门,红尘悟道、大隐于市。诸多故事敬请期待。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