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歌声
字体: 16 + -

三七四 姑苏

    tue mar 15 20:59:38 cst 2016

    可是,无比诡异的事情出现了,那被擒的彭境鸥竟然在嬴物华的眼皮底下,被人救走;

    至于何人救走了彭境鸥的,却是一无所知,彭境鸥竟也乖滑了,一下子不知道到哪去了。

    黄勃几人都是得知此事,于是黄勃三兄弟和那东方露薇一起去调查了。

    从那西部的凤凰山,到东部的大海之滨,到北面的北冥山,南幽山,都是无有影踪。

    那彭境鸥似乎抛出了那上华国,不知所踪了,

    一切都是恢复了原来的秩序,不过是魔兽山成了佛灵的分坛了。

    彭境鸥的去处成了谜团,无人得知的,

    黄勃甚至询问的仙山的叶瑰丽三女,柴东秀四女,都是没看到那彭境鸥的踪影。

    难道他真的飞天遁地了不成?

    黄勃不信,于是向大长老范天铎请辞,和徐远泽,尚至信,和东方露薇一起去查那彭境鸥的下落。

    范天铎也就依了,嘱咐他万事小心,四人一起出发 ,直奔那中原之九州了。

    四人落地时,却是那中州之地,东部就是姑苏之地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枫桥夜泊的诗句,却又道尽了姑苏城外的美景与安逸祥和。

    苏州的古代称谓有:吴郡、东吴、吴趋、吴中、姑苏 ,苏州古代的六大老城门也很有历史意义的:比如盘门(世界上仅存的水陆同门),胥门(现在还有纪念吴子胥的一些雕象石碑等),还有阊门等等 山塘街:古代苏州最繁华的烟花地皋桥:梁鸿与孟光举案齐眉的美丽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虎丘:吴中第一名胜,曾经有过中秋节“万人空巷去虎丘”的说法的浒墅关:历史比苏州古城还要悠久的古镇,姑苏山由穹隆山、余杭山、阳山组成。吴民为图方便,有时将这一带总称姑苏山。

    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却是新晋鹊起一拨僧人,换名那寒光僧侣。

    寒山寺的特长武技是那凌厉的寒光之力,聚集之精专而纤细,直入电光乍现,寒光凛冽,故而得名,】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于佛教盛行之梁天监年间,唐贞观中寒山曾至此而得名。梵宇历劫,屡毁屡建,佛子之心可鉴;千五百年,几经沧桑,沿革当理分明。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2]

    1983年,寒山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今日寒山寺,气势恢弘,庙宇庄严。被毁缺600余年的"普明宝塔"已经重建,为苏州古城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寺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碑廊内嵌立着宋明以来众多名人所书诗文碑刻。

    寒山寺重建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

    与大钟同时奠基的大碑,号称“中华第一诗碑”,主体高度为15.9米,总重量为388.188吨。其中,碑帽高3.64米,宽5.5米,厚1.46米。碑身高10.26米,宽5.3米,厚1.3米。碑座高2米,上沿宽7.07米,下沿宽7.27米,上沿厚2.60米,下沿厚2.80米。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共28个大字,45个小字,最大的字为0.8x0.8米。在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大碑上共雕刻有28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黄勃到了寒山寺外,钟声飘出很远,很远,直至姑苏的江面上,还是略有余音激荡的、

    黄勃四人闻得那寺中金鼓齐鸣,似乎有事发生,于是四人尽数上山,直奔寒山寺主殿去了。

    寒山寺微显狭窄局促,但是典雅古穆却是罕有的,那种扑面而来的佛灵气息,却是令人一阵的安逸。

    寺中却是站着那张西陵和傅俊采两人,黄勃就是一呆,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呢?

    当时张西陵说道:‘几位大师,我们前来,只为解释那龙抟指一事的,“

    一位僧侣向前踏上一步,说道:“张施主,你所言之龙抟指,是为何意?“

    张西陵说道:“如今江湖风传我张西陵到处杀人,而作恶手段就是那龙抟指,那是我的成名绝技。可是,最近悬案迭起,我没有参与一起,看来有人模仿我的指力,四处作恶!|

    那僧侣说道;“你如何证明,那不是你的龙抟指力?“

    张西陵伸出一指,幻化出内息射向了一根石柱,石柱顿时多一坑,约有半寸深。

    僧侣念生阿弥陀佛,看看身边的诸僧侣,说道:“各位师兄,意下如何?“

    一位僧侣声音微微嘶哑,说道:“这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今日所使的是龙抟指,并不能说明那时你用的并非是龙抟指吧:”诸僧愕然了。

    张西陵说道:‘大师何出此言,此时已非常明了,我的指力如此,而凶手的指力却非如此,已经是很清楚是栽赃嫁祸无疑。“

    僧侣说道:‘此为此,彼非彼,就算今是今,昨也未必不是昨了!“

    张西陵心中一沉,暗道:“这些人既然是如画,那就断折了不少的文竹的。

    几僧成形扇子面,围了过来,当时就困住张西陵到了。

    黄勃一闪而出,攻向那一僧,却是偷袭无疑。

    那僧随后依旧反手一指定乾坤的,吃的一声,射向了黄勃。

    黄勃也是以指力对指力,倒是令老僧呼一下,后撤之下,内力反弹,叱一声,震开的一只袖子。

    袖子上出现了清晰可见的大拇指粗细的指力痕迹,已经洞穿衣袖,令诸人微微动容。

    有僧侣说道:‘你是与张西陵同宗的黄勃?“

    黄勃和张西陵同为道门中人,却是武林中人所共知的。

    黄勃出手,只是为了验证,那道门的指力是如此的,除了这种指力都是冒充的。

    几人都是没想到黄勃武功竟而如此浑厚,且是挥手间就击穿了袖子,令人刮目相看了。

    几人倒是相信,这指力的确和案发现场的指力不同,那种指力远不至于如此的浑厚绵密,那是一种刚猛的指力,近乎于金刚指力的。‘

    最近江湖上血雨腥风,倒是盛传龙抟指的杀人之事,引得张西陵无辜被人追杀猜忌,所以才到此辩驳、

    张西陵的误会与杀人嫌疑解去,也就是和黄勃几人一起下山的。

    师兄弟倒是很久不见的,于是说话非常投机,很是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