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遗藏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传承技,国士无双

    tue mar 24 19:33:07 cst 2015

    在黄州为官的这些时日,康无双称得上是落魄,因为毕竟官小权微。但是,从另方面来说,这段时日却也是算的上开心,与家人一同耕田,颇有几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感。

    或许是命运的垂青,也或许是老天真真爱与他开玩笑。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本是喜事,毕竟这意味着官位的提升。同时,作为文士而言,最忧虑之事必有一条是怀才不遇,官位的上升,那康无双之才也将有发挥的余地。

    但是,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康无双的幼儿不幸夭折。这是个晴天霹雳,青年丧父丧母又丧妻,待得不惑之岁,却又丧子,康无双内心充满了憋闷与苦涩。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康无双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康无双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此时对他而言,偏安于一隅未必不是好事。

    世事难料,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康无双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康无双任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这或许便是求之而不得,不求反得之,正想颐养天年的康无双反而变得官运亨通。

    但是,文人的情怀和自身高尚的情操致使康无双越来越反感朝堂的黑暗,特别是当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尽废新法后,一身傲骨发作,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狠狠地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由此,康无双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随即遭诬告陷害。 康无双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康无双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因为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于是,康无双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然后,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江南的风景宜人,外加因为出色的政绩很得百姓爱戴,故而康无双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这时的他将那些磨难渐渐忘去,整个人乐观而积极。

    但是,绍圣元年(1094年),又是因为朝堂之上政党之争,康无双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康无双,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值得老怀大慰的是他的到来,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于是康无双不因被贬而伤怀,却是仗义疏财,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好景不长,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康无双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政绩卓绝,深受百姓爱戴的康无双得此处罚,公道却是何在!

    但是,以垂垂老矣的他早已看淡世事,他的乐观与豁达使得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便是他心情真实的写照。康无双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学于他。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康无双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康无双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故而儋州人们把他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教化之功,可谓功德无量!

    徽宗即位后,康无双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年老体迈,已到大限之日的康无双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百转轮回,康无双终是在仙去之时来到了他念念不忘想要终老的常州,恋恋不舍的又看了看此间风景,他便是永远的沉眠了过去。随之,其子苏过将他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师,谥为“文忠”。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喜悦与悲痛交织,幸运与不幸相随,而随着他的闭目,现实之中的康无双双眼也是流出两行泪水,慢慢睁了开来。

    那是怎样一双眼睛啊,有看穿了世间繁华与苦难的睿智,有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的淡然,还有那老者的慈祥与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康无双由此醒转过来,但觉头疼欲裂,脑袋要炸了开来,两个不一样的人生,两个不同的记忆只让他分不清虚幻与现实。而在一边一直关注他的苏轼却是微微一笑,带着欣慰和喜悦吟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一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吟罢,便见一股清凉月华一闪而过,没入康无双脑袋。同时,苏轼又是带着调侃的味道笑曰:“痴儿,痴儿,你还不醒来,真真要留老夫一人无处话凄凉?”

    话音刚落,头疼的康无双便是真正清醒过来,六十五载的生涯化作了他做过的一场异常漫长而又真实的梦,他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是康无双,不是苏轼。

    但是,那梦中所经历之事虽是虚幻,也是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精神财富,在日后为他成为无双国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提日后康无双如何,却说此时康无双听到苏轼的调侃,一个激灵便是从地上爬起,双膝跪地,执了一个拜师礼,恭敬道:“先生大恩,没齿难忘。”

    苏轼见到康无双如此,也不阻止,而是颇感欣慰道:“你我相见便是缘,今日你将得我传承,这一礼我便收下了,现在,快点起来吧。”

    康无双听了苏轼的话,站了起来,苏轼目光柔和的注视着他,关切道:“现在感觉如何,梦中经历之事可是有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康无双答道:“老师,学生并无不妥,倒是得了不少好处。”苏轼闻言,轻轻将那青竹杖跺跺地,大笑道:“如此便好,这两关你的表现甚是让我满意,那接下来,我这传承就给予你吧!”

    康无双听了苏轼的话,不为获得传承而心喜,却是因获得苏轼的认可而欢喜不已,因为他早已将面前这个性情高洁、和蔼慈祥的老者视为师长。于是,康无双又是身鞠一躬,说道:“谢老师。”

    苏轼点头,受了他这一礼,继而浑身散发出万道光辉,柔和的银光将他轻轻托起浮至半空。然后,但见他额头之处慢慢探出一颗小拇指之间大小,呈方形,表面坑坑洼洼,散发银光的文气种子。

    这种子虽是长相奇特,却是丝毫不给人丑陋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如同火中涅槃的凤凰一般,透漏出一丝高洁之气。而这种子一探出苏轼额头,便似是感到同源之气,如乳燕归巢一样飞射进入康无双脑海之中,并散发出一股欢欣之意传递向康无双。

    苏轼见了此场景,心中更是欣慰,笑道:“无双,你果真如同天赐于我一般,看我这传承,竟像是非你不可。罢了罢了,这传承有了传人,我这把老骨头也是卸了重任,这天地间,我又不知要去向何方,那我这根青竹杖你也是拿去吧!”

    苏轼说罢,不待康无双推辞,便是抛出了那青竹杖。康无双条件反射一般将其接住,张口道:“老师,这青竹杖乃是你伴身之物,学生万不可…”

    接受二字康无双尚未在嘴里说出,却是被眼前景象震得呆立当场:只见苏轼正缓缓化作银色光点消弭,但是苏轼却是微笑着看着他,然后开口吟出一首豪迈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吟罢,苏轼尚是有些未尽兴,大呼道:“无双无双,老夫今日传承于你。将来,你必不负我之传承,做那无双国士!”话音刚落,苏轼便是整个化作光点消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