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远征史
字体: 16 + -

清朝人能造出滑翔机和喀秋莎?

    激烈的“思旺决战”马上就要打响了,这一仗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山立国”之战都不为过,尤其是经过本书的渲染加工,各条情节线、矛盾纠葛及人物到此处交集在了一起,本书将达到第一个情节**,管保你们看了觉得精彩过瘾!

    有读者质疑:你在书里写李秀成他们明滑翔机、制造“喀秋莎”,未免太夸张太前太yy了吧?其实你是不了解当时的世界科技展水平与晚清时期的武器铸造现状,按那时的客观条件,如果有先进的意识,完全可能实现者的这一虚构。尽在

    众所周知,晚清的科技、工业、制造技艺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军事工业水平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满清在入关前不会制造使用火炮,攻克沈阳辽阳后缴获了大批明军热武器,但并未加以重视,只把大炮当成信炮使用;清朝真正使火炮制造应用技术突进,是在平定三藩时期――伟大的康熙大帝重用洋教士南怀仁研制大炮,康熙在位时共生产各类火炮987尊(《中国全史》第十七卷《中国清代军事史》)……

    可其后制炮技术停滞不前,到嘉庆时期一共才造炮55尊;直到鸦片战争爆,大清军队配备的仍是清初的过时火炮!大家都知道炮兵被喻为战争之,进入热兵器时代火炮等武器的展运用,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拿破仑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我觉得晚清这种武器铸造水平的落后,最主要还是军事理念方面的落伍――当西方国家军队全部采用火器时,清庭政权仍固执坚持“枪剑并用,不可偏废”的迂腐思想,这就让清军的装备配置和整体战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那是不是说晚清时期制造工艺技术就一定无法支撑先进武器生产呢?也不尽然。我国炼铁技术早于西方17oo多年,汉代已经开始在冶炼时使用水利鼓风机;明朝明了活塞式风箱,风压高达3oo毫米水银柱,广东佛山的大铁炉每天能够炼铁2o次,每次产铁3oo斤,每只铁炉日产生铁斤。(参见郝侠君主编《中西5oo年比较》)

    至于科技制造业工艺水平,也不像我们相像得那么落后。早在清朝初年,西方机械制造和应用技术传至中国,就曾引起当时知识阶层、手工匠人的仿制热情。江苏一名青年科学家黄履庄,便曾成功研制、仿制了许多自动机械与仪器,诸如自行车、望远镜、温度计、多级螺旋水车等。尤其是他明的瑞光灯,口径达五六尺,夜里一灯光照可射数里之外。可惜由于当权者将这些先进技术统统视为奇技淫巧,未能给予重视扶持,导致这些东西不能扬光大……

    可见晚清科技制造水平特别是军工业的落后,并非单单只是生产与科学的落伍,而同当权者的政策及精英阶层的普遍观念有很大关系。倘若当时真有李秀成这样一个意识前的人物出现,制造滑翔机、改抬杆为集群式火力装置,也不是完全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