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集 合围
第135集 合围
东北战场上,明军以绝对的优势在不断突破着。虽然称不上是“摧枯拉朽”,但绝对是势如破竹。就算是在统一战争中,明军也从没有这么集中的使用装甲力量和飞机。统一战争战场要宽广得多,而且那个时候明军的坦克和飞机也远不及现在这么多。现在和华北平原相比,黑龙江平原就那么一点大,明军无论天上还是地下的钢铁,都太集中了。
日军作战勇敢,称得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士兵的训练、素质也普遍在明军士兵之上。但是,明军毕竟已经是打了一年多仗的军队,而且是全国性的战争,基本上每一个师、每一个团都受过战场的充分洗礼,90%以上都是老兵。而日军仅有的战争经验,就是从7月7日到8月15日这一个多月的战斗。从军官到士兵,只能说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离“老兵”的标准还差得远。况且,明军现在如此规模的装甲战、空地立体战,是日军从未经历过的。就是之前的一个多月中,强度也远比不上这次总攻。
这一个多月中,两军一直在不断的转战东北大地,战线变动迅速,先是日军战略进攻、明军战略退却,后来又是明军战略进攻、日军战略退却,日军始终没有一个长时间稳固的战线,没有好好修筑防御工事的机会。也就是明军总攻前的不到十天,日军才得以修筑了一下自己的阵地。这时间也太紧迫了,战壕修筑的十分仓促,并没有形成一个纵深若干层、庞大系统的防御体系。
日军的土木工程军官也是严谨无比,完全按照《野战筑城条例》的规范施工,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而这时候各国的“野战筑城规范”设计思想完全还是一战时期的套路,基本没有把“反坦克”的因素考虑进去……
现在,面对着明军飞机的炸弹、燃烧弹带来的第一波巨大死伤,紧接着面对已经冲到眼前的大批坦克,日军官兵完全懵了,不知所措。之前的战斗中,从来没见过这么汹涌的坦克,从来没听过这么排山倒海的轰鸣。日军反坦克炮组都疯了似地,一边叫喊着,一边拼命瞄准、开炮、退弹、装弹、再瞄准……但是火炮太少了,面对面前密密麻麻的坦克,真的有一种“不知道该打谁”,甚至“打不打都一样”的感觉。
明军坦克群的炮弹、机枪暴风雨一样盖过来,那些露出壕沟开炮的反坦克炮组,很快都被一一端掉了。只剩下一些抱着反坦克枪的日本兵,由于身段放得低,伤亡还少些,还在红着眼睛不停地开枪。
对于明军坦克,尤其是那些打头阵的“闪电4”、“闪电3”,反坦克枪基本都不起作用了。日本兵绝望地看着坦克轰鸣着,一直开到自己脸前,然后向下一栽、接着一拱,就从壕沟上开了过去……再转过脸来,第一批坦克已经在自己身后了。再想追上去攻击坦克后部,但这时候前后左右已经全是明军坦克了。四面八方的机枪打过来,刚爬出壕沟的日军士兵不是被打成了筛子,就是被直接撞倒、碾压成肉饼。
两个小时内,两处日军防线均被全面突破,后续更多的装甲部队继续撕扯,缺口越来越大,明军涌入也越来越快。到了8月15日晚上的时候,两侧明军已经分别推进了50公里和65公里,把中间至少五个师团的日军远远甩在了身后——也就是说,装进了口袋里。
16日、17日两天,明军不断向北、向东挺进,越来越多的军队投入战斗,包围圈一步步加厚、合拢。而中间的日军以鱼死网破的劲头死战突围,但是根本无济于事。和明军比起来,日军火炮严重不足,弹药严重缺乏,车辆和燃料更是缺少,大部分的重武器和辎重要靠军马来拉。士兵手里的轻武器更是无法和明军相比。除了比例不算高的轻重机枪,剩下就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了。明军就算是只用轻武器交火,也能完全压制住日军。
战役进行到了第五天,8月20日,日军在黑龙江的十万人至少已经被歼灭了一万五,大约有两万左右,在合围之前及时向东退却,此时在包围圈之外,零散在兴凯湖——乌苏里江一带,正在乌苏里江沿岸搜集船只,准备渡江进入东边的苏联境内。
剩下的八万多日军,现在全部被明军装在了包围圈中。
这几天向小强也丝毫没闲着,坐着一辆装甲指挥车、带着几军车人民卫队卫兵,在东北大地上跑来跑去,哪块地方刚刚收复,哪块地方打得最激烈,他就跑过去劳军,和士兵们一起端着饭盒吃大锅菜,再演讲几段鼓舞士气。
这几天在装甲指挥车上,他也不断收到南京统帅部发给他的电报,主要就是宏观上的战略局势。明军在中亚的战况、明军在海上的战况,等等。其中向小强最感兴趣的,就是潜艇战的进展。
现在明军潜艇在海上“四大战区”,总数已经达到了35艘。和预想的一样,“西太平洋战区”战果最高,开战以来已经击沉了6艘货轮、3艘油轮,总吨位达到了8万吨。这一战区是日本沿海大城市、大港口最集中的地方,航线最为繁忙,战果自然也最高。
“日本海群”战果其次,击沉了5万吨,其中有一半都是苏联船只。而“东海战区”和“北方战区”战果就少得多了,都不到两万吨。
这些战果平摊到每一艘潜艇头上,自然不能算少。但是从总量上来说,当然远远不够,别说掐断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恐怕都还不足以引起日本的重视。这当然是因为潜艇数量太少,而且实施潜艇战的时间太短。
不过,现在海军部也正逐渐向潜艇这一块倾斜。每天都有更多的小船台调拨给了潜艇。
潜艇这种小型舰只有个好处,就是“船台兼容性高”,换句话说就是不怎么抢船台。大明作为传统的海军强国,造舰能力自然是很强大的。不过再大的海军强国,一个国家的大型船台、船坞总归不多。现在,大型船台船坞已经全用来建造航母和重巡洋舰了。而更多的建造不了巡洋舰、甚至建造不了驱逐舰的小船厂、小船台,都可以划拨给潜艇建造使用。
令向小强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小船台一艘接一艘地开出潜艇,他设想中的“潜艇掐断日本血管”的目标正在一步步靠近。现在能够保持30艘左右潜艇就位。要不了多久,等到能够在日本周围的四个战区保持一百几十艘潜艇的时候,日本离彻底战败也就不远了。
而潜艇战中,向小强最关心的,还是青釭号和倚天号这两艘防空潜艇。现在它们已经成功穿越了琉球岛链,进入了“西太平洋战区”,也就是已经航行在本州岛和四国岛的南边了。在这几天中,两艘潜艇先后击落了11架轰炸机、3架水上侦察机、4架战斗机,还严重击伤了一艘大型货轮、击沉了一艘油轮。
因为防空潜艇没有鱼雷,也没有主炮,所以见到货轮后只能用最重型的武器——40毫米博福斯敲打。她们遇到的那艘货轮太大了,至少8000吨,用40mm炮只能击伤,却无法击沉。而那一艘油轮就不一样了,炮弹虽小,但却引燃了内部的石油,把油轮炸成了大火球。
东北战场上,明军以绝对的优势在不断突破着。虽然称不上是“摧枯拉朽”,但绝对是势如破竹。就算是在统一战争中,明军也从没有这么集中的使用装甲力量和飞机。统一战争战场要宽广得多,而且那个时候明军的坦克和飞机也远不及现在这么多。现在和华北平原相比,黑龙江平原就那么一点大,明军无论天上还是地下的钢铁,都太集中了。
日军作战勇敢,称得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士兵的训练、素质也普遍在明军士兵之上。但是,明军毕竟已经是打了一年多仗的军队,而且是全国性的战争,基本上每一个师、每一个团都受过战场的充分洗礼,90%以上都是老兵。而日军仅有的战争经验,就是从7月7日到8月15日这一个多月的战斗。从军官到士兵,只能说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离“老兵”的标准还差得远。况且,明军现在如此规模的装甲战、空地立体战,是日军从未经历过的。就是之前的一个多月中,强度也远比不上这次总攻。
这一个多月中,两军一直在不断的转战东北大地,战线变动迅速,先是日军战略进攻、明军战略退却,后来又是明军战略进攻、日军战略退却,日军始终没有一个长时间稳固的战线,没有好好修筑防御工事的机会。也就是明军总攻前的不到十天,日军才得以修筑了一下自己的阵地。这时间也太紧迫了,战壕修筑的十分仓促,并没有形成一个纵深若干层、庞大系统的防御体系。
日军的土木工程军官也是严谨无比,完全按照《野战筑城条例》的规范施工,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而这时候各国的“野战筑城规范”设计思想完全还是一战时期的套路,基本没有把“反坦克”的因素考虑进去……
现在,面对着明军飞机的炸弹、燃烧弹带来的第一波巨大死伤,紧接着面对已经冲到眼前的大批坦克,日军官兵完全懵了,不知所措。之前的战斗中,从来没见过这么汹涌的坦克,从来没听过这么排山倒海的轰鸣。日军反坦克炮组都疯了似地,一边叫喊着,一边拼命瞄准、开炮、退弹、装弹、再瞄准……但是火炮太少了,面对面前密密麻麻的坦克,真的有一种“不知道该打谁”,甚至“打不打都一样”的感觉。
明军坦克群的炮弹、机枪暴风雨一样盖过来,那些露出壕沟开炮的反坦克炮组,很快都被一一端掉了。只剩下一些抱着反坦克枪的日本兵,由于身段放得低,伤亡还少些,还在红着眼睛不停地开枪。
对于明军坦克,尤其是那些打头阵的“闪电4”、“闪电3”,反坦克枪基本都不起作用了。日本兵绝望地看着坦克轰鸣着,一直开到自己脸前,然后向下一栽、接着一拱,就从壕沟上开了过去……再转过脸来,第一批坦克已经在自己身后了。再想追上去攻击坦克后部,但这时候前后左右已经全是明军坦克了。四面八方的机枪打过来,刚爬出壕沟的日军士兵不是被打成了筛子,就是被直接撞倒、碾压成肉饼。
两个小时内,两处日军防线均被全面突破,后续更多的装甲部队继续撕扯,缺口越来越大,明军涌入也越来越快。到了8月15日晚上的时候,两侧明军已经分别推进了50公里和65公里,把中间至少五个师团的日军远远甩在了身后——也就是说,装进了口袋里。
16日、17日两天,明军不断向北、向东挺进,越来越多的军队投入战斗,包围圈一步步加厚、合拢。而中间的日军以鱼死网破的劲头死战突围,但是根本无济于事。和明军比起来,日军火炮严重不足,弹药严重缺乏,车辆和燃料更是缺少,大部分的重武器和辎重要靠军马来拉。士兵手里的轻武器更是无法和明军相比。除了比例不算高的轻重机枪,剩下就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了。明军就算是只用轻武器交火,也能完全压制住日军。
战役进行到了第五天,8月20日,日军在黑龙江的十万人至少已经被歼灭了一万五,大约有两万左右,在合围之前及时向东退却,此时在包围圈之外,零散在兴凯湖——乌苏里江一带,正在乌苏里江沿岸搜集船只,准备渡江进入东边的苏联境内。
剩下的八万多日军,现在全部被明军装在了包围圈中。
这几天向小强也丝毫没闲着,坐着一辆装甲指挥车、带着几军车人民卫队卫兵,在东北大地上跑来跑去,哪块地方刚刚收复,哪块地方打得最激烈,他就跑过去劳军,和士兵们一起端着饭盒吃大锅菜,再演讲几段鼓舞士气。
这几天在装甲指挥车上,他也不断收到南京统帅部发给他的电报,主要就是宏观上的战略局势。明军在中亚的战况、明军在海上的战况,等等。其中向小强最感兴趣的,就是潜艇战的进展。
现在明军潜艇在海上“四大战区”,总数已经达到了35艘。和预想的一样,“西太平洋战区”战果最高,开战以来已经击沉了6艘货轮、3艘油轮,总吨位达到了8万吨。这一战区是日本沿海大城市、大港口最集中的地方,航线最为繁忙,战果自然也最高。
“日本海群”战果其次,击沉了5万吨,其中有一半都是苏联船只。而“东海战区”和“北方战区”战果就少得多了,都不到两万吨。
这些战果平摊到每一艘潜艇头上,自然不能算少。但是从总量上来说,当然远远不够,别说掐断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恐怕都还不足以引起日本的重视。这当然是因为潜艇数量太少,而且实施潜艇战的时间太短。
不过,现在海军部也正逐渐向潜艇这一块倾斜。每天都有更多的小船台调拨给了潜艇。
潜艇这种小型舰只有个好处,就是“船台兼容性高”,换句话说就是不怎么抢船台。大明作为传统的海军强国,造舰能力自然是很强大的。不过再大的海军强国,一个国家的大型船台、船坞总归不多。现在,大型船台船坞已经全用来建造航母和重巡洋舰了。而更多的建造不了巡洋舰、甚至建造不了驱逐舰的小船厂、小船台,都可以划拨给潜艇建造使用。
令向小强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小船台一艘接一艘地开出潜艇,他设想中的“潜艇掐断日本血管”的目标正在一步步靠近。现在能够保持30艘左右潜艇就位。要不了多久,等到能够在日本周围的四个战区保持一百几十艘潜艇的时候,日本离彻底战败也就不远了。
而潜艇战中,向小强最关心的,还是青釭号和倚天号这两艘防空潜艇。现在它们已经成功穿越了琉球岛链,进入了“西太平洋战区”,也就是已经航行在本州岛和四国岛的南边了。在这几天中,两艘潜艇先后击落了11架轰炸机、3架水上侦察机、4架战斗机,还严重击伤了一艘大型货轮、击沉了一艘油轮。
因为防空潜艇没有鱼雷,也没有主炮,所以见到货轮后只能用最重型的武器——40毫米博福斯敲打。她们遇到的那艘货轮太大了,至少8000吨,用40mm炮只能击伤,却无法击沉。而那一艘油轮就不一样了,炮弹虽小,但却引燃了内部的石油,把油轮炸成了大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