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牢笼
字体: 16 + -

第八十一章 组织层的第一课

    wed dec 16 22:00:00 cst 2015

    第八十一章 组织层的第一课

    “第三层是最重要的一层,空间存储的秘密就在第三层……”

    在帮手们还未从保护层的“迷糊”中走出来时,为了节约时间,平凡之就直接开始了第三层的讲解。

    “第三层,称之为组织层。为什么叫组织?因为……”

    其实,这个第三层和第二层有着相同的难度等级,不过难度方式却不同。

    第二层保护层之所以难,并不是它的结构有多么复杂,步骤多么繁琐,科技含量有多么高超,而是人们根本理解不了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听都听不懂,看也看不明白,连门都找不到,感觉很深远,很玄奥,甚至缥缈,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第二层的难度就在于,你如果听不懂,看不明白,就会眼前一抹黑。当门都没有摸到的时候,如果强行走进去,脑子就会变成一坨浆糊。

    但是一旦你听懂了,你就会情不自禁的说一句:“原来如此!这么简单!”

    第三层组织层也很有难度,它的难度就在于其结构之复杂、其步骤之繁琐,以及它的科技含量之高超。无论你懂,或不懂,它都在那儿,不多不少,仅仅看一眼就会让人头皮发麻。

    如何让人头皮发麻?且看它的名字……

    它的名字里有组织二字,什么东西需要组织?当然是很多东西集中在一起,这些东西本就多,甚至混杂不堪,为了避免混乱,就需要组织!

    可以想象,它叫组织层,是由多少零件构成!

    说是零件,倒是小瞧它们了!

    因为它们所具备的科技含量实在太高,每一个都可以独当一面,与其说是零件,倒不如说成高科技设备。

    功能相关的设备组织在一起,这就形成了系统,系统运作起来,其功能就得到了表现。

    而第三层就是由几大系统相互扶持,形成相应功能,便构成了这个组织层,这也是空间存储的核心。

    既然说到空间的存储功能,就一定牵扯到“空间”这个概念。

    这个高大上的字眼,其实早就被人用在存储方面了。

    人类在古时候就已经发明了随身携带的空间存储,不过科技含量不高,种类却很多,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有各种衣裤的口袋,还有各色花样的背包和手提箱。

    不过,衣裤口袋虽然轻便,但是存储空间太小。至于背包、手提箱之类的,存储空间虽然变大了,但是不够轻便,随身携带时,会让人十分不方便。

    于是,问题就在产生!

    有的人最擅长发现问题,有的人最擅长解决问题。

    如同衣裤口袋一样轻便,但是存储空间不能太小……于是,塑料袋被发明了出来。

    这种十分轻便,成本忽略,而且存储空间也不小的袋子,在某一时段风靡人类社会……

    于是,新的问题来了……

    因为有的人擅长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直言面对问题,争相谴责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跑了很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直到有人发现了一个与此问题完全不相干的事实,一个关于“空间”的有关发现,这个高大上的词眼,似乎和塑料袋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说道空间二字,我们就要理解……这空间到底是神马东西?”

    平凡之说得如此绘声绘色,主要归功于全息投影。全息投影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感,弥补了平凡之空洞,甚至枯燥的讲解。

    “空间,一个独立于人类感知面的物质……”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戏,那么空间就是导演,而时间就是编剧。

    万事万物之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之所以存在于这场戏中,这些都是导演决定。某些事物需要表现的机会,导演就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舞台。而其存在的过程,都是由编剧决定的。

    导演,自然是独立于戏外的存在,却和戏的各种事物息息相关。这就是空间,人们对它无从下手,却又不敢得罪它。

    但是,无从下手,不代表不能下手……想要上下其手,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因为空间也是物质,虽然是一种很奇特的物质,人们无法直接感知这种物质的存在。

    但是,人们无法感知的东西多的去了,就比如那些不可见光,既然不可见,那人们自然看不见。

    人们可以看见的光明,仅仅占光谱很小的一部分……硬要说多少的话,就把总光谱比作地平线上的天空,而可见光只是一口巴掌口径的井……人们站在井底看着眼前的“世界”。

    这只是人们渺小眼界的体现之一。

    当人们发现自身是如此的渺小,自然不甘心,自然而然的,就发明了各种辅助工具。

    有了这些辅助工具,人们把无法看见的东西变成自己可以看见的,把无法听见的东西变成看见听见的,把无法做到的事情变成自己可以做到的……这就是行业内流行的“潜规则”。

    空间也可以如此!

    人们用某些无法想象的装置和手段,成功操控了空间。

    这就形成了空间存储的第一系统――空间置换系统。

    “置”,顾名思义,就是位置的意思。

    所以置换,就是位置交换!

    当然,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事实绝非这么简单。

    置换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指某种单纯物质与某种复杂物质,结合在一起,会发生某种特定变化,而后变成另一种单纯物质和另一种复杂物质。

    这个解释,可以用一词概括,叫做置换反应。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连小学生都知道,中学生还学习研究过。

    但是越普通、越常见的东西,往往就是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

    那么空间又如何实现置换?

    这个看似一瞬间的过程,其实相当复杂。首先与移动终端有关。

    选定某一处空间,移动终端向其发射同化因子,将这处空间同化为某种可转移的“链接体”。

    这里的“链接体”,只是一种代码。

    为什么要引用这个名词?

    是因为,某些无法灵活移动的物质,比如空间,面临操作,需要将它移到某些地方时,却发现这物质无法移动,这可怎么办?

    怎么移动空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链接体就被发明出来。

    空间同化,其实就是将空间,连同其中的视界面物质,全部进行分析,然后编写出相应的链接体。

    当相应的链接体被编写出来后,这些链接体就可以代替空间本身进行转移,并通过移动终端的传送器,传送到固定终端的某种设备里。所以这个链接体,又可以简称为“移动链接”。

    这些过程和置换反应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空间连同其中的物质,以链接的方式存在于某种设备当中……不过接下来,又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