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鬼差
字体: 16 + -

第十二章 归隐就是王道

    wed jun 24 08:00:00 cst 2015

    后来听说来了许多的武林中人,前来拜访求指点和挑战。一时的少年的名声鹊起,附近的八个县城再也找不到能打败他的对手,武林中人赐号“八县无敌手”。而且被打败的那个铁大汉自那以后变搬进了少年家中,每天给少年看大门。有要想去挑战少年的,需要先过他那关再说。那个时候列强欺凌中国,少年心中时刻想着报效国家,但报效国家必须要经过国家的科举制度。清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

    清朝科举制分为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那个时候考取武秀才需要文武兼备,所以少年在私塾挂了名字,每天除了习武之外,就是看书学习,每天挑灯看书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在第二年的二月就参加了县试和府试与院试,一举拿的头筹成了武秀才。后面少年并没有因为高兴而得意忘形,他要为三年一次的乡试做准备。除了每天坚持练功以外,他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读书上,每天挑灯夜读到深夜。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少年又一次以傲人的成绩考得了武举人。少年特别幸运,因为这是清朝的最后一次乡试,而且录取人数有定额。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少年以傲人的成绩特例提拔到兵部营中就职,被安排在皇家卫队就职,平常皇帝接待外国使臣时,有演武表演的时候就需要他们出来表演中华武术与军马技艺。这种闲职不是少年想要的,他的理想是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撒热血,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供人取乐,壮志难酬的他无奈的在京城的官场上混迹。几年的功夫过去了,凭着他的为人做事的处事正直风格,受到很多官场上的派别拉拢,但他都一一回绝。他表明不参与任何派别,和谁都玩得开,就这样,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在官场上生存了下来,而且混的还不错。渐渐的他看透了清朝朝廷的昏庸无能,本来一心报国的心也发生了归隐的想法。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他每天除了练功以外,就是沉醉于诗书歌赋之中,经常看到很晚才休息,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慢慢他的眼睛有了高度近视。

    正值这一天,刚登基不久的小皇帝突然想看演武。地址选在团城演武厅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位于峰峦叠翠、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是北京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在这次演武过程中,发生了这么一件小插曲:就在少年表演骑马背后射箭的瞬间,因为近视眼,眯起眼睛瞄准靶心的瞬间。被站在皇帝旁边的一个佞臣看到,告诉皇帝讲:“皇上,你看,他敢藐视你”就这么一句话,皇帝小孩当时也没有当回事,夜里回到皇宫的的时候,那位佞臣又串通了几位和他一派的官员一起上书讲:“今演武台看到一武官在骑马射箭的时候敢藐视圣上,说明对圣上你不服,说明终将反也。希望圣上早下决定,铲除此人,以免后患。”皇帝身边有近臣还算和少年玩的过去,在夜晚时候偷跑出宫,告诉少年,赶紧逃吧,不然可能祸及满门。少年考虑再三,为了全家老小的安危,不得不逃及乡里避难。当天夜里,少年把全家化整为零,从四门而出,到家乡的某一个地方集合。第二天就下来了抄及满门的圣旨,还好少年逃得及时,满门得以幸存,到了家乡靠北五里路的地方重振家业。在那个年代,朝廷昏庸无能,不管大事小事,跑了就是没事。后来少年重振家业的地方,成了这一带村庄的中心,就是现在的吴庄。

    这个时候,少年抛头颅,撒热血的满腔壮志才彻底绝望,无奈的发出:“这么一个昏庸无能的朝廷保他何用”的心声,就这么一个没有让他完成的心愿让他郁郁而终。

    在这里定居以后,子孙虽然没有什么高官、富商的出现,但生活还算安稳,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战火的蔓延。这不就是他所希望的“平平安安”就是福嘛!其实,通过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什么高官厚禄、什么富可敌国只是过眼云烟。平平安安才是真正的福气所致。

    这个少年就是我的祖上,也是我们村庄的建始人。我作为他的子孙而感觉到自豪,我们家族不乏聪明善辩之人。但我们都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一生安稳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