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拒绝求和
宋军现在要做两手准备,一是尽力求和,以保全三十万人马,二是做好突围前的准备。
若是赵泰不同意议和,或者条件太过苛刻,那么宋军便直接突围。
总之各部完成部署后,宋军必须立刻就走。
赵泰率领大军抵达邳州城下后,同邳州守军取得了联系,便在距离宋营不远处扎下大营。
眼下在邳州境内,城内外的齐军只有三万人,加上向运河西岸穿插的宣武军,也只有四万齐军。
现在赵泰要用这四万人,抓住几十万宋军和民夫,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赵泰在邳州城外下营后,立刻召集属下进行商议。
大帐内,齐军高级将领云集,赵泰正要训话,赵虎匆匆进来,“大王,水师捷报!”
赵泰连忙接过来,展开看了一遍,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挥手谓众将道:“诸位!水师大败宋军水师,不仅控制淮河,还在楚州夺取粮船百艘啊!”
赵泰声音分贝逐渐提高,显然内心极为激动。
此前赵泰制定了诱敌深入,断敌退路的计划,可对于水师能否切断宋军退路,赵泰心里其实没有十足把握。
宋朝是水军强国,齐军的炮船对水战的改变有多大,能不能击败宋军水师,一切要等打过才知道。
现在水师捷报送到,赵泰计划最为关键的一环闭合,此战才真是十拿九稳。
“大王,那我们现在只需要等宋军粮尽自溃就行了。”李璮笑道。
赵泰道:“未免夜长梦多,还是要尽快出手,加速宋军败亡。另外,宣武军有消息没,可不能让宋军从西面跑掉。”
赵泰离开河北回到山东,赵泰很担心蒙古人,会不攻城池冒险轻骑突进,所以还是要尽快结束战斗。
李璮摇摇头,“宣武军暂时没有消息,不过算路程,他们应该已经到邳州西面了。”
赵泰微微颔首,随即吩咐道:“好!传令下去,各部提高警惕,监视宋军动静。另外再派遣将士,去宋营外大声挑衅,告知宋军士卒孤王已经控制淮河,准许他们投降。”
邳州城外宋军加上民夫,至少有五十多万人。
这些人都是汉人军民,并且许多人都非常同情赵泰,是赵泰能够争取的对象,赵泰并不希望多造杀戮,制造仇恨,影响他获得民心,特别是淮南民心。
现在宋军粮道被断,已经是必败之局,赵泰自要趁机吸收降军。
“是!”李璮等人当即领命。
这时,帐帘被挑起,又一人进帐,禀报道:“启禀大王,宋营有使者过来。”
“哦?”赵泰有些意外,不过稍微思索,便觉得宋使过来,在情理之中。
毕竟打不赢就投降,是大宋的一贯作风。
如果赵泰是大宋统帅,面对眼下困境,恐怕也只有求和一途,才能将南宋的损失降到最低。
赵泰捋了捋胡须,“来者何人?”
“是两淮制置使史宅之!”将领禀报道。
如果南宋那边派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官员过来,赵泰见都懒得见,可史宅之居然过来,见一见那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赵泰眼下没有议和的打算,三十万宋军已经是他嘴边的肥肉,赵泰肯定要一口吃掉。
赵泰捋了捋胡须,大步走到帅位坐下,然后喝道:“去带他过来。”
史宅之并不想过来,奈何宋军诸将坚持,以哗变相威胁,他只能来齐营求和。
自从史宅之坐镇两淮以来,同齐军就摩擦不断。
史宅之恨透了赵泰,他担心赵泰的心情同他一样,不过他显然高估了自己,赵泰注意力根本没放在他身上。
毕竟双方摩擦,史宅之也没占着赵泰便宜,赵泰自然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这时,史宅之心怀忐忑,来到齐军帅帐外,只见全副铠甲的甲士,分立两侧,各个一手持矛一手叉腰,显得威武不凡。
史宅之从甲士中间走过,感受着两边的杀气,不禁有些腿软,最后硬着头皮进入大帐。
此时赵泰一身铠甲,大马金刀坐在帅位上,两侧齐军虎将披挂整齐,正襟危坐。
史宅之被齐军众将的气势压得死死的,一时间忘了来意。
大帐内,李璮见史宅之进入又不说话,不禁故意提高嗓门,大声喝道:“使者所来何事?见了我家大王,为何不行礼!”
武将嗓门本来就大,加上李璮故意提高声音,大喝之下,史宅之一个激灵,险些直接跪下。
“本官两淮制置使史宅之,见过殿下。”史宅之额头冒汗,勉强行礼,“本官此来,乃是为了向殿下求和,希望两家罢兵休战。”
】
赵泰眯眼注视史宅之,冷声问道:“求和?史嵩之为何不亲自过来?”
史宅之解释道:“史相身体不适,委派我过来与殿下商议。若是殿下愿意议和,史相可以保奏殿下为齐王,并且恢复山东与大宋的贸易。”
赵泰听完冷笑一声,“就这些?”
史宅之忙道:“殿下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出来,只要殿下放我们回淮南,我们都可以答应。”
赵泰冷笑道:“两淮制置使也是大宋的封疆大吏,孤以为你会有什么高论,不想只有这些虚言!”
史宅之闻语脸涨得通红,赵泰继续冷声道:“宋军粮道被孤所断,你们几十万人马顷刻之间,就要烟消云散,你有什么资格与孤谈条件。现在孤给你们一个机会,回去之后立刻组织将士缴械投降,如此还能保命,否则便等着覆灭吧!”
赵泰即便与宋朝谈,也要先吃掉宋军,把南宋的牙齿给拔了,否则让宋军撤回淮南,他们在反悔怎么办。
齐军吃掉南宋这三十万人马,南宋在淮南和江南的兵力一扫而空,后面还不任由赵泰拿捏。
赵泰决定接见史宅之,不是要听他讲和,而是给他下最后通牒,让宋军无条件投降。
毕竟几十万大军,一旦跑动起来,那是真不好抓啊!
赵泰的话,让史宅之呆立当场,没想到赵泰这么强硬,让宋军直接投降。
若是赵泰不同意议和,或者条件太过苛刻,那么宋军便直接突围。
总之各部完成部署后,宋军必须立刻就走。
赵泰率领大军抵达邳州城下后,同邳州守军取得了联系,便在距离宋营不远处扎下大营。
眼下在邳州境内,城内外的齐军只有三万人,加上向运河西岸穿插的宣武军,也只有四万齐军。
现在赵泰要用这四万人,抓住几十万宋军和民夫,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赵泰在邳州城外下营后,立刻召集属下进行商议。
大帐内,齐军高级将领云集,赵泰正要训话,赵虎匆匆进来,“大王,水师捷报!”
赵泰连忙接过来,展开看了一遍,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挥手谓众将道:“诸位!水师大败宋军水师,不仅控制淮河,还在楚州夺取粮船百艘啊!”
赵泰声音分贝逐渐提高,显然内心极为激动。
此前赵泰制定了诱敌深入,断敌退路的计划,可对于水师能否切断宋军退路,赵泰心里其实没有十足把握。
宋朝是水军强国,齐军的炮船对水战的改变有多大,能不能击败宋军水师,一切要等打过才知道。
现在水师捷报送到,赵泰计划最为关键的一环闭合,此战才真是十拿九稳。
“大王,那我们现在只需要等宋军粮尽自溃就行了。”李璮笑道。
赵泰道:“未免夜长梦多,还是要尽快出手,加速宋军败亡。另外,宣武军有消息没,可不能让宋军从西面跑掉。”
赵泰离开河北回到山东,赵泰很担心蒙古人,会不攻城池冒险轻骑突进,所以还是要尽快结束战斗。
李璮摇摇头,“宣武军暂时没有消息,不过算路程,他们应该已经到邳州西面了。”
赵泰微微颔首,随即吩咐道:“好!传令下去,各部提高警惕,监视宋军动静。另外再派遣将士,去宋营外大声挑衅,告知宋军士卒孤王已经控制淮河,准许他们投降。”
邳州城外宋军加上民夫,至少有五十多万人。
这些人都是汉人军民,并且许多人都非常同情赵泰,是赵泰能够争取的对象,赵泰并不希望多造杀戮,制造仇恨,影响他获得民心,特别是淮南民心。
现在宋军粮道被断,已经是必败之局,赵泰自要趁机吸收降军。
“是!”李璮等人当即领命。
这时,帐帘被挑起,又一人进帐,禀报道:“启禀大王,宋营有使者过来。”
“哦?”赵泰有些意外,不过稍微思索,便觉得宋使过来,在情理之中。
毕竟打不赢就投降,是大宋的一贯作风。
如果赵泰是大宋统帅,面对眼下困境,恐怕也只有求和一途,才能将南宋的损失降到最低。
赵泰捋了捋胡须,“来者何人?”
“是两淮制置使史宅之!”将领禀报道。
如果南宋那边派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官员过来,赵泰见都懒得见,可史宅之居然过来,见一见那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赵泰眼下没有议和的打算,三十万宋军已经是他嘴边的肥肉,赵泰肯定要一口吃掉。
赵泰捋了捋胡须,大步走到帅位坐下,然后喝道:“去带他过来。”
史宅之并不想过来,奈何宋军诸将坚持,以哗变相威胁,他只能来齐营求和。
自从史宅之坐镇两淮以来,同齐军就摩擦不断。
史宅之恨透了赵泰,他担心赵泰的心情同他一样,不过他显然高估了自己,赵泰注意力根本没放在他身上。
毕竟双方摩擦,史宅之也没占着赵泰便宜,赵泰自然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这时,史宅之心怀忐忑,来到齐军帅帐外,只见全副铠甲的甲士,分立两侧,各个一手持矛一手叉腰,显得威武不凡。
史宅之从甲士中间走过,感受着两边的杀气,不禁有些腿软,最后硬着头皮进入大帐。
此时赵泰一身铠甲,大马金刀坐在帅位上,两侧齐军虎将披挂整齐,正襟危坐。
史宅之被齐军众将的气势压得死死的,一时间忘了来意。
大帐内,李璮见史宅之进入又不说话,不禁故意提高嗓门,大声喝道:“使者所来何事?见了我家大王,为何不行礼!”
武将嗓门本来就大,加上李璮故意提高声音,大喝之下,史宅之一个激灵,险些直接跪下。
“本官两淮制置使史宅之,见过殿下。”史宅之额头冒汗,勉强行礼,“本官此来,乃是为了向殿下求和,希望两家罢兵休战。”
】
赵泰眯眼注视史宅之,冷声问道:“求和?史嵩之为何不亲自过来?”
史宅之解释道:“史相身体不适,委派我过来与殿下商议。若是殿下愿意议和,史相可以保奏殿下为齐王,并且恢复山东与大宋的贸易。”
赵泰听完冷笑一声,“就这些?”
史宅之忙道:“殿下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出来,只要殿下放我们回淮南,我们都可以答应。”
赵泰冷笑道:“两淮制置使也是大宋的封疆大吏,孤以为你会有什么高论,不想只有这些虚言!”
史宅之闻语脸涨得通红,赵泰继续冷声道:“宋军粮道被孤所断,你们几十万人马顷刻之间,就要烟消云散,你有什么资格与孤谈条件。现在孤给你们一个机会,回去之后立刻组织将士缴械投降,如此还能保命,否则便等着覆灭吧!”
赵泰即便与宋朝谈,也要先吃掉宋军,把南宋的牙齿给拔了,否则让宋军撤回淮南,他们在反悔怎么办。
齐军吃掉南宋这三十万人马,南宋在淮南和江南的兵力一扫而空,后面还不任由赵泰拿捏。
赵泰决定接见史宅之,不是要听他讲和,而是给他下最后通牒,让宋军无条件投降。
毕竟几十万大军,一旦跑动起来,那是真不好抓啊!
赵泰的话,让史宅之呆立当场,没想到赵泰这么强硬,让宋军直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