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明皇孙
洪武二十五年,应天府。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一言不发,此时的他,如同打盹的老虎。
“念吧。”
大太监付大丰出班,低着头接过一封奏折,“臣河南布政使杨贵上奏,洪武二十五年,河决阳武,泛滥陈州、中牟、原武等十一州县,望吾皇怜百姓之苦,速发粮草以救百姓......”
朱元璋挥了挥手,让付大丰退下,“去年大河决堤,决原武黑洋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这才过去不到一年,又决于阳武!你们说说,当如何处之?”
黄河决堤,受灾百姓何止万数?
河南现在是什么情况?
受灾人数多少?剩余粮草多少?水灾情况如何?
无人知晓。
从何处调粮,何人前去赈灾等等?
这些事情都需要考虑清楚!
在朱元璋手下当官,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大臣们噤若寒蝉,无一人敢应声。
朱元璋皱起眉头,冷哼一声!
“咱叫你们来,是让你们想办法,不是让你们来大眼瞪小眼的!”
太子朱标已死,此时站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皇孙朱允炆和朱允熥。
朱允炆在一群儒生的支持下,疯狂扩张势力。而朱元璋对此,却视而不见。
以至于,如今满朝文武竟有半数为之摇旗呐喊。
此时的朱允炆,声望极高,皇太孙之位似乎已是志在必得。
而一旁的朱允熥......
在旁人眼中,似乎胸无大志,宛若咸鱼一般,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太子朱标生有五子。其中太子妃常氏生有二子,分别是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
而次子朱允炆则是次妃吕氏所生。(常氏去世后扶正为正妃,所以朱允炆应该也算是继嫡长子。)
朱雄英早夭,朱允熥则理所当然是原嫡次子。
此时的朱允熥正百般无聊,似乎对大殿之中发生的一切并不感兴趣。
这个朱允熥的灵魂已经不是原本的自己,朱标病逝那一天,原身因为伤心过度导致被魂穿。
也就是说,此时的朱允熥拥有的是现代人的灵魂。
比起其他人,他更清楚龙椅上的那个老者是多么喜怒无常。
所以,在老朱手底下无论是当官还是当皇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稳!
至于身边那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二哥,朱允熥可不敢相信对方所谓的贤名......
“皇爷爷,孙儿以为,河南水灾当务之急是救民。”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来有之......”
朱允炆上前一步,侃侃而谈。
“哦,孙儿的意思是要派粮赈灾?”
“是!”
“从何处调粮?”
“孙儿以为,淮南富庶且漕运便利,当从淮安调粮。”
朱允炆显然早已经受到消息,知道河南水灾的事情,就连赈灾方案,也早有准备。
“陛下,皇孙所言甚是有理!”百官之中,朱允炆的拥趸们连忙发声支持。
“臣等附议!”
“......”
朱允炆略带挑衅的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弟弟,眼角带着一丝嘲讽。
“派何人前往赈灾?”
朱元璋的声音,让大殿之中再次陷入安静。
朱允炆显然也没有想到,爷爷居然没有夸奖自己,反而抛出另外一个问题。
“孙儿认为,齐泰可担此重任!”
显然,朱允炆并没有因为朱元璋的话,而打断自己的节奏。
至少事情还在他的计划之中。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成为进士,与黄子澄为友。
满朝文武都知道,这齐泰是朱允炆的人。
朱元璋没有继续问话,而是翻了翻手中的奏折。
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关爱投注到朱允炆身上。只因为,这个孙子孝顺。
懿文太子重病两年,朱允炆昼夜不分的伺候在朱标身边两年。
直到朱标病逝后,更是因为守孝而变得日益消瘦。
这些种种,确实让朱元璋觉得,这个孩子会是帝国很好的继承人。
但是,齐泰这样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真得能担得起赈灾的重任吗?
朱元璋一边翻着手中锦衣卫递来的情报,一边打量着出班跪地的齐泰。
救灾之事刻不容缓,若是齐泰办得好,自然能给朱允炆带去一些名声。
若是做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在朱元璋犹豫之间,齐泰突然开口说道。
“陛下,臣必当不负重托,将河南水灾平复。”
说完这话,齐泰不由的看了一眼前方的朱允炆。
果然,投奔到朱允炆旗下是正确的选择。
这一眼看去,正好看到倚在一旁的朱允熥,投来一阵不屑的目光。
也不怪朱允熥流露出这样的神色。
换做任何一个熟知齐泰、黄子澄等人的穿越者,怕是都忍不住鄙视这几个家伙吧?
此时的齐泰,面对眼前千载难逢的机会。
若是真的能获得河南赈灾的职位,且不说一步登天,至少能够在朱元璋和朱允炆心中留下能臣的形象!
而朱允熥作为朱允炆皇位最大的竞争对手,此时漏出如此破绽,齐泰又怎么能不去把握住?
“三皇孙,臣以为满朝文武皆在为河南水灾担忧,只有您不屑一顾,竟公然在大殿之上睡觉!”
“范文正公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皇孙此番作为,甚是不妥!”
“这便是你为臣为孙之道吗?”
“亦或者说,你与允炆殿下有不同看法?那不妨说与满朝文武听听?”
齐泰的话音落下,大殿之中陷入比之刚才更加安静的氛围。
所有人这才意识到,大殿之中还有另外一位皇孙——朱允熥。
实在是这位皇孙平日里一言不发,实在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只是朱元璋听到这番话,稍稍一愣。
他也没想到,朱允熥竟然敢在大殿上打瞌睡,心中不由勃然大怒!
真是成何体统!
还未等朱元璋开口训斥,一旁的吏部尚书詹徽便坐不住了。
“陛下,臣素来知晓三皇孙才识渊博,见多识广。如今河南大河泛滥,定有妙计!望陛下暂息雷霆之怒,且听三皇孙殿下怎么说?”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一言不发,此时的他,如同打盹的老虎。
“念吧。”
大太监付大丰出班,低着头接过一封奏折,“臣河南布政使杨贵上奏,洪武二十五年,河决阳武,泛滥陈州、中牟、原武等十一州县,望吾皇怜百姓之苦,速发粮草以救百姓......”
朱元璋挥了挥手,让付大丰退下,“去年大河决堤,决原武黑洋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这才过去不到一年,又决于阳武!你们说说,当如何处之?”
黄河决堤,受灾百姓何止万数?
河南现在是什么情况?
受灾人数多少?剩余粮草多少?水灾情况如何?
无人知晓。
从何处调粮,何人前去赈灾等等?
这些事情都需要考虑清楚!
在朱元璋手下当官,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大臣们噤若寒蝉,无一人敢应声。
朱元璋皱起眉头,冷哼一声!
“咱叫你们来,是让你们想办法,不是让你们来大眼瞪小眼的!”
太子朱标已死,此时站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皇孙朱允炆和朱允熥。
朱允炆在一群儒生的支持下,疯狂扩张势力。而朱元璋对此,却视而不见。
以至于,如今满朝文武竟有半数为之摇旗呐喊。
此时的朱允炆,声望极高,皇太孙之位似乎已是志在必得。
而一旁的朱允熥......
在旁人眼中,似乎胸无大志,宛若咸鱼一般,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太子朱标生有五子。其中太子妃常氏生有二子,分别是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
而次子朱允炆则是次妃吕氏所生。(常氏去世后扶正为正妃,所以朱允炆应该也算是继嫡长子。)
朱雄英早夭,朱允熥则理所当然是原嫡次子。
此时的朱允熥正百般无聊,似乎对大殿之中发生的一切并不感兴趣。
这个朱允熥的灵魂已经不是原本的自己,朱标病逝那一天,原身因为伤心过度导致被魂穿。
也就是说,此时的朱允熥拥有的是现代人的灵魂。
比起其他人,他更清楚龙椅上的那个老者是多么喜怒无常。
所以,在老朱手底下无论是当官还是当皇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稳!
至于身边那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二哥,朱允熥可不敢相信对方所谓的贤名......
“皇爷爷,孙儿以为,河南水灾当务之急是救民。”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来有之......”
朱允炆上前一步,侃侃而谈。
“哦,孙儿的意思是要派粮赈灾?”
“是!”
“从何处调粮?”
“孙儿以为,淮南富庶且漕运便利,当从淮安调粮。”
朱允炆显然早已经受到消息,知道河南水灾的事情,就连赈灾方案,也早有准备。
“陛下,皇孙所言甚是有理!”百官之中,朱允炆的拥趸们连忙发声支持。
“臣等附议!”
“......”
朱允炆略带挑衅的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弟弟,眼角带着一丝嘲讽。
“派何人前往赈灾?”
朱元璋的声音,让大殿之中再次陷入安静。
朱允炆显然也没有想到,爷爷居然没有夸奖自己,反而抛出另外一个问题。
“孙儿认为,齐泰可担此重任!”
显然,朱允炆并没有因为朱元璋的话,而打断自己的节奏。
至少事情还在他的计划之中。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成为进士,与黄子澄为友。
满朝文武都知道,这齐泰是朱允炆的人。
朱元璋没有继续问话,而是翻了翻手中的奏折。
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关爱投注到朱允炆身上。只因为,这个孙子孝顺。
懿文太子重病两年,朱允炆昼夜不分的伺候在朱标身边两年。
直到朱标病逝后,更是因为守孝而变得日益消瘦。
这些种种,确实让朱元璋觉得,这个孩子会是帝国很好的继承人。
但是,齐泰这样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真得能担得起赈灾的重任吗?
朱元璋一边翻着手中锦衣卫递来的情报,一边打量着出班跪地的齐泰。
救灾之事刻不容缓,若是齐泰办得好,自然能给朱允炆带去一些名声。
若是做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在朱元璋犹豫之间,齐泰突然开口说道。
“陛下,臣必当不负重托,将河南水灾平复。”
说完这话,齐泰不由的看了一眼前方的朱允炆。
果然,投奔到朱允炆旗下是正确的选择。
这一眼看去,正好看到倚在一旁的朱允熥,投来一阵不屑的目光。
也不怪朱允熥流露出这样的神色。
换做任何一个熟知齐泰、黄子澄等人的穿越者,怕是都忍不住鄙视这几个家伙吧?
此时的齐泰,面对眼前千载难逢的机会。
若是真的能获得河南赈灾的职位,且不说一步登天,至少能够在朱元璋和朱允炆心中留下能臣的形象!
而朱允熥作为朱允炆皇位最大的竞争对手,此时漏出如此破绽,齐泰又怎么能不去把握住?
“三皇孙,臣以为满朝文武皆在为河南水灾担忧,只有您不屑一顾,竟公然在大殿之上睡觉!”
“范文正公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皇孙此番作为,甚是不妥!”
“这便是你为臣为孙之道吗?”
“亦或者说,你与允炆殿下有不同看法?那不妨说与满朝文武听听?”
齐泰的话音落下,大殿之中陷入比之刚才更加安静的氛围。
所有人这才意识到,大殿之中还有另外一位皇孙——朱允熥。
实在是这位皇孙平日里一言不发,实在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只是朱元璋听到这番话,稍稍一愣。
他也没想到,朱允熥竟然敢在大殿上打瞌睡,心中不由勃然大怒!
真是成何体统!
还未等朱元璋开口训斥,一旁的吏部尚书詹徽便坐不住了。
“陛下,臣素来知晓三皇孙才识渊博,见多识广。如今河南大河泛滥,定有妙计!望陛下暂息雷霆之怒,且听三皇孙殿下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