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
字体: 16 + -

第五百二十二章万灶宿貔貅(四)

    蓟州的繁华。

    在当地一直居住的人肯定是感受不到的。

    可从抚顺关那种苦寒之地,走到这里来的黄立极他们,感受最是明显。

    林立的民房。

    干净的街道,随处可见笑着,闹着的小孩子。

    闲暇下来,散步的老人。

    推着婴儿车,挺着大肚子的孕妇。

    一幅市井画面,和他们的记忆中的场景都大不相同。

    有着苏茂相陪着,他们也就有了一点自由,可以去好好的看一看,现如今的大明,具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蓟州没有京师繁华,若是去了京师的话,就是晚上,也是灯火通明,恍若白昼。”

    对于苏茂相的描述。

    一群人仿佛化身成了无知之人。

    到了蓟州县城,若是不城墙太过低矮,他们都以为到了京师。

    这样的繁华,还不够?

    一个疑问在心中升腾,可他们即便是再想去看看京师,也而没有机会了。

    因为他们将要去宣府镇修路。

    往后也不会有机会,再回到京师了,或许老死在宣府镇,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孟津决口,那么大的水灾,我看这似乎对大明没有任何的影响。”

    黄立极很是不解。

    没了赋,也没了徭役,想要对这场水灾治理好,花出去的钱财,那可是堆积如山,除非是不管不顾,视而不见。

    不然怎么都会加点税收什么的。

    “影响什么?朝廷的国库,金元很多的,若是不是这一场水灾的话,建奴早就被灭了,还能等到现在?”

    苏茂相眉头一簇。

    大明有两次机会全歼建奴的,奈何每一次,仿佛老天也都在帮忙。

    不是地震,就是水灾。

    好在都是分开来的,若是一起上阵的话,说不得大明还真就危险了。

    到时候烽烟四起。

    天灾人祸,那可是真的要改朝换代的节奏。

    黄立极一噎。

    他们在的时候,国库经常是没有银子,皇上还要大臣们捐银子。

    就这,还是杯水车薪。

    不是大明没有税收。

    而是他们收税的对象,都是些穷人,那能有几个铜板?

    再加上上下其手的。

    大明的国库就更加的空虚了。

    最后就是士绅和商人们捐赠的银子,也都会落到他们的手中,说句不客气的话,老百姓他们都没有放下心上。

    “说这些,你们也不懂,那都是学经济,数算的人才能够搞的明白的事情。”

    苏茂相说着,跟对面给他挥手打招呼的人,回了一个手势。

    沿街走来,一路上,苏茂相的熟人不少。

    有板夫走卒,也有官吏和士兵。

    就是一些小孩子,也都会追上来问一声好,然后飞快的抛开。

    大明的叛臣,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眼底藏着的羡慕,那是浓郁的怎么都化不开。

    早知道苏茂相就今日。

    他们当年也绝对不会出关的。

    那时他们可是一家子人,到现在,也只剩了他们孤家寡人一个。

    除了他们的命硬之外,就是他们够无耻,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一群人立刻闭嘴。

    说实在的,他们是听不懂,更加弄不明白的是,为何会这样。

    都是在大明为官。

    官场上的规矩也都差不多,难道此时的大明,所有官员的道德水平真的高的已经可以和圣人比肩了吗?

    这个疑问,他们注定是要带到棺材里去。

    因为没有人会给他们解惑。

    往后的岁月,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追寻这样的一个问题。

    被时代淘汰了的人,只要跟不上这一趟车,就别想着在等到下一趟车。

    带着他们转悠了一圈。

    苏茂相自掏腰包的请他们吃了一顿好的。

    然后,被送去了工程队中。

    告别只是一挥手,没有多余的言语,黄立极他们几次三番的想要求情,都被苏茂相给轻易的躲过了。

    都不是一伙人。

    哪还有同僚之情?

    “我还以为,你们曾经同殿为臣,要多待几天,没想到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发了出去。”

    洪承畴一手端着茶杯,晃晃悠悠的走了过来。

    “我怕待得时间久了,就会恶向胆边生,杀了他们。”

    苏茂相叹息一声,痛苦的说道。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死的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若是当年朝堂上的那些同僚们,对大明多上一点心,何至于被建奴入关?

    何至于让西安府一带的百姓们造反?

    若没有这两样的话。

    自己的母亲是不是也就不用死的那么痛苦了?

    觉悟。

    只有苦难落在了自己的身上,才会有这种醍醐灌顶的觉悟。

    “看得出来,你在见到他们的第一面时,就已经不耐烦了,估计他们也都看得出来,所以今天才走的这么爽快。”

    洪承畴嘿嘿一笑。

    他的人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可在现场也有他的手下,送给苏茂相壮声势的那人,就是他的亲卫。

    “看得出来又如何,到了最后还是抱着侥幸的心里,让我给他们帮忙开拓罪名,这些人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苏茂相是恨死那一群人了。

    同时他也在痛恨着自己,要是当年他能够勇敢一点,不去掺和这些人的谋划,反而是倒向皇上,迅速的梳理朝纲的话。

    或许就没有后来的那么多事情了。

    “是人都怕死,虽然进了工程队不用死,可有时候是生不如死啊,偏偏他们又没有自杀的勇气。”

    洪承畴也是满脸唏嘘。

    他当年也是这样人,好在自己转变的够快,不然大明也会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皇太极死的憋屈了,你知道这人是怎么死的吗?死了之后尸体是什么样子?”

    从李过传回来的战报,许多细节上的东西,都很难描述。

    也就南来北往的商队,才会带回来一些极具夸张的消息,虽然也不是很全面,可只要留心筛选一下,还是很全面的。

    “据说是马失前蹄,然后被自己人给踩死的,当时死的时候,惨叫声都压过了火枪声和火炮声。”

    这是苏茂相听到的版本。

    民间还有其他的说法,其中一个就是,在撤退的时候,一群人喊着救驾,却把皇太极给堵在了外面,然后硬生生的被气死了。

    “我觉得,皇太极马失前蹄是有的,最后流传的救驾也是有的,气死倒是不至于,被火枪射杀应该没问题。”

    按照军队中的做法,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

    在战斗的时候,能够射杀更多的敌人,士兵们一定不会手软,哪怕这人是建奴最大的主子。

    那还不是一个人?

    在战斗时期,死人也和活人是一样的战功。

    “管他皇太极做什么?现在可是代善在领导者建奴。”

    “快了,只要皇上清理了整个大明,就会腾出手灭掉北边的建奴,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北边的国家。”

    随着建奴逃向大明的人口越多,许多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

    建奴的火器从哪来。

    更北边的国家叫什么名字?

    那个国家的势力如何?

    等等,都是军人眼中的战功,身上的荣耀。

    世界太大,想要征服完所有的国家,哪怕是再过几千年,也而不一定能够做到。

    然而,只要做不到。

    武将的权利,就被想被文臣再次压制住。

    **

    崇祯五年。

    除了一场孟津决口的水灾,这一年就再也没有了灾害。

    若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

    八月,朝廷命朱大典巡抚山东,救莱州。大典率兵数万及关中劲旅抵德州,杀叛敌陈有时,后兵分三路,金国奇率兵从中路进昌平,总兵陈洪范率兵从南路进,参将王之富等从北路进。诸军皆带三天粮至沙河,孔有德迎战,被打败,二十日莱州城围始解。

    九月,农民军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等聚集山西,分四路出击。连续攻克大宁、隰州、泽州、寿阳诸州县。朝廷乃令宣大总督张宗衡驻平阳,巡抚许鼎臣驻汾州,分地守御。十四日,李自成攻陷修武县,杀知县刘凤翔。

    十二月朝廷又派贺人龙、李卑、艾万年三将进关中,助张宗衡、许鼎臣围剿农民军。兵至,张、许争三将兵为己部,而贺人龙等无所适从。农民军趁机入据磨盘山,分其众为三:阎正虎据交城,进逼太原;邢红娘、上天龙据吴城,进逼汾州;紫金梁、张献忠攻沁州、武乡,陷辽州。知州李呈章、乡官杨于楷、张友程、举人赵一亨、侯标并死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同月,官军围登州,筑围墙以困孔有德,其城三面距山,一面临海,墙有三十里长,东西俱抵海。明将分番戍守。孔有德军不能出,开炮击官军。李九成出城与官军战,死于阵。孔有德欲弃登州入海。官军龚-正祥等率舟师拒于海口,时大风突起,舟破,孔有德军突至,俘龚-正祥,然孔有德亦不得出海。

    天灾只有一起。

    人祸却贯穿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相对于人祸来说,天灾的损失,和造成的影响,真的是最小的。

    这一年,崇祯就一直南京城待着。

    而大明的清理蛀虫的工作,和赈灾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过。

    这一年,由于打掉了澳门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据点,大明的水军,总算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海面上游荡了。

    为此,崇祯连续建立了两支舰队。

    一个是黄海舰队,舰队的营地就在衮州境内。

    另一个就是东海舰队,造船厂就建设在松江府,不过现在只是一个空架子,只有编制而没有将官和水兵,更不要说战舰了。

    随着刘世勋的战功提升。

    他的手下杨廷麟被任命为了黄海将军,另外一位东海将军则同样是一位年轻人--赵景麟。

    对于赵景麟的上位。

    不服输的人人多。

    因为此人之前,可是连尉长都不是。

    不过在经过了一次暗中的切磋之后,谁胜谁负不是很清楚,可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人不满赵景麟作为东海将军的认命了。

    之后的一切,都很顺利。

    刘香放弃了海盗的生涯,让手下不想在海上讨生活的,都上了陆地,成为了一个有身份证明的大明子民。

    同时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上岸之后,都抱着一本大明律。

    郑芝龙也在南京城见到了崇祯。

    不知两人之间交流了一些什么。

    郑家的船队,除了运输粮食之外,剩下的全部派了出去,沿着海路,记录着各地的见闻。

    应天府的府衙。

    崇祯出门转悠了一下,就回到了衙门之内。

    一处挂着内阁首辅牌子的房间。

    李长庚身旁摆着的算盘,正被拨的噼啪作响。

    对面坐着的李定国也是一个样子。

    “政绩考核总算是验证完了。”

    其实这些事情,他们是不需要亲自上手的。

    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也只能在即再算一遍。

    “皇上还没有把孙将军他们调回来,是不是还在防备着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突袭?”

    从海上远攻大明,李定国想不出好办法来。

    除非是军事实力要比大明更加的强大,从缴获的一些火器上也可以看出,那种叫做加农炮和后膛枪的火器,其实和大明的差距,已经不是很远了。

    “人家能够走海路,灭了无数的国家,就有人家的道理,防备是应该的。”

    李长庚头也不回的说道。

    正说这话,忽然手上一抖,让手中的一份文件,散落在了地上。

    然后又匆忙的捡了起来。

    “这份文件,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上面盖着道院的印章。

    发出的日期,就是在十一月份中旬。

    能够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送到南京来,用到的都是加急的快报。

    “怎么了?”

    “徐光启的机械动力上面是说是做成了,只是需要一种叫做橡胶的东西,而这样的东西,也只有从海外才能够买到。”

    “橡胶?我记得是郑家和刘香的船队,做海上生意的时候,顺手带回来的吧?据说是有弹性,让道院的人好好的研究一下。”

    “研究个屁,那玩意本来就是阚玉树他们需要的,制作奶-嘴的重要材料,只是没想到会用在机械动力上。”

    “这种东西,大明没有?”

    “也有,在云南贵州那一带是有的,不过产量不足,就是想要大力生产自行车的轮子都没有办法。”

    “咱们能够收到消息,皇上也应该知道了这件事,看来对海外用兵,迫在眉睫了。”

    “没错,只不需要再等了。”

    说话间,崇祯就踱步走了进来。

    崇祯原以为,想要研究出机械动力这种东西,回事几年之后,大明的各个科技都有了长足发展才行。

    不得不说徐光启大才啊。

    (本章完)

    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