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静夜思
月明星稀,烛火幽暗。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明日就是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理所当然,刘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只是个普通人,命运女神让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彷徨、迷茫、担忧、希冀……种种情绪翻江覆海般涌上心头。
刘协赶紧甩甩脑袋,伸出稍显稚嫩的双手,用力揉搓脸颊,仿佛要把心中杂念驱除出去。既然睡不着,刘协索性试图站在上帝视角,审视每一个入局者的心思,揣摩明日一举除董后每个人可能的举动。
司徒王允,穿越以来虽未谋面,但无疑是跨越不过去的一方大佬。出身并州太原王家,世代官宦,累世豪门。同是边州出身,让做过并州牧的董卓青睐有加,倚为腹心,成为董卓集团文官势力的首脑。
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愤。外有关东诸侯,内有朝廷义士,说不定哪天就会翻船,到时候王允也跑不了吃挂落。趁着这艘破船倾倒之前,王允主动出手诛杀董卓,不仅可以洗清之前附逆的嫌疑,还可以进一步掌控朝堂,可谓一石二鸟。
不,其实是一箭三雕。天子年幼,名为三公,实为摄政。诛董既有名还有利,所冒无非是一定风险而已。然而富贵险中求,自身生死与家族名誉,孰轻孰重,这个时代的人可拎的清。
按照后世所谓皈依者狂热的理论,历史上王允诛董后,并非是他真的愿意刻薄寡恩、一意孤行,而是为了洗刷他之前附逆的名声,为了显示他之前身在董营心在汉,势必会除恶务尽以致扩大化随意化,搞得朝廷尽失凉州人心,逼得凉州军卒不得不反,致使大好局面付诸东流,大汉社稷从此垮台。
从后果上来说,王允倒行逆施的结局并不比董卓强到哪去。事实上,本来他就和董卓是一类人物,只比董卓多了身为官宦子弟的礼义廉耻之心。也正是由于王允有下限、要脸面,故而可以有拿捏的地方。毕竟,他无论如何都要顾及太原王氏的威望。而自己,来自后世的灵魂,该不要脸时自然能拉的下脸面。
吕布,历史上有名的三姓家奴,有着强烈的功名利禄之心,是个典型的有奶就是娘的人物。参与诛董,当然可能有演义上所说王允施展美人计,管不住下半身恶了董卓希图自保外,更重要也更真实的恐怕是他还想更进一步。
毕竟董卓手下军将都是凉州出身,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一个并州兵头,如何能不受排挤。君不见董卓手下其他中郎将全都委派到长安附近郡县,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而吕布只能在长安城中鞍前马后伏低做小。
有更上一层楼的野望,有背景雄厚的靠山,还有一股不甘人下的英雄气,这恐怕就是吕布干冒再次背主的骂名诛除董卓的动力。当然,这时代舆论掌握在士人手中,诛除董卓虽然是背主,但拉上忠君的大旗,也未必被人鄙薄。
作为一个现代人,刘协听说过一句话:所谓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下有欲望也并不是坏事,身为一个少年天子,处在风雨漂泊的朝堂之上,手中有的恰恰就是虚名和衔头。只要在他欲壑难平之前打发掉就好。
种种猜测,未必属实。不过是来自后世灵魂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无论是王允、吕布乃至皇甫嵩、杨彪都只是刘协心中暂时的过渡性人物,合用即用,不合用也可在恰当时机高高挂起,钟繇、二荀等人才是他想要的王佐良才。
就在刘协胡思乱想、睡不着觉的时候,同一片月光下,司徒王允也彻夜难眠。
太原王氏,累世官宦,历任州郡显职,在太原乃至并州都是响当当的一等门阀。但与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此前从未有一人官居三公。
想他王允,论能力论人品论才具,哪一点输给杨袁子弟,又一直奋战在打击宦官势力的第一线,即便如此也只是在州郡搓磨,没有能够在中央长期立足。
好不容易攀上了何进这棵大树,还未开始施展抱负,何进就被宦官诱杀,接着雒阳大乱,袁绍兄弟以为何进报仇名义杀尽宫中宦官,逼得宦官挟持少帝、今上逃离雒阳。
社稷存亡关头,还是自己挺身而出,护持少帝回到雒阳宫中。功大莫过于护驾。接着便是董卓带兵进入雒阳,董卓本系袁家门生故吏,却不恪守公德、武德,反客为主主宰朝堂,更是废杀少帝、另立今上,令袁家掌控朝堂的图谋落空。
董卓毕竟武夫,不懂得朝事政令,一贯恃武逞强,使得关东州郡以清君侧名义骚乱不止,如今朝廷政令不出关东。为维护大局、为江山社稷,自己忍辱含垢,虚与委蛇,屈就司徒之位,一面勉力维持朝廷运转,一面尽力护持朝中名士,其中辛苦又有谁知。
可还有些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殊为可恨。若无老夫一力支撑,真不知朝廷会多流多少血,董卓匹夫又会造多少孽。
好在一切都快结束了。董卓毕竟没读过书,行事小家子气,军中除了凉州嫡系谁也不信任,对待吕布,名为义子,实则奴仆。吕布早已心生隔阂,老夫稍加挑拨,许以微利,他就决定反戈一击。
以吕布万人敌的实力,有心算无心,当能一击必成。董卓授首,凉州军卒必然灰飞烟灭。到时候自己在朝中执政,以士孙瑞为心腹,以吕布为爪牙,以皇甫嵩、朱儁为犬马,圣天子垂拱而治,圣朝必能中兴。而王家也能成为继杨氏、袁氏之后大汉第三个顶级门阀。
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不知不觉,天色已亮,东方大白。
刘协在小宦官的服侍下,洗漱完毕,穿好朝服,与董璜等人汇合后,便向正殿徐徐走去。尽管一夜未眠,刘协依然神采奕奕。
眼角余光瞟见董璜腰间佩剑,刘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明日就是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理所当然,刘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只是个普通人,命运女神让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彷徨、迷茫、担忧、希冀……种种情绪翻江覆海般涌上心头。
刘协赶紧甩甩脑袋,伸出稍显稚嫩的双手,用力揉搓脸颊,仿佛要把心中杂念驱除出去。既然睡不着,刘协索性试图站在上帝视角,审视每一个入局者的心思,揣摩明日一举除董后每个人可能的举动。
司徒王允,穿越以来虽未谋面,但无疑是跨越不过去的一方大佬。出身并州太原王家,世代官宦,累世豪门。同是边州出身,让做过并州牧的董卓青睐有加,倚为腹心,成为董卓集团文官势力的首脑。
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愤。外有关东诸侯,内有朝廷义士,说不定哪天就会翻船,到时候王允也跑不了吃挂落。趁着这艘破船倾倒之前,王允主动出手诛杀董卓,不仅可以洗清之前附逆的嫌疑,还可以进一步掌控朝堂,可谓一石二鸟。
不,其实是一箭三雕。天子年幼,名为三公,实为摄政。诛董既有名还有利,所冒无非是一定风险而已。然而富贵险中求,自身生死与家族名誉,孰轻孰重,这个时代的人可拎的清。
按照后世所谓皈依者狂热的理论,历史上王允诛董后,并非是他真的愿意刻薄寡恩、一意孤行,而是为了洗刷他之前附逆的名声,为了显示他之前身在董营心在汉,势必会除恶务尽以致扩大化随意化,搞得朝廷尽失凉州人心,逼得凉州军卒不得不反,致使大好局面付诸东流,大汉社稷从此垮台。
从后果上来说,王允倒行逆施的结局并不比董卓强到哪去。事实上,本来他就和董卓是一类人物,只比董卓多了身为官宦子弟的礼义廉耻之心。也正是由于王允有下限、要脸面,故而可以有拿捏的地方。毕竟,他无论如何都要顾及太原王氏的威望。而自己,来自后世的灵魂,该不要脸时自然能拉的下脸面。
吕布,历史上有名的三姓家奴,有着强烈的功名利禄之心,是个典型的有奶就是娘的人物。参与诛董,当然可能有演义上所说王允施展美人计,管不住下半身恶了董卓希图自保外,更重要也更真实的恐怕是他还想更进一步。
毕竟董卓手下军将都是凉州出身,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一个并州兵头,如何能不受排挤。君不见董卓手下其他中郎将全都委派到长安附近郡县,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而吕布只能在长安城中鞍前马后伏低做小。
有更上一层楼的野望,有背景雄厚的靠山,还有一股不甘人下的英雄气,这恐怕就是吕布干冒再次背主的骂名诛除董卓的动力。当然,这时代舆论掌握在士人手中,诛除董卓虽然是背主,但拉上忠君的大旗,也未必被人鄙薄。
作为一个现代人,刘协听说过一句话:所谓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下有欲望也并不是坏事,身为一个少年天子,处在风雨漂泊的朝堂之上,手中有的恰恰就是虚名和衔头。只要在他欲壑难平之前打发掉就好。
种种猜测,未必属实。不过是来自后世灵魂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无论是王允、吕布乃至皇甫嵩、杨彪都只是刘协心中暂时的过渡性人物,合用即用,不合用也可在恰当时机高高挂起,钟繇、二荀等人才是他想要的王佐良才。
就在刘协胡思乱想、睡不着觉的时候,同一片月光下,司徒王允也彻夜难眠。
太原王氏,累世官宦,历任州郡显职,在太原乃至并州都是响当当的一等门阀。但与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此前从未有一人官居三公。
想他王允,论能力论人品论才具,哪一点输给杨袁子弟,又一直奋战在打击宦官势力的第一线,即便如此也只是在州郡搓磨,没有能够在中央长期立足。
好不容易攀上了何进这棵大树,还未开始施展抱负,何进就被宦官诱杀,接着雒阳大乱,袁绍兄弟以为何进报仇名义杀尽宫中宦官,逼得宦官挟持少帝、今上逃离雒阳。
社稷存亡关头,还是自己挺身而出,护持少帝回到雒阳宫中。功大莫过于护驾。接着便是董卓带兵进入雒阳,董卓本系袁家门生故吏,却不恪守公德、武德,反客为主主宰朝堂,更是废杀少帝、另立今上,令袁家掌控朝堂的图谋落空。
董卓毕竟武夫,不懂得朝事政令,一贯恃武逞强,使得关东州郡以清君侧名义骚乱不止,如今朝廷政令不出关东。为维护大局、为江山社稷,自己忍辱含垢,虚与委蛇,屈就司徒之位,一面勉力维持朝廷运转,一面尽力护持朝中名士,其中辛苦又有谁知。
可还有些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殊为可恨。若无老夫一力支撑,真不知朝廷会多流多少血,董卓匹夫又会造多少孽。
好在一切都快结束了。董卓毕竟没读过书,行事小家子气,军中除了凉州嫡系谁也不信任,对待吕布,名为义子,实则奴仆。吕布早已心生隔阂,老夫稍加挑拨,许以微利,他就决定反戈一击。
以吕布万人敌的实力,有心算无心,当能一击必成。董卓授首,凉州军卒必然灰飞烟灭。到时候自己在朝中执政,以士孙瑞为心腹,以吕布为爪牙,以皇甫嵩、朱儁为犬马,圣天子垂拱而治,圣朝必能中兴。而王家也能成为继杨氏、袁氏之后大汉第三个顶级门阀。
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不知不觉,天色已亮,东方大白。
刘协在小宦官的服侍下,洗漱完毕,穿好朝服,与董璜等人汇合后,便向正殿徐徐走去。尽管一夜未眠,刘协依然神采奕奕。
眼角余光瞟见董璜腰间佩剑,刘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