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章:差异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戏台后面响起的却是充满空寂之韵的木鱼声,清亮悠扬的钟鼓声。
面对这种出尘的的声音,戏台下的老百姓毫无竹杖芒鞋听雨的逸兴,虽然他们都穿着芒鞋,很多年老者、路远者还手持竹杖。
不过以为预知了下一步将有得到大师出来讲经,消灾禳福,再加上内心里对于佛祖的敬畏,所以原来的喝好声一下子没了,整个场面一下子变的寂静了下来。
俄而他们就看到两个小沙弥先走了出来,一个手里拿着蒲团,在小沙弥放下蒲团后,一个身穿方面大耳、满面红光、身穿红锦袈裟的胖和尚走了出来。
和尚乃是慧空的师弟,小相国寺知客慧然,之所以让知客来,是因为慧空知道来乡下的目的并不是传佛经布佛道,而寺庙的知客挑选的就是能说会道之僧,又懂几页经文,很符合李桂的要求
台下老百姓几乎都是干瘦的,看到慧然这副堂堂福态,心里都禁不住赞道“好和尚,果然是得道高僧,怪不得派兵丁保护!”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慧空出来之后,先是念了声佛号,随即在蒲团上盘溪坐下,然后双手一合什,开口讲道“阿弥陀佛,贫僧今日来,乃是受李知府立大人所托,来此讲经布道,消灾禳福……”
台下老百姓并没思索李桂为什么派人来消灾禳福,反而出于自古流传的惧官心理,神态不由一肃。
而这时慧然已经开口说道“在讲经之前,贫僧先讲一段现世佛的故事,谁为现世佛,当今皇上是也,为何说当今皇上乃是现世佛,是因为当今皇上真是心慈若海,普渡众生,为何如此说,是因为当今皇上正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何谓摊丁入亩,可能你们还不知道……”
慧然用最简单的逻辑演讲着……而他所说的台下老百姓还不知道摊丁入亩之事,倒不是他信口胡言,而是出于对老百姓现状的了解。
现在的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也就是说朝廷的政策到里正、管事之类的这一级就戛然而止了,即使官府宣传也是靠里正、管事敲锣打鼓的,这些人自然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也就是说这些人基本掌握着朝廷政策的解释权与话语权。
李桂利用和尚、道士本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
而对于贫穷的老百姓而言,千古以来生存向来是他们的第一目标,而赋税又是他们实现生存的很大障碍,甚至可以说是最大障碍,毕竟苛政猛于虎也!
而现在听说雍元帝要按土地数收税,无地者不收,少地者少收,这对他们而言,简直就像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又像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足够一家人吃的饱饱的大馅饼!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
慧然话刚说完,戏台下的老百姓就隔三差五的向北方跪了下去,参差着喊了起来,而到最后,台下的老百姓全部跪了下来,声音竟如山呼海啸!
没想到老百姓会这样,这一刻慧然呆了,两个小沙弥呆了,而在台后,詹光呆了、修洪宝也呆了……
这是李桂推行摊丁入亩的开局第一炮,他们两个当然要亲自过来。
而在下一刻,詹光和卜固修就心潮迅涌……而卜固修毕竟是军武出身,身上的那股子血性并没有因官场的尔虞我诈而磨灭,心头潮涌之间,他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猛的站了起来,对着詹光一抱拳,大声道“我先把举报的事情讲出去,念经的事往后推一推。”
本来按照计划是等着慧然讲完经再说举报的事的……而詹光闻言重重的点了点头,同时心中思忖“老爷这么做果然是对的……”
当然惊呆的还有来周围村子来看戏的里正、管事,而且因为身份的缘故,他们都坐在戏台子的前面。此时他们也跪在地上,此情此景之下,他们不得不随众,只是身子瑟瑟发抖!
而修洪宝一身甲胄出来之后,望台前一站,“呛啷”一声,腰间腰刀一抽,大声喝道“肃静。本官有事宣布。”
还是那句话此时的老百姓是相当惧官的,而且此情此景他们隐约感到修洪宝预定有有何他们有关的重要消息宣布,因此修洪宝腰刀回腰之际,整个街道居然已经变得鸦雀无声。
而修洪宝见此,大声喝道“奉李知府大人之命,现在将附近各村里,你们里正、管事向县里上报的田地亩数向你们通报一下,如有不实之处,可直接在此举报,也可去县衙举报,凡举报者赏银十两,你们勿要害怕,对于瞒报、漏报者李知府将严惩不怠,我再讲一遍,奉李知府李大人之命……”
戏台下的老百姓太多,修洪宝怕下面的老百姓听不清,因此足足重复了三遍!
而实际上老百姓在有关自己的事情的方面是最敏感的!
修洪宝再讲第一遍的时候他们就听的一清二楚,而在修洪宝讲完之后,台下已经小声议论起来……
“你说他们会漏报、瞒报吗?”一个比较憨厚实在的老百姓说道。
“你傻呀,谁想多交租子,他们那么多地,肯定瞒报、漏报。”一个精明的老百姓说道。
“那,那,他们这样,咱们……”一个介于憨厚与精明之间的老百姓说道。
“那还用说,平摊到咱们头上呗,哪次不是这样!”
“那,那岂不是和没改一个样!”
“急什么,李大人不是正在整理这件事吗?咱们且看看他们报多少,你注意听着点,别听错了。”
……
“十两银子唉!”
……
而在修洪宝话落之际,戏台前面的里正、管事门脸“唰”的一下白了,随后老百姓的议论声更是让他们如坐针毡,待虞城县的书办出来之时,他们终于忍不住走了。
只是他们走时心里带着惊恐,带着呐喊“李桂,你真是老奸巨猾!”
惊恐来自老百姓,呐喊却是因为李桂破坏了他们应付的方法。
。
面对这种出尘的的声音,戏台下的老百姓毫无竹杖芒鞋听雨的逸兴,虽然他们都穿着芒鞋,很多年老者、路远者还手持竹杖。
不过以为预知了下一步将有得到大师出来讲经,消灾禳福,再加上内心里对于佛祖的敬畏,所以原来的喝好声一下子没了,整个场面一下子变的寂静了下来。
俄而他们就看到两个小沙弥先走了出来,一个手里拿着蒲团,在小沙弥放下蒲团后,一个身穿方面大耳、满面红光、身穿红锦袈裟的胖和尚走了出来。
和尚乃是慧空的师弟,小相国寺知客慧然,之所以让知客来,是因为慧空知道来乡下的目的并不是传佛经布佛道,而寺庙的知客挑选的就是能说会道之僧,又懂几页经文,很符合李桂的要求
台下老百姓几乎都是干瘦的,看到慧然这副堂堂福态,心里都禁不住赞道“好和尚,果然是得道高僧,怪不得派兵丁保护!”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慧空出来之后,先是念了声佛号,随即在蒲团上盘溪坐下,然后双手一合什,开口讲道“阿弥陀佛,贫僧今日来,乃是受李知府立大人所托,来此讲经布道,消灾禳福……”
台下老百姓并没思索李桂为什么派人来消灾禳福,反而出于自古流传的惧官心理,神态不由一肃。
而这时慧然已经开口说道“在讲经之前,贫僧先讲一段现世佛的故事,谁为现世佛,当今皇上是也,为何说当今皇上乃是现世佛,是因为当今皇上真是心慈若海,普渡众生,为何如此说,是因为当今皇上正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何谓摊丁入亩,可能你们还不知道……”
慧然用最简单的逻辑演讲着……而他所说的台下老百姓还不知道摊丁入亩之事,倒不是他信口胡言,而是出于对老百姓现状的了解。
现在的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也就是说朝廷的政策到里正、管事之类的这一级就戛然而止了,即使官府宣传也是靠里正、管事敲锣打鼓的,这些人自然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也就是说这些人基本掌握着朝廷政策的解释权与话语权。
李桂利用和尚、道士本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
而对于贫穷的老百姓而言,千古以来生存向来是他们的第一目标,而赋税又是他们实现生存的很大障碍,甚至可以说是最大障碍,毕竟苛政猛于虎也!
而现在听说雍元帝要按土地数收税,无地者不收,少地者少收,这对他们而言,简直就像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又像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足够一家人吃的饱饱的大馅饼!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
慧然话刚说完,戏台下的老百姓就隔三差五的向北方跪了下去,参差着喊了起来,而到最后,台下的老百姓全部跪了下来,声音竟如山呼海啸!
没想到老百姓会这样,这一刻慧然呆了,两个小沙弥呆了,而在台后,詹光呆了、修洪宝也呆了……
这是李桂推行摊丁入亩的开局第一炮,他们两个当然要亲自过来。
而在下一刻,詹光和卜固修就心潮迅涌……而卜固修毕竟是军武出身,身上的那股子血性并没有因官场的尔虞我诈而磨灭,心头潮涌之间,他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猛的站了起来,对着詹光一抱拳,大声道“我先把举报的事情讲出去,念经的事往后推一推。”
本来按照计划是等着慧然讲完经再说举报的事的……而詹光闻言重重的点了点头,同时心中思忖“老爷这么做果然是对的……”
当然惊呆的还有来周围村子来看戏的里正、管事,而且因为身份的缘故,他们都坐在戏台子的前面。此时他们也跪在地上,此情此景之下,他们不得不随众,只是身子瑟瑟发抖!
而修洪宝一身甲胄出来之后,望台前一站,“呛啷”一声,腰间腰刀一抽,大声喝道“肃静。本官有事宣布。”
还是那句话此时的老百姓是相当惧官的,而且此情此景他们隐约感到修洪宝预定有有何他们有关的重要消息宣布,因此修洪宝腰刀回腰之际,整个街道居然已经变得鸦雀无声。
而修洪宝见此,大声喝道“奉李知府大人之命,现在将附近各村里,你们里正、管事向县里上报的田地亩数向你们通报一下,如有不实之处,可直接在此举报,也可去县衙举报,凡举报者赏银十两,你们勿要害怕,对于瞒报、漏报者李知府将严惩不怠,我再讲一遍,奉李知府李大人之命……”
戏台下的老百姓太多,修洪宝怕下面的老百姓听不清,因此足足重复了三遍!
而实际上老百姓在有关自己的事情的方面是最敏感的!
修洪宝再讲第一遍的时候他们就听的一清二楚,而在修洪宝讲完之后,台下已经小声议论起来……
“你说他们会漏报、瞒报吗?”一个比较憨厚实在的老百姓说道。
“你傻呀,谁想多交租子,他们那么多地,肯定瞒报、漏报。”一个精明的老百姓说道。
“那,那,他们这样,咱们……”一个介于憨厚与精明之间的老百姓说道。
“那还用说,平摊到咱们头上呗,哪次不是这样!”
“那,那岂不是和没改一个样!”
“急什么,李大人不是正在整理这件事吗?咱们且看看他们报多少,你注意听着点,别听错了。”
……
“十两银子唉!”
……
而在修洪宝话落之际,戏台前面的里正、管事门脸“唰”的一下白了,随后老百姓的议论声更是让他们如坐针毡,待虞城县的书办出来之时,他们终于忍不住走了。
只是他们走时心里带着惊恐,带着呐喊“李桂,你真是老奸巨猾!”
惊恐来自老百姓,呐喊却是因为李桂破坏了他们应付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