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夏邦的藩属次路
……
炎国是有与旌旗相关的礼法律例的。
封建帝制,皇帝是核心。
礼法律例,自然都是为皇权服务的。
为了彰显皇权,自然就设计出了一些旗帜来。
就炎国来说,就有太常旗、太极旗、卍字旗。
太常旗是自古相传的象征天子、皇帝的旗帜,以日月星、北斗七星、十二旒龙纹为构成。
天有三宝日月星,又称三辰,日月星象征着天。
古人认为北斗运于中央,北斗变化,则天地变化,四季节气运转。象征着至高权力!
十二旒,旒是身份地位象征,秦朝以前,天子九旒,为最高。始皇帝一统神州之后,以为功盖三皇五帝,九旒配不上自己了,于是搞起了十二旒。
龙的起源寓意,则比较多。
一说为上古神兽,天之四灵之一(神龙、白虎、朱雀、玄武),天降辅助天子,所以有真龙天子的说法。
一说为虚造图腾,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时代,人以群分,结成部落,部落各有图腾,旷日持久的互相联合、兼并中,逐步的混同为一,于是各取图腾之部分,创造出龙。主体蛇身,即伏羲部落。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团结、稳固共主身份地位。
一说取于天象,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象其形,于是构造出龙纹、龙字。
上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天文地理世间万物运转变化的道理,掌握了天地万物变化之机要。
掌握了这些知识,于是才能执天之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如今这人人皆知的道理,并非从来就知道的,也是从无知到认知的。
上古之时,人们本来是不懂的耕种这道理的。——经济情况,处于采摘、渔猎文明时期。
直到圣人掌握了这些知识,这才逐步推广,人们才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律,去耕种畜牧,突破原始的采摘渔猎文明,文明得以晋升!
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起于伏羲时代,盛于神农时代。
上古有三皇,功绩最高,旷耀万古,分别是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农。这三皇,又被称为燧皇、羲皇、农皇。
燧皇之功,重在发明了人工生火之法。
火本为天雷击发、火山喷发才有,是天地之力!人能造火,是人掌握了天之力,故而被奉为天皇。
人工生火之法推行普及,使人得以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并能驱赶野兽,使人族的安全、寿命、繁衍得到了质的飞跃。功德无量。
羲皇之功,多不胜数,比如造渔网,使捕鱼效率提升了,而其最大之功,在定天文历法,为后世发展农耕,奠定了基础。也是功德无量。
人皇功绩也极多,出名便有神农尝百草、口口相传下神农本草经。但是他的最大功绩,乃在于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领导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使得人族文明,从采摘渔猎晋升到耕种畜牧!食物的大量充盈,促进了人类的繁衍生息,自然也是功德无量!
而在这文明晋升中,苍龙星象就是极重要的“参照物”,天文官看星象以知时节,知道处于什么时节,以准备农耕。
象苍龙星象之形,而造龙纹、龙字,龙也就在夏邦文明中,蕴含了极其特殊的地位。
乃至于太常旗中,也有龙纹元素。
太常旗这些元素具备。且又有专门的独立的三辰旗、红日旗、白月旗、北斗旗、十二旒龙旗。
太极旗,太极是玄门道教标识。卍字旗,卍字是释门的标识。皇帝统治天下,集世俗权柄及神权于一身,教门也得向他低头,尊奉他为主!
这些旗帜,说到底都是皇权象征,而不是象征国家的。
除了这些旗帜外,还有用于军事的令旗等。
民间商家也孕育出了代表自家的标识、旗帜,但是相关律法空缺。
与西洋夷国贸易,他们的船只到来,安插有国旗。
蛮夷有,我夏邦竟然没有,这实在是不成体统!于是,便有官民,发明出了非正式的国旗,譬如炎国,就弄出了个红底黑字,中间一个炎字。
刘玄提出弄个象征炎国的旗帜、徽章,也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早已经有这样的需求的,只是一直没人提到朝廷、内阁来,定出个正式的来。
高洁、曹琳等人都没想到这事,暗道[陛下把这事提起来,很显然,兴许心里已经有了定计了啊!]
高洁明白,皇帝提起这事,不是让自己去设计国旗,而是已经有了腹稿,便恭敬的询问道“是臣等疏忽了,敢问陛下,可是已经有了计较?”
刘玄道“朕的确有些想法,只是举棋不定,还没有定策。”
便和他们略微说了这事。
那个非正式的国旗,太那啥了,不成样子。
太常旗是最尊贵的旗帜,意在从中取元素,以定国旗。
但是,那些元素都是与皇帝皇权呼应的,于百姓来说,有什么代入感?没有代入感,又怎么有认可?
至于太极、卍字,一教之标,岂能做为国标?
刘玄的心里,比较倾向于龙纹。
龙既有象征皇帝皇权的意思,又有大团结的意思,这是很好的。
只是,龙纹过于复杂,设计到国徽中可以,国旗中却不大合适。
若蒙学先生教学童画国旗,国旗里要是有个龙纹,那还不麻烦死?
刘玄平心而论,推己及人,要是自己画的话,绝壁会蛋痛的要骂娘!
而且想到龙纹国旗,便会想到前世的清国,弄了个什么黄底蓝龙戏红珠,结果24年就亡国了,膈应呀!
究竟要弄成什么样,他自己也不清楚。
于是,只把心底的一些概念、要求说了,便把此事丢给了内阁,让他们去伤脑筋吧!
广个告,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概念要求旗帜为长方形,要红色,一来国号炎,便有赤之意,赤色即红色;二来红色如同鲜血,太祖起义,义军死伤无数、吴齐晋秦地抵御蛮夷,与之斗争,也死伤了无数人,也是对他们的祭奠,勿忘英烈,不能忘本!
底色调是定下了的。
其余的纹样,却是没有定论。
内阁把这件事记下。
内政诸多事务都定了调子,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不早了。
刘玄留了他们在宫里,共进了午膳。
休息后,下午又继续,议论对外事务。
夏邦祖地十五路,如今炎国已经占了十一路,余下四路现在属于楚蜀,吞并这四路,这属于内政。
在对外上,又有区分,大体两种,其一为传统周边,其二为海外洋夷。
传统周边上,又有区别。一种是友好的;一种是敌对的。
友好的,有两国,一为云巅国、一为冥黎国,
这两国,都与炎国-岭南西路相邻,云巅国在岭南西路的西面、冥黎国在西北方向。与炎国隔着千山万水。
这两国内,缺少平原,崇山峻岭,可谓山巅之国。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攻打下来了,也难以长久占据。
夏邦史上,秦皇汉武都曾去征伐这两国,建立郡县,但是都无法长久统治。——军事上,难以彻底消灭抵抗势力;为了镇压剿灭叛逆,就得布以重兵。可当地经济条件落后,粮饷缺乏。就食敌方,激增矛盾,更难征服,运输粮饷去,或翻山越岭、或开山挖河,成本巨大!
虽在名义上开疆扩土,很是威猛霸气,但是细算起来,得不偿失。
到后来,王朝也就不急着去征伐了,采取了羁縻之策控制。表面上,双方维持了宗藩关系,承认了对方的独立性,册封其国主为王。实际上,利用其内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互相制衡。如此控制,成本低,又保持了在当地的影响力!
与他们的宗藩关系,也比较特殊,他们在名义上也是被划入建制,改国为路,称为云巅路、冥黎路。
虽名义上划入了神州路制,但是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这两国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内部势力林立,多山地形成了各方势力保持自己存在的有利条件。外部势力难以征服他们,他们内部也难以完成大一统。
神州王朝一般扶持其内部弱势势力,推为其共主、国主,这样的国主要坐稳位置,必得依赖神州王朝。
前朝崩裂,无暇顾及他们,其国主失却依靠,野心家伺机而动,各方势力争霸。一团混乱,陷入内斗。
当前周边与炎国为敌的,便是被驱逐出神州的那三个蛮夷势力,他们见机不妙,丢盔弃甲,溜出神州,回其老家了。
当神州王朝强盛之时,周边蛮夷小国,都会害怕,以依附,为藩属国,求得安全。
这藩属国,便也一如云巅、冥黎一样,划入神州路制,于是神州在祖地十五路外,又有增添的次路。
蛮齐国主溜回东北老家,其老家在[渝凛防线]以北,出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地颇大,被划分成了三路。当地在五六百年前出过一个强人,一统诸部,建立娄国。娄国盛极之时,东吞漠东、漠南蛮夷诸部,南下侵略神州王朝,夺得半壁江山,成就霸业一百多年。
然而,盛极必衰,王朝兴亡更迭。后来,神州又逆袭了回来,大娄吞下的地盘,又给吐了回来,就像今找的蛮齐一样,灰溜溜的又逃回白山黑水祖地了。
后来,娄国又求依附神州王朝,成为藩属国。
神州王朝答应了,重划三路,名字改成了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
但是,没过多久,娄国内乱,就灭亡,从历史的大舞台上退出了。
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这名字倒是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他在历史中的痕迹。
三娄之地,白山黑水,也极难征服。
那地方,冬天奇寒彻骨,外面撒尿都会冻住,南面的夏民,处于不同的气候区域,相对温暖,在那鬼地方,难以适应。
那里偏偏又物产丰富,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本能提供食物,就食地方,有利于统治的。
可是,当地蛮夷更熟悉地形啊!
更要命的是,这样丰富的物产,对敌我是公平的。
你派大军去三娄之地,蛮夷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躲入深山老林,反正物产丰富,也不愁没吃的。吃饱喝足,时不时就来侵袭一下,战果积少成多,令人防不胜防、烦不胜烦。
蛮夷这样的打发,颇有些敌后游击的味道。
这样战法下,还想强行占领地方,只能说难难难!
云巅、冥黎、三娄这样的地方,就犹如“帝国坟场”,想插进去装逼,最后只能被耗死!
而这三个地方,其内部经济形式,也不一样。
三娄之地由于物产丰富,文明进程缓慢,还处于渔猎状态,大约不过二三十万人口。
那里土地肥沃,是可以农耕的。
但是,要把习惯于渔猎的人,弄去农耕,不说技术会不会的问题,就是会,人家也难愿意啊!
因为,到处都是吃的,直接抓来就能吃了,为啥要费心费力的去耕种呢?
主观上就缺少那动力!
这样的地方,要想文明跃升,要么建立一个极权官府,把人给强行控制住,然后逼迫他们去学去耕种!要么慢慢的等待,等人口繁衍,直到爆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不足以供应人口所需了,——这样,才会倒逼他不得不进步!
其实还有办法,就是从外移民,使人口迅速暴涨!但是,蛮夷将那地方视为自己的祖地,岂容外人进入?
云巅、冥黎的经济状态,则相对进步,各有大约五六十万人。其经济处于封建领主制阶段。
土地属于领主。
农民要活,要吃的,据必需求领主给地自己种,因为,不得不沦为农奴!
领主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营地、一部分为份地。
份地给农奴耕种,收成属于农奴自己,用于养家糊口。
自营地属于领主,虽然名为自营,但并不是领主自己去种,而是由农奴去种,一定的份地对应着一定的自营地。
自营地的产出,则完全的属于领主。
这种耕作制度,类似于夏邦很久很久以前的井田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对耕种自营地是没有积极性的。更没有积极性去努力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
是以,耕作技术被卡死,十分落后。
由于技术落后,亩产便又极低。
由于耕地稀缺,这里的“井田制”,又与夏邦的大不一样!
……
——————
();
炎国是有与旌旗相关的礼法律例的。
封建帝制,皇帝是核心。
礼法律例,自然都是为皇权服务的。
为了彰显皇权,自然就设计出了一些旗帜来。
就炎国来说,就有太常旗、太极旗、卍字旗。
太常旗是自古相传的象征天子、皇帝的旗帜,以日月星、北斗七星、十二旒龙纹为构成。
天有三宝日月星,又称三辰,日月星象征着天。
古人认为北斗运于中央,北斗变化,则天地变化,四季节气运转。象征着至高权力!
十二旒,旒是身份地位象征,秦朝以前,天子九旒,为最高。始皇帝一统神州之后,以为功盖三皇五帝,九旒配不上自己了,于是搞起了十二旒。
龙的起源寓意,则比较多。
一说为上古神兽,天之四灵之一(神龙、白虎、朱雀、玄武),天降辅助天子,所以有真龙天子的说法。
一说为虚造图腾,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时代,人以群分,结成部落,部落各有图腾,旷日持久的互相联合、兼并中,逐步的混同为一,于是各取图腾之部分,创造出龙。主体蛇身,即伏羲部落。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团结、稳固共主身份地位。
一说取于天象,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象其形,于是构造出龙纹、龙字。
上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天文地理世间万物运转变化的道理,掌握了天地万物变化之机要。
掌握了这些知识,于是才能执天之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如今这人人皆知的道理,并非从来就知道的,也是从无知到认知的。
上古之时,人们本来是不懂的耕种这道理的。——经济情况,处于采摘、渔猎文明时期。
直到圣人掌握了这些知识,这才逐步推广,人们才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律,去耕种畜牧,突破原始的采摘渔猎文明,文明得以晋升!
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起于伏羲时代,盛于神农时代。
上古有三皇,功绩最高,旷耀万古,分别是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农。这三皇,又被称为燧皇、羲皇、农皇。
燧皇之功,重在发明了人工生火之法。
火本为天雷击发、火山喷发才有,是天地之力!人能造火,是人掌握了天之力,故而被奉为天皇。
人工生火之法推行普及,使人得以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并能驱赶野兽,使人族的安全、寿命、繁衍得到了质的飞跃。功德无量。
羲皇之功,多不胜数,比如造渔网,使捕鱼效率提升了,而其最大之功,在定天文历法,为后世发展农耕,奠定了基础。也是功德无量。
人皇功绩也极多,出名便有神农尝百草、口口相传下神农本草经。但是他的最大功绩,乃在于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领导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使得人族文明,从采摘渔猎晋升到耕种畜牧!食物的大量充盈,促进了人类的繁衍生息,自然也是功德无量!
而在这文明晋升中,苍龙星象就是极重要的“参照物”,天文官看星象以知时节,知道处于什么时节,以准备农耕。
象苍龙星象之形,而造龙纹、龙字,龙也就在夏邦文明中,蕴含了极其特殊的地位。
乃至于太常旗中,也有龙纹元素。
太常旗这些元素具备。且又有专门的独立的三辰旗、红日旗、白月旗、北斗旗、十二旒龙旗。
太极旗,太极是玄门道教标识。卍字旗,卍字是释门的标识。皇帝统治天下,集世俗权柄及神权于一身,教门也得向他低头,尊奉他为主!
这些旗帜,说到底都是皇权象征,而不是象征国家的。
除了这些旗帜外,还有用于军事的令旗等。
民间商家也孕育出了代表自家的标识、旗帜,但是相关律法空缺。
与西洋夷国贸易,他们的船只到来,安插有国旗。
蛮夷有,我夏邦竟然没有,这实在是不成体统!于是,便有官民,发明出了非正式的国旗,譬如炎国,就弄出了个红底黑字,中间一个炎字。
刘玄提出弄个象征炎国的旗帜、徽章,也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早已经有这样的需求的,只是一直没人提到朝廷、内阁来,定出个正式的来。
高洁、曹琳等人都没想到这事,暗道[陛下把这事提起来,很显然,兴许心里已经有了定计了啊!]
高洁明白,皇帝提起这事,不是让自己去设计国旗,而是已经有了腹稿,便恭敬的询问道“是臣等疏忽了,敢问陛下,可是已经有了计较?”
刘玄道“朕的确有些想法,只是举棋不定,还没有定策。”
便和他们略微说了这事。
那个非正式的国旗,太那啥了,不成样子。
太常旗是最尊贵的旗帜,意在从中取元素,以定国旗。
但是,那些元素都是与皇帝皇权呼应的,于百姓来说,有什么代入感?没有代入感,又怎么有认可?
至于太极、卍字,一教之标,岂能做为国标?
刘玄的心里,比较倾向于龙纹。
龙既有象征皇帝皇权的意思,又有大团结的意思,这是很好的。
只是,龙纹过于复杂,设计到国徽中可以,国旗中却不大合适。
若蒙学先生教学童画国旗,国旗里要是有个龙纹,那还不麻烦死?
刘玄平心而论,推己及人,要是自己画的话,绝壁会蛋痛的要骂娘!
而且想到龙纹国旗,便会想到前世的清国,弄了个什么黄底蓝龙戏红珠,结果24年就亡国了,膈应呀!
究竟要弄成什么样,他自己也不清楚。
于是,只把心底的一些概念、要求说了,便把此事丢给了内阁,让他们去伤脑筋吧!
广个告,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概念要求旗帜为长方形,要红色,一来国号炎,便有赤之意,赤色即红色;二来红色如同鲜血,太祖起义,义军死伤无数、吴齐晋秦地抵御蛮夷,与之斗争,也死伤了无数人,也是对他们的祭奠,勿忘英烈,不能忘本!
底色调是定下了的。
其余的纹样,却是没有定论。
内阁把这件事记下。
内政诸多事务都定了调子,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不早了。
刘玄留了他们在宫里,共进了午膳。
休息后,下午又继续,议论对外事务。
夏邦祖地十五路,如今炎国已经占了十一路,余下四路现在属于楚蜀,吞并这四路,这属于内政。
在对外上,又有区分,大体两种,其一为传统周边,其二为海外洋夷。
传统周边上,又有区别。一种是友好的;一种是敌对的。
友好的,有两国,一为云巅国、一为冥黎国,
这两国,都与炎国-岭南西路相邻,云巅国在岭南西路的西面、冥黎国在西北方向。与炎国隔着千山万水。
这两国内,缺少平原,崇山峻岭,可谓山巅之国。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攻打下来了,也难以长久占据。
夏邦史上,秦皇汉武都曾去征伐这两国,建立郡县,但是都无法长久统治。——军事上,难以彻底消灭抵抗势力;为了镇压剿灭叛逆,就得布以重兵。可当地经济条件落后,粮饷缺乏。就食敌方,激增矛盾,更难征服,运输粮饷去,或翻山越岭、或开山挖河,成本巨大!
虽在名义上开疆扩土,很是威猛霸气,但是细算起来,得不偿失。
到后来,王朝也就不急着去征伐了,采取了羁縻之策控制。表面上,双方维持了宗藩关系,承认了对方的独立性,册封其国主为王。实际上,利用其内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互相制衡。如此控制,成本低,又保持了在当地的影响力!
与他们的宗藩关系,也比较特殊,他们在名义上也是被划入建制,改国为路,称为云巅路、冥黎路。
虽名义上划入了神州路制,但是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这两国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内部势力林立,多山地形成了各方势力保持自己存在的有利条件。外部势力难以征服他们,他们内部也难以完成大一统。
神州王朝一般扶持其内部弱势势力,推为其共主、国主,这样的国主要坐稳位置,必得依赖神州王朝。
前朝崩裂,无暇顾及他们,其国主失却依靠,野心家伺机而动,各方势力争霸。一团混乱,陷入内斗。
当前周边与炎国为敌的,便是被驱逐出神州的那三个蛮夷势力,他们见机不妙,丢盔弃甲,溜出神州,回其老家了。
当神州王朝强盛之时,周边蛮夷小国,都会害怕,以依附,为藩属国,求得安全。
这藩属国,便也一如云巅、冥黎一样,划入神州路制,于是神州在祖地十五路外,又有增添的次路。
蛮齐国主溜回东北老家,其老家在[渝凛防线]以北,出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地颇大,被划分成了三路。当地在五六百年前出过一个强人,一统诸部,建立娄国。娄国盛极之时,东吞漠东、漠南蛮夷诸部,南下侵略神州王朝,夺得半壁江山,成就霸业一百多年。
然而,盛极必衰,王朝兴亡更迭。后来,神州又逆袭了回来,大娄吞下的地盘,又给吐了回来,就像今找的蛮齐一样,灰溜溜的又逃回白山黑水祖地了。
后来,娄国又求依附神州王朝,成为藩属国。
神州王朝答应了,重划三路,名字改成了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
但是,没过多久,娄国内乱,就灭亡,从历史的大舞台上退出了。
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这名字倒是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他在历史中的痕迹。
三娄之地,白山黑水,也极难征服。
那地方,冬天奇寒彻骨,外面撒尿都会冻住,南面的夏民,处于不同的气候区域,相对温暖,在那鬼地方,难以适应。
那里偏偏又物产丰富,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本能提供食物,就食地方,有利于统治的。
可是,当地蛮夷更熟悉地形啊!
更要命的是,这样丰富的物产,对敌我是公平的。
你派大军去三娄之地,蛮夷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躲入深山老林,反正物产丰富,也不愁没吃的。吃饱喝足,时不时就来侵袭一下,战果积少成多,令人防不胜防、烦不胜烦。
蛮夷这样的打发,颇有些敌后游击的味道。
这样战法下,还想强行占领地方,只能说难难难!
云巅、冥黎、三娄这样的地方,就犹如“帝国坟场”,想插进去装逼,最后只能被耗死!
而这三个地方,其内部经济形式,也不一样。
三娄之地由于物产丰富,文明进程缓慢,还处于渔猎状态,大约不过二三十万人口。
那里土地肥沃,是可以农耕的。
但是,要把习惯于渔猎的人,弄去农耕,不说技术会不会的问题,就是会,人家也难愿意啊!
因为,到处都是吃的,直接抓来就能吃了,为啥要费心费力的去耕种呢?
主观上就缺少那动力!
这样的地方,要想文明跃升,要么建立一个极权官府,把人给强行控制住,然后逼迫他们去学去耕种!要么慢慢的等待,等人口繁衍,直到爆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不足以供应人口所需了,——这样,才会倒逼他不得不进步!
其实还有办法,就是从外移民,使人口迅速暴涨!但是,蛮夷将那地方视为自己的祖地,岂容外人进入?
云巅、冥黎的经济状态,则相对进步,各有大约五六十万人。其经济处于封建领主制阶段。
土地属于领主。
农民要活,要吃的,据必需求领主给地自己种,因为,不得不沦为农奴!
领主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营地、一部分为份地。
份地给农奴耕种,收成属于农奴自己,用于养家糊口。
自营地属于领主,虽然名为自营,但并不是领主自己去种,而是由农奴去种,一定的份地对应着一定的自营地。
自营地的产出,则完全的属于领主。
这种耕作制度,类似于夏邦很久很久以前的井田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对耕种自营地是没有积极性的。更没有积极性去努力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
是以,耕作技术被卡死,十分落后。
由于技术落后,亩产便又极低。
由于耕地稀缺,这里的“井田制”,又与夏邦的大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