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简在帝心
严嵩乃弘治十八年进士,和夏言都是江西人,属于官场上的同乡,按照历史轨迹,这家伙这时候应该还在袁州府修府志,不过朱厚炜谁都能忘,又怎么可能忘了号称明代六奸臣之首的严惟中!
这样的人就得放在身边就近观察,一有异动,立马咔嚓!
于是因病还乡,从而在野的严嵩运气炸裂,竟然被召回京城成了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可是清贵衙门,号称大明储相之地,大明更有非翰林不入阁的传统,科举考试高中第五名的严嵩入翰林院,最是正常不过。
在原本的历史上,夏言比严嵩晚九年中进士,而严嵩却因病耽误了十年仕途,夏言后来者居上,混的要比严嵩好的多。
严嵩利用自己和夏言是同乡的关系拼命巴结,夏言也看在同乡的份上多次提携严嵩,却没想到被他提携上去的严嵩就是一头恶狼,瞅准夏言恶了嘉靖帝的时机狠狠咬上一口,亲手送了自己的恩人上了断头台。
不过现在历史已经反转,严嵩已是翰林侍读,前途一片光明,而夏言不过是个进京赶考的举子,因为同乡,所以夏言主动拜见严嵩,并且带上了入京之后相识的朋友张骢。
张骢已经快四十了,从弘治十五年参加会试,到这次嘉靖帝恩科,如果再次落第,那么就是第五次名落孙山。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大器晚成,什么叫投机钻营,那么看看张骢的履历,没准就能深受启发。
这家伙在历史上考了七次会试,一直到正德十五年的会试才中了二甲进士,而且排名还不靠前,然后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直接成为内阁首辅!
升官速度堪称恐怖,而他之所以能升的这么快,简单的四个字。
简在帝心!
也就是说这家伙马屁拍的好,能替嘉靖帝办事,而且办的让道君皇帝很高兴。
在嘉靖朝最有名的事件非‘大议礼’莫属,也就是嘉靖帝要让他爹兴献王当皇帝,但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不肯,非要嘉靖给弘治帝当儿子,称呼他亲爹为皇伯。
‘大议礼’可以算得上是大明一朝皇权与相权的巅峰对决,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也只有万历朝的‘争国本’一件罢了。
然而屁股底下皇位都没坐稳的嘉靖帝根本不可能是群臣的对手,于是装死、死拖。
但不管怎么拖,事情总得要解决,于是看见机会的张骢粉墨登场,引经据典的证明嘉靖帝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的合法正统性,此举自然而然在仕林掀起轩然大波。
可以说张骢此举就是让自己和仕林割裂,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儒家,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四十五岁的张骢显然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能够平步青云,他毫不犹豫选择迎合皇帝,从而为自己搏取一个光明未来。
张骢成功了,青云路在他脚底出现,嘉靖帝也彻底赢得了这场群臣博弈的胜利!
现在坐在夏言右边的张骢闷头喝酒,低头吃菜,不管夏言和严嵩说什么,都是一副毫无表情,波澜不惊的状态。
“公谨兄所言甚为在理。”严嵩开口道:“不过公谨可曾想过你说的这些事的共通之处?”
夏言微笑道:“今上年纪轻轻却又雄心勃勃,知道军队糜烂故而改之,知道各地藩王之患,故而召集藩王入京圈之,见到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故而以盐政、商税来增实国库,要说共通点,自然是为了改革大明存在的弊症。”
严嵩大笑道:“不错,就是弊症,至少是今上眼里的弊症!”
夏言一愣,什么叫今上眼里的弊政?
对于夏言这种还没出仕的读书人而言,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中兴社稷是他们毕生的追求,身为举人自然也关心国事,对于天下弊政自然也有自己的理解,也多半想过如果自己有一天能主天下政的时候如何去革除弊政,但是很显然,十个官员有九点九个真到了位高权重的时候,都会忘记自己的初心。
因为他们自己就已经成了弊政的受益者,成了文官利益集团中的一员,既然是对自己有益的,那为什么要改变。
更何况改变就必然会得罪群臣,不符合当官和光同尘的中庸之道。
可不管怎么说,至少现在张骢还是有初心的,他和张骢不一样,张骢年纪大了,如果今科不中,那就又要等三年,三年后他都四十不惑了,所以他现在不想别的,一心想的就是中试,然后找机会钻研!
严嵩押了口酒,夹了一筷子鱼肉道:“这天底下的弊政多了,屯兵、镇守太监、土地投献、隐户……这些都是弊政,今上若是想改,改的过来吗?不过严某倒是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今科进士去参加殿试的时候,看见的考题十有要与天下弊政相关!”
张骢眼睛猛然一亮,旋即恢复正常。
夏言也露出深思的神色,不管怎么说严嵩都是三榜进士,他的判断不能不重视。
“至于这次会试的策问题,严某以为必然与兴学和商税有关!”
“愿闻其详。”夏言拱手道。
严嵩淡笑道:“原因很简单,今上出手料理了藩王,却没有动天下的异姓权贵,是因为藩王是自家人,今上收拾起自家人来,外人说不得什么,但不要忘了,藩王也是权贵,权贵是一体的。
料理了藩王,异姓权贵会不会担心有一天今上的刀会劈在他们的头上,所以权贵们一定会非常警惕,上下勾连,做好应变的准备,甚至不惜狗急跳墙!
而天子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淡化掉藩王之事的影响,从而降低权贵们的戒心,今上怎么可能会在会试的策问题中去考藩王镇封被废这样的事?
今上难道是想要询问天下举子,藩王料理了,下一步是料理贵族,那岂不是可笑至极?”
夏言叹服道:“在下愚昧,严兄所言当真是醍醐灌顶,一语惊醒在下这个梦中人呐……”
。
这样的人就得放在身边就近观察,一有异动,立马咔嚓!
于是因病还乡,从而在野的严嵩运气炸裂,竟然被召回京城成了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可是清贵衙门,号称大明储相之地,大明更有非翰林不入阁的传统,科举考试高中第五名的严嵩入翰林院,最是正常不过。
在原本的历史上,夏言比严嵩晚九年中进士,而严嵩却因病耽误了十年仕途,夏言后来者居上,混的要比严嵩好的多。
严嵩利用自己和夏言是同乡的关系拼命巴结,夏言也看在同乡的份上多次提携严嵩,却没想到被他提携上去的严嵩就是一头恶狼,瞅准夏言恶了嘉靖帝的时机狠狠咬上一口,亲手送了自己的恩人上了断头台。
不过现在历史已经反转,严嵩已是翰林侍读,前途一片光明,而夏言不过是个进京赶考的举子,因为同乡,所以夏言主动拜见严嵩,并且带上了入京之后相识的朋友张骢。
张骢已经快四十了,从弘治十五年参加会试,到这次嘉靖帝恩科,如果再次落第,那么就是第五次名落孙山。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大器晚成,什么叫投机钻营,那么看看张骢的履历,没准就能深受启发。
这家伙在历史上考了七次会试,一直到正德十五年的会试才中了二甲进士,而且排名还不靠前,然后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直接成为内阁首辅!
升官速度堪称恐怖,而他之所以能升的这么快,简单的四个字。
简在帝心!
也就是说这家伙马屁拍的好,能替嘉靖帝办事,而且办的让道君皇帝很高兴。
在嘉靖朝最有名的事件非‘大议礼’莫属,也就是嘉靖帝要让他爹兴献王当皇帝,但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不肯,非要嘉靖给弘治帝当儿子,称呼他亲爹为皇伯。
‘大议礼’可以算得上是大明一朝皇权与相权的巅峰对决,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也只有万历朝的‘争国本’一件罢了。
然而屁股底下皇位都没坐稳的嘉靖帝根本不可能是群臣的对手,于是装死、死拖。
但不管怎么拖,事情总得要解决,于是看见机会的张骢粉墨登场,引经据典的证明嘉靖帝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的合法正统性,此举自然而然在仕林掀起轩然大波。
可以说张骢此举就是让自己和仕林割裂,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儒家,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四十五岁的张骢显然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能够平步青云,他毫不犹豫选择迎合皇帝,从而为自己搏取一个光明未来。
张骢成功了,青云路在他脚底出现,嘉靖帝也彻底赢得了这场群臣博弈的胜利!
现在坐在夏言右边的张骢闷头喝酒,低头吃菜,不管夏言和严嵩说什么,都是一副毫无表情,波澜不惊的状态。
“公谨兄所言甚为在理。”严嵩开口道:“不过公谨可曾想过你说的这些事的共通之处?”
夏言微笑道:“今上年纪轻轻却又雄心勃勃,知道军队糜烂故而改之,知道各地藩王之患,故而召集藩王入京圈之,见到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故而以盐政、商税来增实国库,要说共通点,自然是为了改革大明存在的弊症。”
严嵩大笑道:“不错,就是弊症,至少是今上眼里的弊症!”
夏言一愣,什么叫今上眼里的弊政?
对于夏言这种还没出仕的读书人而言,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中兴社稷是他们毕生的追求,身为举人自然也关心国事,对于天下弊政自然也有自己的理解,也多半想过如果自己有一天能主天下政的时候如何去革除弊政,但是很显然,十个官员有九点九个真到了位高权重的时候,都会忘记自己的初心。
因为他们自己就已经成了弊政的受益者,成了文官利益集团中的一员,既然是对自己有益的,那为什么要改变。
更何况改变就必然会得罪群臣,不符合当官和光同尘的中庸之道。
可不管怎么说,至少现在张骢还是有初心的,他和张骢不一样,张骢年纪大了,如果今科不中,那就又要等三年,三年后他都四十不惑了,所以他现在不想别的,一心想的就是中试,然后找机会钻研!
严嵩押了口酒,夹了一筷子鱼肉道:“这天底下的弊政多了,屯兵、镇守太监、土地投献、隐户……这些都是弊政,今上若是想改,改的过来吗?不过严某倒是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今科进士去参加殿试的时候,看见的考题十有要与天下弊政相关!”
张骢眼睛猛然一亮,旋即恢复正常。
夏言也露出深思的神色,不管怎么说严嵩都是三榜进士,他的判断不能不重视。
“至于这次会试的策问题,严某以为必然与兴学和商税有关!”
“愿闻其详。”夏言拱手道。
严嵩淡笑道:“原因很简单,今上出手料理了藩王,却没有动天下的异姓权贵,是因为藩王是自家人,今上收拾起自家人来,外人说不得什么,但不要忘了,藩王也是权贵,权贵是一体的。
料理了藩王,异姓权贵会不会担心有一天今上的刀会劈在他们的头上,所以权贵们一定会非常警惕,上下勾连,做好应变的准备,甚至不惜狗急跳墙!
而天子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淡化掉藩王之事的影响,从而降低权贵们的戒心,今上怎么可能会在会试的策问题中去考藩王镇封被废这样的事?
今上难道是想要询问天下举子,藩王料理了,下一步是料理贵族,那岂不是可笑至极?”
夏言叹服道:“在下愚昧,严兄所言当真是醍醐灌顶,一语惊醒在下这个梦中人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