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救了长乐公主
字体: 16 + -

第13章 发展水运 水路网络

    李世民用渴望的眼神鼓励陆瑾年继续说下去。

    陆瑾年侃侃而谈:“现下的义仓制度,朝廷在丰收的年间购买粮食,放入义仓,饥年以低价卖给百姓,这没毛病。”

    “但……”

    听到陆瑾年这个“但字”,李世民和长孙无垢皆是目光一闪,正襟危坐起来。

    李丽质见状,不由觉得有些好笑。

    这还是她头一次见到父皇和母后这般,仿佛就像学堂认真听课的学子。

    此时。

    陆瑾年的声音骤然响起。

    “义仓里的粮食只向长安输出,这就大问题了。”

    不等李世民和长孙无垢提问,陆瑾年接着说:“义仓为了应对饥荒而设,就应该名副其实。

    不能将义仓当成长安的后备粮仓,不然如何当起义仓二字?”

    “义仓应该在全国各地都建立粮点,哪里发生饥荒便能从最近的义仓点放粮食救济。

    诸位看这次雪灾爆发,即使长安有粮食又如何?”

    “还不是不少百姓熬不到长安救济粮食抵达的时候被活活饿死了。

    但如我所说,就近的义仓点可发放救济粮,现在又是一番景象了。”

    陆瑾年一口气说完,仰头长叹。

    可听到这里。

    长孙无垢不乐意了。

    “陆公子还是太年轻了,各处设义仓?实在可笑!”

    “那不是给有机之人钻营得利吗?”

    “朝廷中央不是更难管理了吗?”

    李世民点点头,皱着眉,也认同长孙无垢的看法。

    “中央不好管理地方?这有什么难的。”陆瑾年噗呲一声反问。

    很简单的好不好!

    “那陆公子有何破解之法?”李世民不解问道。

    “各个环节设立不同职位的人来做,彼此互相监督举报,举报属实者重重有赏。出了事一起连带,谅他们也不敢互相谋利包庇。”

    “朝廷不定期的派可靠之人,暗地里巡查各地,地方到中央每个岗位执行年轮换制度。

    发现不能用之人每年都统统换掉,能用之人每年换一波到不同地方轮岗。”

    “如此即可。”

    陆瑾年风轻云淡的答道。

    李世民听完一拍大腿,惊呼:“我怎么没想到呢?”

    听到后瞬间思路大开,如有拨开云雾初见破晓天明之感!

    “陆公子此番言论真乃知识见呐,现下的义仓制度,确实要大刀阔斧的改改了。”

    李世民心中盘算着,等待回朝廷大力改革义仓制度。

    陆瑾年话锋一转,“现在突厥还在暗处虎视眈眈,吐谷浑,高句丽,吐蕃也在蠢蠢欲动,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战一触即发。”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应急战备军粮机制再不及时建立起来怕是大唐岌岌可危,没有粮草,让大军如何奋勇作战。”

    “难道让公主去和亲不成?”

    李世民摸摸微卷的胡须,忍不住说道:“陆公子所言极是,那公子以为这机制该如何建立?”

    “自然是先把后勤补给与维护,后勤运输,后勤撤退,后勤医护,军备武器的铸造升级,做好就差不多了。”

    陆瑾年随口一答。

    听完,李世民和长孙无垢一脸醍醐灌顶模样。

    陆瑾年沉声片刻,于是接着说:“有了粮草,还得能让粮草畅通运作起来。

    这就要发展便利的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草运输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

    李世民肯定点头而答:“陆公子所言极是,要如何做?”

    期待的眼神看着陆瑾年。

    陆瑾年接着说:“战时粮草运输和人员必须唯快不破!”

    “三年前的渭水之战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粮食的运输,走水路是最省钱的。想要走水路,必须打通运河水运支络。”

    “第一步就是把京杭大运河开凿,贯通南北,将长安和洛阳连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李世民听着陆瑾年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后连连点头赞同:“李某也觉得此举甚好,于国于民皆大欢喜。”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此子文韬武略,无一不精?

    大写佩服!!

    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子绝对是大唐引领未来的风流人物!

    “陆公子大才啊,妇人佩服。”长孙无垢拱手敬和道。

    “瑾年哥哥,真厉害!!”

    李丽质竖起大拇指大赞!

    也听出来父皇母后如此开心,说明担心的大事,得到了解决方案。

    陆瑾年摆摆手,冲李丽质眨了眨眼。

    求推荐。求收藏。小生,在此谢谢老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