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清
字体: 16 + -

第143章 【湖广总督府】

清查寨子里的战利品,里面除了一样东西外,没有一样让薛兴华看得上眼的,布匹、盐巴、粮食、弓箭、长矛、大刀、步枪等等都有一点,但数量少质量差,带回去简直就是累赘。薛兴华让士兵将这些玩意全部扔进火堆中。

唯一让薛兴华眼睛一亮的是寨子里竟然有一块块黄金,而且数量还不少,都是一块块天然的狗头金。

看着脚下一堆金矿,薛兴华对田虎道:“是不是这里有一个天然金矿?”

田虎拿起一块狗头金咬了一下,说道:“肯定有。这种金子我在缅甸也见过,直接从山洞的洞壁里捶下来就行。”说话的时候,田虎眼睛一亮,说道,“头,我们如果占下这块地方,是不是发财了?其他人肯定不知道。”

“现在不忙,反正金子埋在下面又不会烂。”

“我们不应该跟荷兰佬签什么协议,现在要占这里就难了。”

“呵呵,你要当了官,还怕没轿.子让你坐。你好好把兵练好,将来可以占的地方多着呢。协议不协议,只要我们的力气强大了,它们还不是一张纸?”

田虎讪讪地笑了笑,土匪出身的.他对守信有一种天然的执着,对于薛兴华这种“无赖”似的话语实在有点接受不了。

薛兴华笑道:“你放心,我不会使.你为难的。我们不打荷兰人,荷兰人一定会打我们。到时候你带兵狠狠地反击他们就行了。这个没问题吧?”

田虎出乎意料地说道:“我才不会那么傻。跟不怀好.心的洋鬼子将义气,那是找死。凭什么只允许他们不遵守协议,我们为什么不能撕毁协议?头,你说干我就干!天王老子也敢打。”

薛兴华说道:“对头!凭什么洋鬼子可以全世界抢劫,.我们只能守自己的?”说着,他转身对胡长石道,“你懂了吧?今后跟敌人打仗也是一样,你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越阴越好。只要对我们有利就行。”

胡长石一愣,机械地点着头,嘴里说道:“整得他们.不知东南西北。”

薛兴华问道:“我们今天在哪里宿营?”

……

薛兴华带人在.丛林中获得节节胜利,他却不知道他和王炽所创办的报纸受到了更多的人所重视。

武昌湖广总督府

远在武昌的总督府里,一个老头拿着几份草黄色的报纸勃然大怒:“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书呆子,妄议朝政,该杀!”

拿着一叠卷宗刚进来的辜鸿铭看着怒发冲冠的老头,恭顺地问道:“制台大人何事生气?”

“你看看,你看看,真是胆大妄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将手里的几张报纸抖个不停。

辜鸿铭连忙将卷宗放在公案上,双手接过张之洞手里的报纸,一边眼睛快速扫描嘴里一边念叨道:“《风雨报》?一万两白银为赌?这……,”

张之洞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猛喝了一口茶,因为喝的太急,一下呛住了,大声地咳嗽二声,稳了稳神,尽量用平缓的语气说道:“汤生,报纸你暂可以不看,你……,你先坐,坐下谈。”

辜鸿铭在旁边一张太师椅上坐下来,眼睛看着张之洞。

张之洞抚了抚下巴处的长须,底气不足地问道:“你说我们生产出来的钢铁会不会真有问题?到底是洋鬼子骗我们的钱还是……”

辜鸿铭为难地说道:“制台大人,学生对炼铁……”

辜鸿铭的话未落,张之洞宽慰道:“汤生,你是喝过洋墨水的,精通九国语言,人之翘首,我知道你心里有想法,我以前是固执了一点。但张某的心你应该明白,张某只是想我们大清国能早日强大起来,我们也能船坚炮利。无论是造洋船还是造洋枪,都离不开优质钢铁,我们总不能什么都要kao买国外,那样的话我们永远不可能追上去。

前几期《风雨报》张某也读了,里面有几篇文章不泛真知灼见,特别是对日本国情、军情的分析很有见地,怎么他们就这么糊涂呢?难道要把我们几个探寻强国之路的人给全灭了才甘心?都学他们夸夸其谈才是能臣干吏?荒谬!”

辜鸿铭想不到张之洞将几篇文章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他又扫了一遍文章,理了理自己的思绪,说道:“制台大人,容学生斗胆。学生也从市井买了几份《风雨报》读了,依学生看来,这张洋人办的报纸是披着洋人的皮,里面的骨肉还是我们国内的人。其宗旨也和制台大人的宏愿相差不大,他们之所以拿我们汉阳铁厂做文章,也仅仅是做文章而已,并非反对制台大人强国之为。他们这样纯粹是哗众取宠,只是借与制台大人斗来提高他们报纸的名气,以万两白银之巨来博取市井、朝廷内外的目光。”

张之洞苦笑道:“张某何尝不知道他们是借我来树名气?可是他们这么做是将老夫架到火上烤。张某心里担心这文章一语成谶,朝廷知道以后就麻烦了。这么多年来,张某做的事得罪了不少清流,得罪了不少暮气老朽,那些御史清流正巴不得有这些事,他们还不趋之若鹜?如不出所料,参我张某的折子将如雪花一般飘进大内。当今太后六十大寿在即,正是缺银子的时候,我们汉阳铁厂需四五百万两白银,还不是一个败家子项目?”

辜鸿铭点了点头,说道:“制台大人考虑极是,虽然制台大人已经和李制台大人他们一起捐献了银子,但六十大寿所缺的银子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的汉阳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真如这篇文章所言不堪使用,那么我们还需要大量的银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之洞叹了一口气道:“张某当时不也是为了能快一点出铁吗?哎,现在是不做事的无错,做事的有错,做的事越多错的越多。如果当时按洋人一步一步地来,又是验矿石又是验煤炭,几经来回往返,恐怕铁厂还没动工就被扼杀在图纸上。老夫我不独断专行不行啊。就是我们生产的钢铁差一点,总比没有强吧?再说,这是洋人的预计,事实未必如此。”

说到这里,张之洞伸手在茶几上一拍,说道:“到时候老夫看这家《风雨报》是不是真的能拿出一万两白银,哼!”

辜鸿铭说道:“制台大人息怒。这事还得从长计议,我们还是要有备无患。洋人这么说,报纸这么说,也许我们生产的铁还真会这样,与其到时陷入被动,还不如现在就未雨绸缪。学生的意见是改造!”

张之洞看着辜鸿铭,苦笑道:“汤生不会不知道我们的家底吧?改造二字说出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啊,银子呢?”

辜鸿铭说道:“学生知道这事的难处,但比今后处处被动强。我们可以放缓整个工程进度,着力进行一台炼炉的更改。这样的话,资金缺口不大,如果能证明现在的炼炉真的不行,我们可以将还未安装的设备退回去更换,或者转卖给他人,贴进去的钱就会更少一点。”

张之洞想了一会,问道:“你的意思是减少铁厂的规模,用换回来的钱和补进去的钱来更换炼炉?可报纸一样会穷追不舍,还会利用这事吹嘘他们有先见之明。老夫……我们的汉阳铁厂一样难逃厄运。再说,时间来得及吗?”

辜鸿铭说道:“时间肯定要拖一些,不过,现在矿石和煤炭都已经经过了洋人的检验,只要他们根据这些资料重新订购设备就行。学生要求他们尽量利用现在已有的附属设备,也要求他们以原价接收原来的设备,这样一来,我们可能只需赔偿运费就行。学生先跟铁厂的洋人协商好之后再赶往上海与《风雨报》接洽,他们应该不是见钱忘义之徒。”

张之洞说道:“看来只有这样了。如果他们真要跟老夫对着干,老夫也只好全力而为。八年前老夫能在安南将法国洋鬼子杀得鬼哭狼嚎,老夫就不信他们躲在洋租界比洋鬼子还厉害。刘先生那篇反驳文章不应该写,别人会以为是老夫授意的。我张之洞有这么沉不住气,有这么肤浅吗?他们还不配跟老夫斗。”

辜鸿铭小声道:“刘先生也是出于义愤。京里的那位不也出来了?”

“嘿嘿,老夫估计也是下面的人自告奋勇做的事,未必是翁大司徒真想出什么风头。”张之洞笑了笑,说道,“汤生,你给其他人提一个醒,不要无事找事做。”

“是。”

……

天津北洋大臣府邸

当辜鸿铭竭尽全力扭转张之洞在汉阳铁厂所犯的错误时,天津的李鸿章也是喜忧参半,哭笑不得。

他将张佩纶递给他的几张报纸扔在书桌上,轻轻摇着头说道:“老夫真不知道是该破口大骂还是仰头长笑。一群书呆子还开口大清朝闭口大清朝,好像离了他们大清朝的天就会垮下来似的,真是不自量力。我李鸿章身经百战,一刀一枪才走到今天,难道老夫还不知兵?难道老夫的兵真的都是酒囊饭袋?笑话,放眼我们大清,有谁的兵能有老夫的北洋兵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