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真实战争记忆
字体: 16 + -

第67章:999个昼夜:一位老兵的真实战争记忆(67)

而龟缩在炮楼里的南越傀儡士兵们,在晴天白日的天气里,还可大摇大摆地东张西望;而一到了黄昏傍晚,它们则一个个就象霜打的黄瓜茄子---低头耷拉架的难看,一付残兵败将摸样。

黄昏的傍晚,太阳已经失去了骄阳似火的魅力,不象正午那般赤日炎炎,而是略带温凉恭谦让了,又夹杂着秋风徐徐,阵阵扑面袭来;人们晓得:这种气候的不断变换,似乎在预示着季节的不断更迭。

担负地面佯攻的军事力量,是南方民族阵线顺化地区中队的全体官兵。近千名指战员手中的武器也算精锐:半自动步枪子弹“啪,啪,啪”地在空中呼叫;冲锋枪也时不时地“嗒,嗒,嗒”地连发几梭子,指战员们也在充分利用较高的地形地物,隐蔽身体,转移掩体,匍匐向前,挪动式前进。

由于距离1#炮楼的远近不同,密疏不一,使龟缩在炮楼里的敌人---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它们也时不时地开枪开炮,目标显然不清,似乎是像施放烟火爆竹一般,使黄昏傍晚的顺化地区的淡淡夜空,更加明亮灿烂,如同白昼一般绚丽多彩。

再说,担负地道主攻任务的是军民联合体:他们在参谋长曲文星和民兵队长潘技红的带领下,从潘家庄村东稻田的第一道水井入口处,鱼贯而下,成双结队,迈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式前进。

近两公里的急行军,他们只用了一刻钟。此时此刻的指战员们,就在1#炮楼的地底下,也就是说:他们头上顶着的就是1#炮楼,只不过是隔着两米厚的土层还没有刨开。一旦刨开这个土层,他们就会神兵天降到1#炮楼之中,也就会把敌人“翁中捉鳖”了。

民兵队长潘技红和参谋长曲文星,肩并肩地前进着,她的心中美滋滋地,口中甜甜地说道:“参谋长,我象正规军战士吗?”

“何止是像呀?你是位地地道道的正规军的指挥员呢,你的走路姿式特别正规,是那位高人训练的?”曲文星问道。

“还有谁?我的哥哥呀!他可严肃啦,训练时一丝不苟。”技红答道。

“怪不得,不但你走得好,其他民兵也走的好,并不比我们差。”曲文星说。

“去年冬天,光单兵队列训练就是三个月,达不到要求标准者,不准进入民兵队呢!”技红回忆道。

“哈,哈,这么严肃,还要种地,又要打仗训练,辛苦你了。”曲文星赞不绝口。

“没什么,争取自由解放吗!我们不努力,谁努力?你们千里迢迢,从中国赶过来援助我们,那才叫辛苦呢!”技红由衷地说。

“准备动手向上挖通吧,现在的时刻是六点一刻,争取七点前挖通,好吗?”参谋长在争取技红的意见。

“好,分四个方位挖,行不行?可以提高效率。”技红询问。“当然好,那可是事半功倍呢。”文星赞誉技红的聪慧。

“来,第一民兵小组在东侧挖,第二民兵小组在西侧挖,第三民兵小组在南侧挖,第四民兵小组在北侧挖。”技红为民兵队员们下达了命令。

“好,部队第一、二、三、四战斗组分别配合,注意动作轻巧,辨别声音清晰与沉默的程度。”文星叮嘱同志们说。

地道里的战斗热火朝天,挖土的挖土,运土的运土,持灯的持灯,,,这幅场景,哪儿象打仗?简直是一副劳动如画的场景,尤其是持灯的战士,手持几十盏矿工便携式指示灯泡,明明亮亮,光光闪闪;几十位战士,每人各持一盏,分列在地道里的两侧,摇摇赘赘,十分好看,几十位战士,手持一个个箩筐,采用传递手绢式的办法,由近及远,向远处传递着一筐筐,刚刚挖下来的新土,似乎是象幼儿园里的儿童,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十分美妙壮观。

“呀!这儿声音清亮,似乎能听到上面的动静。”在东侧挖土的第一战斗小组战士说。

参谋长和技红立即靠过去,用耳朵仔细听起来。

“是,上面有人在走动。”技红和文星几乎同时惊喜地小声说。

“那,你就测定一下土层厚度。”技红提醒参谋长。

“是。”文星回答。

只见参谋长曲文星,拿出了便携式《超声波土层测厚仪》仔仔细细地测定着。“还有六十公分就是炮楼地面啦,轻轻破土挖。”参谋长耐心吩咐第一战斗小组战士说。

“已经六点半啦,把那三个部位也测定一下好吗?”技红提醒文星道。

“可以。”文星回答。

于是,文星和技红,依次全部测定了那三个部位的声音和厚度。进一步确定了,只有北侧挖土口不适宜,需要放弃不挖。西侧和南侧两处的情况,与东侧相差无几。

进度顺利,成功在望,技红的脸上滚动着汗珠,露出幸福的笑容,笑眯眯地看着参谋长说:“打开土层,我们民兵先上,战士后上,行吗?”

“可以,民兵小组在前,战斗小组在后,互相保驾,密切配合,力争用和平方式,拿下1#炮楼。”参谋长说道。

“力争吧,这伙强盗是很顽固的,它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技红对敌人,尤其是南越伪军,她心中有数地说道。

“好,那就见机行事吧!”参谋长曲文星说道。

七点整,东侧,西侧,南侧三处出口挖开,直通1#炮楼的内部表面,这个预测真是准确无误极了。民兵在前,战士在后,前呼后拥,呼啦啦一下子,雄赳赳,气昂昂地,齐刷刷站立在了南越傀儡伪军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