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绣坊寻人(上)
大街尽头仍旧是一条小河,昏暗之中,看不到边际所以也不清楚流向何方。
四人上了一条带着雨篷的小船,这跟来时有些不一样,几人上船之后就被船家要求用黑色布条蒙住眼睛,之后一齐坐在了船里。
划了大约有一炷香的时间,船夫便将他们扶下了船,待他们拉开布条,睁眼之时已经是在郢川河畔。
船夫的身影也早就混入江上众多渔船之中,看不见了。
“没想到这暗流竟然通着郢川,真是神奇呀!”萧宇恒感叹道。
几人皆点头赞同,他转头问道:“那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玉露略微思考后答道:“多谢你陪我去这一趟,我在家长让小蛾去搜集香灰的证据了,总要人证物证俱在,才好把这事情坐实。”
她眉目间有淡淡的愁绪:“但是这终究是我祁家之事,恒亲王就不必再管了。”
萧宇恒点了点头:“我的确不便插手,但是寻人什么的,奉卿可是一把好手,你确定不要他前来帮助吗?”
玉露想了想,说道:“有奉卿帮忙自然是事半功倍,但是牵扯太多到时候把你们拉扯进来反而不好,不如请奉卿帮忙暗中寻找,这样可好?”
萧宇恒没有反驳:“你考虑的很周到,那便听你的,我让奉卿暗中打探此人。”
玉露点点头,看了看天色,也不早了,这冬日里天黑得早,于是问道说道:“那我们便先行回府了,若有消息可传信于我。”
萧宇恒答应后,看着玉露的背影被人群所取代,而后也往王府的方向走了回去。
玉露回府后换了衣裳,小蛾忙呈上来一个小瓷瓶,她打开一看,又细细闻了闻,的确是那日的烟灰,于是问道:“你从哪里弄来的?”
小蛾将瓶子小心翼翼地收起来:“今日我看秋华鬼鬼祟祟的从她院子后门出来,于是跟着她,见她将此物扔到了水里等她走后,我从那岸边的草上取下了这一些。”
玉露皱了皱眉头,现在物证也有了,就差人证了,现在要全力查找那个人。
小蛾自小在府中待着,见过的人肯定也不少,于是玉露问道:“府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她右耳有一颗痣,年龄在三十几岁,常年刺绣。”
小蛾忙问道:“小姐,你这次是查到什么线索了吗?”
良辰替玉露答道:“我们如果找到这个人就能让五小姐认罪!”
小蛾知道了事情的重要性,于是歪着脑袋仔细回想起来,嘴中也重复着玉露刚才口述的那些特征。
不一会儿,她将脑袋回正,正色道:“小姐,这府上的丫鬟婆子我都是打过照面的,断没有小姐说的此人。”
玉露也明白,这耳上一颗痣乃是很明显的特征,基本上见上一眼便能有印象,既然小蛾这么说,那此人肯定不是镇北侯府的。
“那有没有可能是二夫人府上的?”玉露喃喃地说道。
“也有可能那人只是一个中间人,小蛾,明天我们上街买几样像样的绣品。”玉露突然有了方向。
如果二夫人用自己府上的人查出来牵连可就大了,但是如果此人一向是做这种生意的,那就不一样了,既然那人绣了一辈子刺绣,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就舍下,很大的可能还在这个行当。
因此明日上街打着采买的幌子,探一探郢都的绣庄。
如此想定之后,玉露便抓紧时间吃了晚饭,休息了。
次日一大早,练过早功,玉露便叫上小蛾一同上街了,让身手较好的良辰在家盯住五小姐的一举一动。
没想到她在禁足之中仍然不忘作妖,本以为她老实了,既然如此,那只好新账旧账一起算。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熙熙攘攘,而郢都也有排名前三的三大绣坊,只要能叫得上名字的绣娘皆属这三大绣坊。
玉露先是在几个名不见经传的绣坊转了一下,直言自己有一笔大单子,但是自己这个人比较看眼缘,必须要亲自挑选绣娘。
那几个绣坊老板一听,那叫一个心花怒放,这是来了有牌面的大客人,于是纷纷把坊内的绣娘叫了上来,任玉露挑选。
玉露自然是百般挑剔,到最后绣坊都失去了耐心,直言让玉露直接去三大绣坊,但是那边要价高,还讥讽玉露出不去那高价。
玉露自然是气不过,前往的第一家绣坊—锦绣坊。
来之前她们已经打听清楚,这锦绣坊主要是绣大幅的屏风,所以玉露一来,便说自己是外地商人,要进些上好的绣品回去卖,价钱都好商量。
锦绣坊的坊主名叫如意,早年间乃是宫中御手,后出了宫,便在民间开起了绣坊,有御手的名头自然是不愁订单的。
但是由于她年事已高,所以现在是她的女儿叶锦绣掌事,这个叶锦绣不仅承袭了母亲的衣钵,更是把绣坊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见有大客户,叶锦绣亲自接见,还带着玉露前往参观绣女刺绣之处。
走到绣房,玉露见到几十名绣女在宽大的院落中刺绣,不失为一副美好的画面,玉露感叹道:
“叶掌事手下有多少名绣女呀?不知道我的订单能不能尽快赶出来,我在五日之内就要离开郢都,回到家乡去了。”
叶掌事笑着答道:“这个您放心,我手下有五十名绣女,您要的二十件屏风定能在五日内赶制出来。”
玉露点了点头,又上前看看绣女,发现大多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并未见什么三十多岁的妇人,于是问道:“这些都是年轻的绣女,绣品的品质能保证吗?”
叶掌事见这公子虽然年轻,却是一个懂行的主,也不敢随意糊弄,于是说道:“我坊内的绣女虽然大都年龄偏小,但是技艺都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绣品的品质您也可以放心,我可以给您保证。”
玉露一听,都是年轻人,肯定没有自己要找的人,还是趁早去下一家吧!于是摇了摇头:“我还是更愿意相信经验更为丰富的老人一些。”
说罢便设法推辞了,提出要去另外一家比较看看。
四人上了一条带着雨篷的小船,这跟来时有些不一样,几人上船之后就被船家要求用黑色布条蒙住眼睛,之后一齐坐在了船里。
划了大约有一炷香的时间,船夫便将他们扶下了船,待他们拉开布条,睁眼之时已经是在郢川河畔。
船夫的身影也早就混入江上众多渔船之中,看不见了。
“没想到这暗流竟然通着郢川,真是神奇呀!”萧宇恒感叹道。
几人皆点头赞同,他转头问道:“那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玉露略微思考后答道:“多谢你陪我去这一趟,我在家长让小蛾去搜集香灰的证据了,总要人证物证俱在,才好把这事情坐实。”
她眉目间有淡淡的愁绪:“但是这终究是我祁家之事,恒亲王就不必再管了。”
萧宇恒点了点头:“我的确不便插手,但是寻人什么的,奉卿可是一把好手,你确定不要他前来帮助吗?”
玉露想了想,说道:“有奉卿帮忙自然是事半功倍,但是牵扯太多到时候把你们拉扯进来反而不好,不如请奉卿帮忙暗中寻找,这样可好?”
萧宇恒没有反驳:“你考虑的很周到,那便听你的,我让奉卿暗中打探此人。”
玉露点点头,看了看天色,也不早了,这冬日里天黑得早,于是问道说道:“那我们便先行回府了,若有消息可传信于我。”
萧宇恒答应后,看着玉露的背影被人群所取代,而后也往王府的方向走了回去。
玉露回府后换了衣裳,小蛾忙呈上来一个小瓷瓶,她打开一看,又细细闻了闻,的确是那日的烟灰,于是问道:“你从哪里弄来的?”
小蛾将瓶子小心翼翼地收起来:“今日我看秋华鬼鬼祟祟的从她院子后门出来,于是跟着她,见她将此物扔到了水里等她走后,我从那岸边的草上取下了这一些。”
玉露皱了皱眉头,现在物证也有了,就差人证了,现在要全力查找那个人。
小蛾自小在府中待着,见过的人肯定也不少,于是玉露问道:“府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她右耳有一颗痣,年龄在三十几岁,常年刺绣。”
小蛾忙问道:“小姐,你这次是查到什么线索了吗?”
良辰替玉露答道:“我们如果找到这个人就能让五小姐认罪!”
小蛾知道了事情的重要性,于是歪着脑袋仔细回想起来,嘴中也重复着玉露刚才口述的那些特征。
不一会儿,她将脑袋回正,正色道:“小姐,这府上的丫鬟婆子我都是打过照面的,断没有小姐说的此人。”
玉露也明白,这耳上一颗痣乃是很明显的特征,基本上见上一眼便能有印象,既然小蛾这么说,那此人肯定不是镇北侯府的。
“那有没有可能是二夫人府上的?”玉露喃喃地说道。
“也有可能那人只是一个中间人,小蛾,明天我们上街买几样像样的绣品。”玉露突然有了方向。
如果二夫人用自己府上的人查出来牵连可就大了,但是如果此人一向是做这种生意的,那就不一样了,既然那人绣了一辈子刺绣,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就舍下,很大的可能还在这个行当。
因此明日上街打着采买的幌子,探一探郢都的绣庄。
如此想定之后,玉露便抓紧时间吃了晚饭,休息了。
次日一大早,练过早功,玉露便叫上小蛾一同上街了,让身手较好的良辰在家盯住五小姐的一举一动。
没想到她在禁足之中仍然不忘作妖,本以为她老实了,既然如此,那只好新账旧账一起算。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熙熙攘攘,而郢都也有排名前三的三大绣坊,只要能叫得上名字的绣娘皆属这三大绣坊。
玉露先是在几个名不见经传的绣坊转了一下,直言自己有一笔大单子,但是自己这个人比较看眼缘,必须要亲自挑选绣娘。
那几个绣坊老板一听,那叫一个心花怒放,这是来了有牌面的大客人,于是纷纷把坊内的绣娘叫了上来,任玉露挑选。
玉露自然是百般挑剔,到最后绣坊都失去了耐心,直言让玉露直接去三大绣坊,但是那边要价高,还讥讽玉露出不去那高价。
玉露自然是气不过,前往的第一家绣坊—锦绣坊。
来之前她们已经打听清楚,这锦绣坊主要是绣大幅的屏风,所以玉露一来,便说自己是外地商人,要进些上好的绣品回去卖,价钱都好商量。
锦绣坊的坊主名叫如意,早年间乃是宫中御手,后出了宫,便在民间开起了绣坊,有御手的名头自然是不愁订单的。
但是由于她年事已高,所以现在是她的女儿叶锦绣掌事,这个叶锦绣不仅承袭了母亲的衣钵,更是把绣坊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见有大客户,叶锦绣亲自接见,还带着玉露前往参观绣女刺绣之处。
走到绣房,玉露见到几十名绣女在宽大的院落中刺绣,不失为一副美好的画面,玉露感叹道:
“叶掌事手下有多少名绣女呀?不知道我的订单能不能尽快赶出来,我在五日之内就要离开郢都,回到家乡去了。”
叶掌事笑着答道:“这个您放心,我手下有五十名绣女,您要的二十件屏风定能在五日内赶制出来。”
玉露点了点头,又上前看看绣女,发现大多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并未见什么三十多岁的妇人,于是问道:“这些都是年轻的绣女,绣品的品质能保证吗?”
叶掌事见这公子虽然年轻,却是一个懂行的主,也不敢随意糊弄,于是说道:“我坊内的绣女虽然大都年龄偏小,但是技艺都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绣品的品质您也可以放心,我可以给您保证。”
玉露一听,都是年轻人,肯定没有自己要找的人,还是趁早去下一家吧!于是摇了摇头:“我还是更愿意相信经验更为丰富的老人一些。”
说罢便设法推辞了,提出要去另外一家比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