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归途
字体: 16 + -

第67章 鏖战于邦

第六十七章 鏖战于邦

要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那么盘踞在野人山的日军是哪只部队呢?它就是日本赫赫有名的18师团。18师团的前身是久留米师团,代号“菊”也称为“菊师团。”从七七事变就开始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缔造者之一。1938年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投入对南宁的作战。

1940年,18师团被调往越南训练丛林作战,后来参加南洋各岛战斗,一直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过他们不知道,现在面对的敌人,也是一支没有打过败仗的军队。

当18师团长田中新一收到新平洋失守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支那人来的好快啊。

田中新一早就料到中国军队会反攻缅北,但他认为中国人要到11月以后,雨季结束的时候才会行动。他万万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在恐怖的雨季发起反攻。

田中新一立即调整部署,以第55联队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田中新一还没部署完,前线又传来新的消息——新平洋北部的临滨失守了。

此时,113团的战斗,也进入举步维艰的局面。日军在此经营一年多,许多几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大树,都被他们从底部掏空了。日军就从树洞里一直爬到顶部,看到中国士兵进入也不打,一直等到他们进入包围圈才开始打。

远征军的侦查班,钻入森林侦查,但都一去无回。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才搞清楚日军的猫腻。

但是113团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硬上。因为新一军美国参谋长波特那,认为驻守野人山的,只不过是小股日军而已。临行前,隶属113团的炮兵连被他扣留在利多。

孙立人虽有意让全师出动,但波特那不见兔子不撒鹰,在搞不清野人山状况之前,拒绝全军出动的建议。

113团虽勇猛作战,但收效甚微。刘放吾望着暗藏玄机的森林,急的眼珠子都红了,要是有炮兵连,哪用着这么费劲。

在一个短暂的晴天,几个士兵发现一只兔子,一番围追堵截后,兔子还是逃进洞里。于是他们找来一些燃料,想把兔子熏出来。

有道是狡兔三窟,聪明的兔子会在洞穴留有后门,一旦有危机情况发生,就会从后门逃脱。这几个小伙子显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全都一股脑的蹲在兔洞口。

王为理见他们没有经验,就提醒道:“你们都围在这,是抓不到兔子的。只要一点火,兔子就会从后洞逃跑,你们应该先找到它的后洞,在那里也守两个人。”

有了王为理的指点,几名士兵立刻去寻找兔子的后门。

这一切都被王为本看在眼里,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

第二天,山林里在次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国军和日军又交上火了。这次中国部队进攻比较集中,足有一千多号人。日军赶紧调动周围各部,向中国军队合拢,力求包围他们,消灭他们。

随着战况愈演愈烈,日军各部逐渐集中,悄悄的形成包围圈。日军指挥官认为胜利在望时,后方突然大乱,无数中国士兵诡异的出现在他们后方。

原来王为本受到士兵抓兔子的启发,想起了在兰姆伽学到的迂回战术,于是向刘放吾建议。刘放吾认为此法可行,就以一部分兵力,从正面吸引住敌人,然后其他各部迂回到日军后方,反包围他们。

这一打还真奏效,日军死伤无数,溃不成军。野人山方圆八百里,密集的树木遮天蔽日,大部分地段日军也没有探查清楚,所以这里很适合隐藏,便于迂回作战。

以后这招屡试屡验,将驻印军的士气都打出来了,113团的将士们甚至认为,仅靠他们一个团就能打回国内,根本用不着大部队的投入。看着回家的路越来越近,将士们的雄心也越来越激烈。

随着在野人山里越来越深入,沿途的白骨越来越多,他们洒落在路边,只有生锈的钢盔和步枪,证明他们师远征军的将士。成堆的白骨让王为本触目惊心,以前只是听从人讲,这段惨痛的撤退,此刻亲眼看见,才了解当初的残酷性。

王为本很想为他们收尸,可是部队天天在打仗,根本停不下来,只能默默在心里发誓:等我们胜利了,一定会为你们收尸。

雨林中作战是十分艰苦的,每天在泥泽里摸爬滚打,身上的衣服反复干了湿,湿了干,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烂掉。幸好美国补给比较及时,否则,现在每个士兵都要光着屁股上战场。

11月22日,113团战至于邦附近,在一连串的进攻下,保护于邦的外围日军已成强弩之末。

“冲啊,拿下这个山头,咱们就胜利了!”王为本大喊着,领头发起冲锋,士兵受到鼓舞,各个都像出膛的子弹,向着日军阵地射去。

而就在这个时候,113团的后续部队突然遭到日军的攻击。原来日军的援军,55联队和56联队赶到了。

日军一面让防御部队死守阵地,一面派出大部部队迂回到113团后方,将113团团团围住。

而此时的刘放吾,并没有让全团突围,而是命各部就地防御,然后将发现日军主力的消息电报给孙立人,请求支援。

得消息的孙立人,立刻去找波特纳,请求派兵增援。

因为113团进展迅速,让波纳特仍单纯的认为,野人山只不过有小股日军而已。他以中印公路未修好,山中补给困难为由。拒绝了孙立人的请求。

为此孙立人与波纳特争吵起来,双方争执不下,波纳特死活不同意孙立人的方案,气得孙立人指着他大骂:“无知莽夫,非贻祸我军不可!”

此时,史迪威正在回国开会期间,临走时将指挥大权交给了波纳特。波纳特这个业余军事家,对形式的错误判断,造成了113团和数倍于己的敌军,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