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扇
字体: 16 +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灭地?

突然间,诸葛尚觉得自己的郁闷感少了很多,整个身体的疼痛感也少了很多,一下子整个身体都轻松了很多,顿时就开始有真元继续快速恢复着,并且周围的火真元都像潮水一般冲了过来,注入诸葛尚的身体,在体内的运转十分通畅,将受伤的经脉修补好了,可是在体外却发生了异变,诸葛尚外表皮肤的温度迅速升温,树人承受不住,感觉像烫手的山芋一样马*树枝放开,诸葛尚重重的掉落在了地上,周围的树人纷纷退开,不敢靠近诸葛尚。

这是怎么回事?诸葛尚脑海还是很清晰,自己突然出现这种情况确实是意料之外,可是到底是哪里出的问题呢?

芥子袋中有东西在放出大量火属性的真元,全部灌输到了诸葛尚身体里面,全身难以控制的充斥着爆炸性的力量,就这么持续着很久,诸葛尚也顾不得外面的那些树人到底怎么样了。

身体还在剧烈的变化着,不多时诸葛尚体内的能量就开始朝着元婴那个地方不停的涌去,然后开始灌入元婴中,而元婴本身也开始变得金黄色带一些红色,也是在慢慢的变大,元婴缓缓的往上面升,下面留出了一些空位置,就在这时,诸葛尚突然大喜,这,这变化是......

诸葛尚大喜,这变化,竟然让自己舒服得快要呻吟出来了,真元还是难以控制的涌进元婴中,越来越带有强烈的波动,诸葛尚很快就感受到了一层什么膜在元婴那块,很模糊的阻碍着元婴在继续吸收能量,不过这股能量还在继续聚拢,正当诸葛尚觉得能量快要找不到宣泄口发泄的时候,元婴中不知道有什么东西突然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吸力,然后在元婴下面那块空出来的地方慢慢的将吸力一点点的聚集,最后变成了一点肉眼可见的东西,诸葛尚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小小的漩涡,看上去黑黑的,一时还不知道是什么,不过当这个小小的漩涡一出现的时候,诸葛尚就发现那层阻碍着自己的膜一下子被捅破了,自己全身一下子真元就换了一个样,再次向上提升了一个层次,诸葛尚知道,自己的境界,提升了!

突然脑海中涌进了一大堆信息,诸葛尚马上就知道了这里面的内容都是修真的系统知识的,诸葛尚也是一开心,自己对于修炼一直是停留在别人的只言片语和自己的领悟里面,一直没有什么系统的知识来看待这个修炼的问题,如果能够对修真有着系统的知识了解,那么自己就可以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诸葛尚高兴也是正常的,而且这些信息在脑海中瞬间就过滤了过来。

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在人少安静的地方,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可以用*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又称“子午决”,两手抱诀这时,左手食指和拇指画圆,右手拇指放在圆内,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从拇指方向看,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道家没有男女之分。

听息。*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观光。“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做好。

自太古以降,修真渐由追求长生演变为冀望成仙飞升,作为修真理论的典籍也逐渐由质朴而趋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不得其人不传”,故密室藏珍而不为人知者众。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统论述。修真,从字面解释就是通过修行求得真我,但现在都被人给误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行,不断找出自身的不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就是修真。自己都还不能了解透自己还谈什么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也有修炼其他的,比如说剑仙。剑仙之道,修炼肺宫金气,再转入离宫,玄火锻炼九天神剑。直到离宫”剑芒”铸就,然后内聚五行真气,外采天真地灵,外炼仙剑,诛敌于千里之外。可惜实在难修,我相信修炼此道,必能惊天地,泣鬼神。

不过这些都是很粗略的,诸葛尚看得头都大了,不过这些应该是适用于刚刚来修炼的低阶别的修真者或者凡人们,所以诸葛尚看了看,知道自己把其中精华的东西吸取起来就行了。

全身的感知全面提升,真元的质量再进一步加强,诸葛尚暗道这就是元婴中期吗?这感觉真的是相当那个不错啊,自己的身体充满了能量,脑海中也马上清醒过来很透彻了,诸葛尚马上站起来,看到那些树人都是不敢靠近,而且周围的一些比较小的树人不敢考得太近,诸葛尚于是赶紧挑了一个方向,那边的树人们都是比较弱小的,因为诸葛尚很着急出去,他感觉“灭地”中有一个东西飘了出来,落在了芥子袋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