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起云荒
字体: 16 + -

看到过一篇帖子,分享给有兴趣的朋友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叫“汉人”?有人说,任何一个民族称呼的形成都是在其民族形成初期产生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叫夏人,商人(他们的遗民以牛车互通有无于华夏,以至于以他们来命名merchant),周人,秦人(西方的china倒有一说是秦人的音译),而非叫“汉人”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我读了西汉通史之后。

几乎在秦王扫六合的同时,匈奴的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率领部族击败强大的东胡和月氏,使弱小的匈奴成为大漠的王者,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匈奴这两个字成为中原农业帝国的梦魇。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挟楚汉争胜之余威,率32万步兵征讨骚扰长城一线的匈奴,此时匈奴刚刚崛起,中原军队还不知其实力,冒顿每日以百千老弱士卒诱敌,刘邦信以为真,“宜将余勇追穷寇”,一路追杀下去,结果到了白登山,匈奴40万精锐骑兵一夜之间将汉军团团包围,老刘天亮一看四周那些如狼似虎的匈奴骑兵,连打的胆子也没了,只好派陈平偷偷跑到冒顿正室夫人那儿走后门,送上厚礼,又使了一招“反美人计”,这才换得冒顿网开一面。

白登一战,匈奴威名远播,而中原经过秦末连年战乱,元气大伤,连刘邦上朝想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都无法办到,拿什么去跟匈奴对抗?于是汉朝只好采用和亲政策换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但是这种和亲政策毕竟不是平等条件下形成的,无法与盛唐强汉时期的和亲相比,所以匈奴人并未停止骚扰汉朝北部边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70年,其间匈奴年年小犯,时有大犯,如: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骑兵入寇,击杀北地郡都尉(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焚汉皇行宫,京师震动,文帝急招周舍等率10万骑拱卫长安。基于实力悬殊,汉朝一直忍而不发,暗地做军事准备,最主要的就是全民养马,整个汉军由步向骑转化。

到文景末期,汉朝元气大增,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因为长时间不用,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北方,家家有马,人人善骑。这样,汉朝等待了70年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寇上谷、渔阳一线,汉车骑将军卫青率汉骑数万出云中,击杀匈奴数千,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等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此为第一次汉征匈奴,属试探性质,匈奴未受重大打击,不久又以数万骑入寇代郡,杀太守。

元朔五年、六年,卫青连率大军出塞,颇有斩获,匈奴逐渐意识到今日之汉已非过去的弱汉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年仅19岁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里与匈奴主力遭遇,铁骑互冲,白刃相接,匈奴大败,汉斩虏首一万八千。同年夏,霍再率数万铁骑攻祁连,杀无数,俘三万,得匈奴王祭天金人。

这两仗打下来,匈奴才算开始真正吃到汉军的苦头。于是破天荒地,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四万部属来降。因为这种事在汉匈关系史上从未有过,汉朝臣纷纷议论可能是诈降,不受为上,霍去病力排众议,率万骑前去受降。及至两军相会,休屠王见汉军军容强健,生怕降后受戮,开始反悔,浑邪王不允,二王相争,匈奴阵中顿起骚乱,霍去病一见,虽情况不明但当机立断,率千余精锐直扑匈奴阵中,当场格杀休屠王及二心者数千人,余者皆降。

此战之后,汉在新收之地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对匈奴发动了决定性打击!

大汉铁骑10万、步兵及辎重数十万,兵分两路,由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东西并进,横渡大漠。卫青一路过大漠千里,在今外蒙古中北部与匈奴大单于直属主力部队相遇。汉军以车结阵,出精骑与匈奴主力正面对冲,战正酣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卫青借机派万余精骑左右包抄,乘风而进,一举将匈奴包围。汉军铁骑本就彪悍过人,再加上于飞沙走石、昏天黑地之际乘风而来,一时有如天兵下凡、匈奴见皆胆裂。战至此时,胜负已定,匈奴被斩首级一万九千级,大单于仅率百骑远遁,连大印和夫人都没顾上带。

霍去病一路更是显赫。其军入匈奴境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战,斩首七万余,然后乘胜追杀,一直到大漠极北的狼居胥山(今外蒙北端),数日不见匈奴踪迹而返。在归国之前,英姿勃发的年青统帅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南面中原,设坛拜祭,并立战胜碑于山上以兹纪念。从此,中国成语里多了一条“封狼居胥”。

此战之后,匈奴胆寒,几年后赵破奴率大军再出塞竟然出现了千里不见匈奴踪迹的怪事。

至此,汉之天威四海远扬,元封元年,汉武帝亲率铁骑十八万出塞,在单于台驻扎,昼则旌旗千里,夜则篝火如星,军威赫赫,匈奴竟不敢战。汉武帝干脆派使节去大单于那儿送战书,叫他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降,莫要不战不降,在极北之地受罪。单于大怒,但怒归怒,打还是不敢打,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迁到贝加尔湖“受罪”去了。

汉武登单于台标志着汉之天威的鼎盛之时,从这时起数百年间,中国周边再也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力量,总体和平,在强有力的武装和打击的保证之下,终于来到神州大地。

对匈奴之战是汉代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最具重要意义的战争。在同时代,还有汉征大宛,汉征南越等一系列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持久的和平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而汉朝子民也可以自豪地对无法无天的外族宣称“俺是大汉子民,俺是汉人!”(潜台词,看你敢不敢动我,别忘了俺陈都尉说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用铁与血告诉强权,我们是汉人,汉人不可辱!今天,我们将会用什么告诉又一个强权,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可辱!我们拭目以待。

但愿再过两千年,用汉字印刷的历史书上会再出现一行: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服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蛮夷槁街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甘延寿、陈汤

后面的事更有意思:

匈奴人被汉人赶到西方后,首先遇到了哥特人.哥特人被匈奴人打败后向西逃窜,首先遇到的是德聂斯特河以西的西哥特人,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新闻媒体,所以西哥特人还以为东哥特人是来侵略的,于是就想挡住东哥特人。东哥特人一心逃命,谁挡也不行,一使劲儿就把西哥特人打了个落花流水,打胜了再看看河西的土地也不错,就想住下来,但还没等他们安稳下来,匈奴人也渡过了河,东哥特人一看“魔鬼”来了,那就接着跑吧,西哥特人一看连东哥特人都那么怕匈奴人,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跟着一起跑吧,于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结了对子一起跑,在向西的过程中又产生连锁反应,结果是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萨克森人等几乎所有的蛮族部落都在恐慌中向西无目的地逃窜,现在西方历史学家给自己脸上镀金说那是“民族大迁徙”,其实真正的事实是“民族大逃亡”。当时的情况只能用蛮族的全面“崩溃”来描述。有个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写到“逃啊逃,满山遍野奔跑的野蛮人都只有一个念头,逃离他们,逃离那些比他们更野蛮的人。”

西哥特人后来想到多瑙河也许可以阻挡匈奴人的骑兵,于是他们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色雷斯,罗马皇帝瓦伦斯收留了他们,原意是可以多一些奴隶和雇佣军的来源,不料负责接待的罗马官员过于腐败,他们趁着西哥特人粮食紧缺(西哥特人是给打出来的,根本没有准备什么粮食),从内地运来粮食和牲畜高价卖给西哥特人,西哥特人一开始还老老实实的,但后来事态发展到罗马人用一条狗就可以换走一位首领的子女时,西哥特人被激怒了,他们袭击当地的罗马驻军,掀起了暴【动。瓦伦斯也不管谁对谁错,亲自带领超过五万人的大军来镇压,结果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被这些匈奴人的手下败将彻底击败,瓦伦斯本人阵亡。后来罗马名将狄奥多西非常勉强地“镇压”了西哥特人,西哥特人答应不再造反,罗马人同意西哥特人以同盟者的身份在巴尔干住下。狄奥多西最终成为最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皇帝,他临终前将罗马分成东西两块,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这就是东西罗马帝国的由来。匈奴人在空无一人的东欧大平原游荡了好一阵,同时享受着两个罗马帝国的岁贡,慢慢变成了定居民族。后来阿提拉继位,他不满足于现状,接连向罗马帝国发动攻击,每次都取得很大收获。但是在他率领欧洲历史上空前的50万大军向高卢进军时,他那巨大的压力终于迫使蛮族和罗马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马恩河畔的沙隆,爆发了欧洲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大战,“最后一个罗马人”阿埃丘斯率领欧洲联军与阿提拉进行的这场决战仅进行了一天,双方伤亡在15-30万人间,西哥特王阵亡,阿提拉也险些被杀,这一天的惨烈战况使双方都心有余悸,当天晚上,西哥特王兄偷偷跑到匈奴人帐中,与阿提拉签订了城下之盟,匈奴人连夜撤走,阿埃丘斯也不追赶,大家避免了一场更为惨烈的战斗。阿提拉吸取教训,第二年改攻意大利本土,这次阿埃丘斯找不到蛮族同盟者了,阿提拉在意大利北部如入无人之境,兵锋直指罗马城,罗马皇帝主张弃城(事实上他本人已经住到拉文那去了),但教皇不干。在罗马城外,教皇带领一大批教士、修女和童年童女,都穿上了洁白的圣服,挡在了阿提拉的马前,教皇对阿提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几千跟班在后面低声吟唱圣歌作*音乐,结果阿提拉竟然从罗马城的视界里退兵了!

两汉帝国(西汉和东汉)是我国5000年历史上(除蒙古帝国以外)军事最强大的朝代,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盛唐。相传汉武强,唐玄富中的汉武帝,就是两汉帝国最杰出一代皇帝,汉朝的军事力量在汉武帝统治的世代可谓武功盖世,所向披靡。汉朝的国力通过长达75年之久的文景之治后达到顶峰,汉武帝下令卫青,霍去病穿越戈壁大沙漠,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根据史书记载,汉的骑兵战斗力极强(不亚于后来的蒙古铁骑)卫青霍去病各自带领的总兵力为5万的骑兵,穿越戈壁沙漠,蒙古大草原,打到外兴安岭和西伯利亚,歼灭匈奴骑兵20多万。这种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何况对手是极其强悍凶狠的游牧民族。汉朝的骑兵强悍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极其先进的军事技术,汉军使用职业骑兵,铁剑,佩戴强努,全部佩戴盔甲,装备在当时世界上极其精良,同时代的罗马帝国还是使用青铜器的步兵。值得一提的是强努,外形似枪,又似弓箭,便于携带,精度远高于弓箭。穿透力强,可在百米以外制敌人于死地。后来几个世纪以后才传到西方。其次是军事指挥才能和作战经验,由于绝漠远征,远离补给基地,要求卓越指挥才能.要求机动灵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匈奴认为汉军不敢远征,结果被汉军打的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灭,而当时罗马帝国还处于阵地战时代。

匈奴被汉击败以后,汉朝为了扩张疆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军事扩张,先占领新疆,建立西域都护府,又远征中亚,打到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内,把西域各小国并入安西护府。汉军最远的一次远征中亚,打到里海西岸,使波斯成为属国。后来由于宫廷内部矛盾,光武帝不得不放弃了从巴尔戈什湖以西的辽阔土地。这次远征唯一重大意义开辟了中国通往欧洲的贸易通道-即丝绸之路。

罗马帝国远征军约2万人与汉朝西域边防军骑兵5千人在巴尔戈什湖畔进行过一次战斗,汉军首先以精锐骑兵包围罗马军团。与其说是战斗,还不如说是屠杀。这一仗几乎使罗马军团全军覆灭,汉军伤亡不过百人,罗马伤亡一万多人。汉军包围罗马军团后保持一定距离使用强努射杀罗马士兵,罗马军团大乱,突围失败后向汉军投降,以为必被卖为奴隶,但结果却是汉朝优待罗马士兵,无条件释放他们并为他们修建城市供他们居住。从此流传至今。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