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啼血
字体: 16 + -

第12章 军政之间(下)

第十二章 军政之间(下)

既然如此顺利,干脆就一举解决所有“满蒙问题”。占领长春后,关东军信心十足地向陆军中央发电报请求:“我军以主力扫荡沈阳附近之敌,用一部份兵力迅速解除营口、凤凰城敌人的武装,并正向长春附近的中国军发动进攻。我军将全力以赴,完成南满铁路的守备任务。现已查明我军伤亡约一百八十名。我相信,事态既已发展至此,在此绝好时机,我军首先负起维持整个满洲治安的任务,乃至为紧要。为此要求增援平时编制的三个师团,其所需经费,定能由满洲负担。”

电报发出,陆军中央也许还没有收到,关东军就先接到了总长和陆相不得超越必要限度,不扩大事态的电报。看了电报,本庄心里凉了半截:“那就下令部队停止攻击。”

一听要停止攻击,阪垣阻拦说:“司令官,军队既已发动,尤如利箭已脱弦,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呀!”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本庄为难地说:“内阁已经决定不扩大事态,军部中央又已发来电令,无论如何,我军都不能继续采取攻势了。”

阪垣微微一笑,陒秘地说:“中央的电报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嗯,怎么说?”本庄在两份电报上望来望去。

“就是所谓不得超越必要的限度。”阪垣解释道,“什么是必要的限度呢?这当然得由我们来掌握,我们认为并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行了。司令官,国内无增援,如果不继续采取攻势,让敌人喘息集结,那关东军则十分危险。”

石原接着说:“关东军本来就是为谋求满蒙问题的根本解决而建立的,要不然,关东军也没有建立的必要。在前进的路上,将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也是早已预料的事,这正需要我们以帝国军人的气魄解决它。而现在为了解决满蒙问题,必须占领吉林,以解除我军后顾之忧。”

“你们两位胃口也太大了吧,”看着两人焦急的样子,本庄不由咧嘴笑了笑,说,“你们不会不知道,要想占领吉林,我军的兵力显然是不足的,南满的守备会发生困难。”

“的确是这样,占领吉林,同时要守备南满,至少需要增加两个联队的兵力。”石原说,“如果军队向前发展,则需要更多的兵力。”

阪垣附和道:“是的,现有的兵力是不足,在我军出兵占领吉林的同时,必须使在新义州待命的增援部队越江以发展我军的形势。”

“这就困难了,”本庄摇摇头,“中央部已经下令他们停止渡江了。”

阪垣和石原相视会心一笑,阪垣说:“我军若出兵吉林,南满的守备必然不足,出现困难。驻朝军现在只有一步之遥便可以越江增援,林司令官必然会体察司令官的苦衷,不会见死不救的。”

“是的,”石原充满信心地跟着阪垣说,“阪垣君早已和神田大佐商议过,驻朝军到时必然会以情况紧急为由,独断出兵增援。同时,这样也会促使军部中央下定决心,为根本解决满蒙问题而前进。”

阪垣点头确认道:“林司令官那里不必担心,我军切不可错失良机。”

听了俩人的话,本庄思索良久,觉得此举责任过于重大,不敢决定。还是摇摇头,说:“尽管如此,但事关重大,还是先报告中央部,看看他们的意图再说吧。”

关东军在发给军部中央的电报中详细地报告了各地的战况后,提出建议道:“现在正是解决满蒙问题的绝好时机,若是今日我军退缩不前,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图解决满蒙问题。而且,此次不幸事件完全是由于暴戾的中国官兵炸毁铁路和袭击我守备部队所至。以前沈阳附近演习事件和中村事件均为轻侮我国家、国军威信的结果。望现以最大的决心,为国家百年大计,全部陆军勇猛前进。

为维持整个满洲治安,痛感我军兵力不足。因此,务望火速增加平时编制的三个师团。其经费,依靠占领地区的统治,足可以自给自足。”

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驻军,其理由一是租借旅大,二是保护铁路。但吉林市既不在租借地范围之内,也不在日本南满铁路附近,无法说铁路受到危险而出兵。阪垣等人一面不断地向东京发电报阐述出兵占领吉林的理由;一面策划设计引诱驻朝军增援。

日本驻吉林特务机关接到命令,用金钱收买了一批浪人,在繁华的地方闹事,还偷偷地向日本人的房屋放火、扔炸弹,人为地制造混乱。甚至在哈尔滨,也同样发生了混乱。这一来引起日本侨民的恐慌,纷纷向领事馆和军队请求保护。

既然军部中央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而关东军业已采取了军事行动,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当然不成。本庄经不起阪垣等人的催促,终于以保护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借口,于二十一日下令集结在长春的第十五旅团向吉林进发。

出兵之时,关东军向参谋本部发电,振振有词地说:“由于吉林排日情绪严重,以至多有损害我侨民的行动,我侨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处于危险之中。同时,我军目前的姿态使吉林军队不安,各地被我击退的军队,极有可能因我军停止不前而联络呼应,进而反击。因此,我军为独立完成任务,必须保持攻势,现拟向吉林进发。”

关东军向吉林出兵,战线拉长。在整个南满地区作战部队仅有一个不足员的师团和六个守备大队,兵力明显不足。于是,理所应当地再次向驻朝军请求支援。

事变一开始,驻朝军不仅准备越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同时还想渡过图们江进入间岛(延边)、珲春地区,但都被军部中央以等待敕命制止了。

二十日晚,参谋本部接到了驻朝军司令林铣十郎的电报:“关于关东军电希本军增援之事宜,贵电要我部应待敕命下达后始可出动之精神,已悉。但若下达敕命,必酿成日中开战,事态会益加严重。为使之成为地方性问题,我们仍认为以采取独断出兵方式为妥。务希酌情给我部命部份兵力独断越境的余地。”

本来下令驻朝军停止增援,就是迫于内阁决定不扩大事态的压力。从现实上看,要内阁同意出兵不大可能。因而军部中央矛盾得很:既不希望驻朝军擅自行动,造成内阁攻击陆军的口实;但内心又极其希望他们能独断越江,造成事实,迫使内阁同意,或者绕过内阁。

现在林铣十郎要求独断出兵,而且理由也充分,正是求之不得的事。不过作为军令机关首长,总长和次长此时不好回答。善于体会领导意图的今村,以代理作战部长的名义,向驻朝军发了一份鼓励电:“关于你军的今后行动,本部亦考虑,在形势发展特别需要时,可将部队立即展开至满铁沿线及间珲地区,准备必要时总长以帷幄上奏的形式,亦伏奏天皇发出敕命。”

第三十九混成旅团奉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之命,于十九日拂晓,乘六列火车,分别从平壤和龙山出发。尽管有军部中央的命令,但仍有其中一列火车,在二十日凌晨一点左右已经已经越境进入中国。现在有了作战部长这一份电报,,无论何时都是“特别需要时”了,更何况此时关东军求援。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在鸭绿江边待命的嘉村旅团长发来电报:“我旅团预定于本日下午一时乘首列火车出发。”

这份电报来得有些突然,金谷吓了一跳,立即让二宫向林铣十郎发电询问:“顷接步兵第三十九旅团长报告,他们于下午一时乘首列火车出发。这一行动是出于旅团长之独断还是出自你军之命令?动机如何?望火速报告。”

早知道军部中央会询问,不到半个小时,林铣十郎发来回电:“关东军在吉林方面开始行动,颇感兵力不足,务希驻朝军增援。接受其屡次提出的要求,义不容辞,已决定命驻新义州的混成旅团过江出动。结果违背先前下达的命令,至为诚惶诚恐。”

又是义不容辞,又是诚惶诚恐,作战课的人看了电报都想笑。不过大家在内心里都佩服:这个林司令官啊,胆真大,敢做敢为!

林铣十郎一八七六年生于石川县,二十岁毕业于士官学校第八期,二十七岁毕业于陆军大学第十七期。后来历任中队长、联队长、旅团长、要塞中将司令、陆军大学、教育总监部本部长、近卫师团长,去年底接替南次郎任朝鲜军司令官。他属于佐贺党人,仕途平顺,一直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没想到此时来了这么一手。

不管参谋本部的反应如何,第三十九混成旅团根据林铣十郎的命令,从二十一日下午一时半至四时半,以应急为理由,渡过鸭绿江,通过了新义州对岸的安东城,迅速占领了沿江边境城镇。

根据前一天三长官会议的决定,不管内阁会议结果如何,陆军都准备在天皇统帅大权下出动部队,迅速采取行动。先是尽量争取内阁同意,但如果内阁不同意增兵,则采取参谋总长单独帷幄上奏的形式,奏请天皇下达关于派遣增援部队的敕命。

根据一八**年十二月制定的《内阁官制》,有关军队的军机军令问题,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总长、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可以不通过内阁及首相而直接上奏天皇,待天皇裁断后,报告内阁首相即可。军部正是要采用这一方式绕过内阁。

今村带着远藤,颇为得意地来到陆军省。走进军事课,今村把文件向一伸:“永田君,这是奏请敕命的文件,请你签字。”

不料永田却双手抱在胸前,摇着头说:“此事我一点也不清楚,叫我如何签字呢?”

“怎么,永田君不知道?”今村惊讶地说,“这是昨天三长官会议协商的结果,你们应当是了解的呀!”

“三位长官是协商过,但并没有通知本课,连小矶局长也不知情。”

“是这样的,永田君。”今村解释道,“既然三长官会议已经议定,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决定先由总长上奏,我们部局课之间再从形式上采取相关的措施。”

这么重大的事情,居然不和他这个军事课长打招呼,不征求他的意见,难道他是摆设吗!永田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愤愤然地说:“不向军务局长或军事课长作任何说明,仅让大臣知道就断然履行上奏手续,这岂不是对局长和课长不信任吗?”

“永田君,我承认在省部下级各课之间,在事务方面有联系不够密切的情况,我深表报歉,但决不是不信任。”上级决定的事,下级执行就是了,哪有这么多废话!没想到永田竟是这样的反应,今村很不高兴地说,“当初我不愿意到作战课,是因为我对满蒙不太熟悉,还是你劝说我来的,说我俩定能很好合作。假如手续中有何不妥之处,将来可以考虑改进,你说不信任的话,我很难接受。”

“对不起,我收回不信任的话。”永田仍板着脸说,“但我认为这样做很不妥当。”

今村对不解地说:“你这是怎么了,作为参谋总长有这种单独帷幄上奏的权力,这是我日本帝国的特点,没有什么不妥呀!”

“涉及经费开支的增兵问题,如果不经过内阁会议认可,只按统帅系统进行帷幄上奏,这是极不妥的。”永田摆出一副忠君的架式,“内阁会议予以否决的事情,交由天皇作最后裁决,这作为臣下是极不应该的,是对天皇的非道义之举。”

天皇是个“人神”,必须永远正确,绝不能管具体的事情。对于臣下的决定,天皇只管点头认可,不负任何责任。而内阁会议已经予以否决的事,陆军再帷幄上奏,实际上就是把军政的矛盾上交,要天皇选边。一旦天皇在矛盾的双方作出选择,就有可能发生错误。所以永田认为这种做法,是“非道义之举”。

对永田这种堂皇的说法,今村无可奈何地说:“永田君,这是非常时期呀!”

永田说:“事情已经出了,要想堵住别人的嘴是不行的。与其采用帷幄上奏这种不正常的手段,还不如采用正当的途径,也显示我们军方的决心。”一是因为有了成见;二是因为这样会造成军政分裂,不符合总体战的要求。因此,永田说什么也不肯签字。

正当金谷带着作战课起草的奏文进宫,准备进谒天皇时,因永田不肯签字,造成了省部意见不统一。参谋本部追来电话,说因某种原因,要求他暂缓奏请敕命。因而金谷在进谒时,只是把混成旅团独断出兵的事实奏告了天皇,说要好好研究研究便告退了。

省部意见不统一,帷幄上奏受阻,陆军省,参谋本部的有关部长、局长和课长当晚集中在作战部长的办公室开会研究对策。内部的意见不一,这个问题一下扯不清,可以暂时放到一边。但是驻朝军司令官独断出兵的事已经传到了外面,不少政府官员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干犯了天皇的统帅大权。明天继续的内阁会议势必要讨论此事,极有可能内阁会议作出这是干犯大权的结论。

如果内阁真的作出这样结论的话,情况就严重了,陆军将脸面全无。今村和永田两人都认为,为了军队的威信,陆相和参谋总长应当辞职表示反抗。其他大多数的部、局、课长也表示应当示强,以辞职与内阁相抗,迫使内阁承认驻朝军的出兵。于是深夜把人事课长冈村宁次也叫来开会,讨论辞呈如何写。会后,庶务课长松本贞一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写出了陆相和总长的辞呈。

因驻朝军出动之事,陆军两位首长受到政府的压力,要被迫辞职。消息一传出,军队立刻有了反应。许多下级军官早就对政府不满,现在开始出现了**。桥本等樱会的成员,急忙进行联络,开始在做政变的准备了。

在二十一日上午的内阁会议上,南次郎虽没有提出应向关东军增兵的要求,但阐述了出兵满洲的“重要性”。除了首相若槻不表态之外,包括海相安保在内的其他阁员都不同意出兵。下午继续讨论,外相币原和藏相井上极力反对出兵,主张外交解决。一天的会议都没有得出结论,决定第二天继续进行讨论。

到了二十二日上午,会议一开始,南次郎首先报告:“由于满洲局势的发展和关东军的一再要求,驻朝军混成旅团已于昨天下午越过鸭绿江,进入满洲。”

令人奇怪的是,三天来一直指责陆军独断专行,担心越境出兵的大臣们,此时却哑口无声,竟然没有人站起来要追究越权责任。良久,首相若槻才说:“唉,既然军队都已经出动了,也就没有办法了。”

内务相安达谦藏也懒洋洋跟着说:“是呀,既然军队已经出动了,为了国威军威,无论如何,看来也只能承认了。”

连最坚决抵抗的外相币原和藏相井上,此时也没有了主意:此时再与陆军对着干,那陆军肯定会用大臣辞职的办法来搞垮政府。而且,追究越权责任,于天皇的面子也不好看呀!于是出乎意料地,包括币原和井上在内,全体一致通过了极为荒谬的决议:“

一、关于驻朝军的独断越境,并非全体内阁成员都不赞成,但也没有人积极表示赞成。鉴于驻朝军已经出动这一事实,结论是承认此事。

二、既然承认此事实,亦决定支付经费。”

下午,金谷从容进宫上奏天皇:“朝鲜军司令官对其新义州附近集结待机之所属部队,不待大命,即行独断使之越境入满一事,昨已上奏,不胜惶恐之至。

其后,臣等对该司令官之决意及其措施,经深思熟虑,反复研究,认为在当时敌我兵力关系等情况下,实属不得已之处置。伏乞恩准该司令官之处置。

以上谨请圣裁。”

早就等得不耐烦的天皇自然是点头同意。接着,二宫用电报向关东军和驻朝军传达了天皇的敕命。

内阁的决定对于对于陆军中央来说是很重要,但对于关东军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军部中央究竟对“满蒙”采取什么政策。

还在事变的第二天,为了获得军部中央的支持,阪垣和石原就深夜拜会了逗留在沈阳的作战部长建川。俩人在建川面前极力主张趁此机会占领“满蒙”,一举解决所有“满蒙问题”。建川从内心来说也是很赞同这个方案的,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是以他为首编制的,他这一次来又是带着说服关东军的使命而来,也知道军部中央目前的态度,便不能同意军事占领的方案,只同意在沈阳建立亲日地方政权。

双方争辩一直到第二天凌晨,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一同来到本庄的住处。阪垣和石原退出,让建川和本庄面谈。两位年过半百的将军火气没有那么大,他们平心静气地分析了形势后,各退一步,决定采取第二个方案。

带着陆军中央意旨来的建川,不仅没有能阻止关东军的军事行动,过后还向东京陆军中央提出了“满**立”的建议:

“对于现在时局,关于帝国之满蒙政策,应视张学良、张作相之态度如何而定。若其以武力相对抗,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应为获得根本性解决而迈进。但唯恐其不会采取如此之行动。

然从大局计,可否考虑立即乘机着手解决领土问题?但又考虑到政府已经表示态度,我认为,在业已同他们产生军事上的对立、我军并能彻底将其击败的今天,决不应甘愿听命于政府的消极解决方法。

对时局采取对策如下:

一、最低限度为实现形势判断的对策的第二个方案而努力,即满蒙在中国本土上独立,建立我国认为合适的政府,并确立该政府的指导方针。

二、在满洲现政权面临灭亡,满洲全为我军占领的今天,在全世界公认并相信我国有实现上述计划的足够实力和能力,因而能给满蒙人带来幸福的情况下,要迅速决定政府的态度,向全世界声明,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进。

三、此时以武力占领吉林和洮南,为应付将来的局面是必要的,军司令官也热切希望这样做。但若驻朝军援军不来,兵力颇有困难。另外,若哈尔滨日侨陷入不安状态,为保护侨民也需要增派相当兵力。

四、军司令官也完全同意采取第二个方案,新政权拥立的人选,本职认为以宣统皇帝及近臣为宜。

……”

陆军中央决定采取第一个方案,而建川现在建议采取第二个方案。建川的建议,陆军中央此刻还没有时间坐下来讨论。关东军此时已经向吉林出动了军队,在鸭绿江边的驻朝军增援部队也越江了。关东军还要求增援三个师团,北上进入哈尔滨,以便“一举解决满蒙问题”进行军事占领。

增援三个师团,北上进入哈尔滨!老天,关东军到底想干什么?是要向中国宣战?而且还要惹火俄国人!对于关东军在沈阳设立市政公署,土肥原任市长,其他官员也是由日本人担任,陆军中央不仅是不安,而是有些惊恐了。如此露骨,不仅仅是国际舆论不利,使日本处于受指责的处境。而且也是公开再次给政府难堪,这样会激起政府的强烈反抗。

陆相致电关东军指示:“

一、陆军中央部认为,为保持国家、国军的威信,中国官民轻侮帝国之观念必须根本解决。为此,现正努力同政府当局交涉中。但并非如贵电第三七六所云欲立即使满蒙为我所有,而是调整局势,使其成为在中国人统治下的日中两国人民共存之乐土,望亦能理解陆军中央部之意念。

二、关于对占领地区之军政问题,望以陆第二○五号电之精神为准。向中国人课税及没收关税等事情,应予严格禁止。”

参谋总长也发了电报,但只有几句,意在鼓励和安抚:“贵军最近之行动甚合时宜,提高了国家、国军的威信,本职表示同意。今后的行动,鉴于你军原来之任务,要确保目前的态势,只要形势不发生剧变,就要以严正公明之态度静观之。”

参谋次长发给关东军参谋长的电报最为详细:“贵军迄今之行动,我部亦表示同意。中外舆论多已承认此举。尤其是我国舆论一致支持。然而以后之行动亦关系到国家之最高政策。且若超出贵军原来任务及军队之自卫目的,或扩大占领地区,或插手于铁路等等,都会使事态扩大,而本持好感之舆论亦将促使其逐渐改变态度。因此,只要事态不致发展到紧迫的地步,莫如维持目前态势,静观时局,此乃贯彻当初贵军行动之目的,为有利解决满蒙问题之途径。

以上亦是总长所以向贵军司令官发出指示之原由。

今后要照此方针采取行动。只要情况无紧急变化,在开始新的行动之前,望与我部密切磋商后再着手进行,以便妥善处理。特别是诸如出兵哈尔滨,应慎重考虑,需同我部联系,希谅鉴。”

陆军中央现在是想尽办法稳住关东军,只希望他们不要乱来,不顾一切地猛打猛冲。因为一旦冲过了头,惹得其它国家干涉,特别是惹怒了俄国人,那事情就复杂化了。

二十二日上午,参谋长三宅把阪垣、土肥原、石原、片仓四人叫到沈阳馆二楼自己的宿舍。

“事情越来越棘手了,”三宅开门见山地说,“军部中央已经同意政府不扩大事态,维持现状的决定,否决了我们的行动计划。然而,我军业已向吉林出动,驻朝军的增援部队也如期越江开过来了,你们看下一步该怎么办?”

“军部中央持这样的态度我深感遗憾,”阪垣说,“这也说明,我们今后的行动需要一个更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指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维持目前状况就等于束手待毙,”石原不满地说,“军部中央怎么能附和政府的软弱态度呢!至今为止,关东军进展顺利,也说明我们是正确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军队决不能停止前进,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三宅说:“军部中央已经有令,恐怕不得不如此了。”

石原挥动着手臂,叫道,“不,军队应该前进、再前进!”

望着狂热的石原,三宅冷冷地问道:“石原参谋的意思是不理睬军部中央的命令,继续独断行动吗?这不行,司令官不会同意的!”

石原仍强硬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这本是指挥官作战的一条原则。我们当幕僚的,应该拿出最好的计划,说服司令官下定决心。”

三宅摇头断言道:“硬干肯定是不行的。”

片仓这时开口说道:“石原主任的主张我很赞同,事至如今,军队决不能停止前进。一旦停下来,两国就得谈判,没完没了的扯皮。不过,军队的前进也并非一定要靠军刀冲锋。对于腐朽、四分五裂的中国军队和贪婪的军阀,完全可以威诱达到目的。这也符合军部中央的方针。”

“不错。”阪垣点头道:“片仓君的想法我也考虑过,可以拿出一笔钱来招抚和收买中国军队,这样当然意义就更大了。”

“钱倒是不成问题,”三宅说,“如果成功,意义非同小可。”

石原对这一套不感兴趣,他说:“就算是用钱来招抚和收买可行的吧,,但这一切都必须与军事行动配合才有效,没有强大的军队予以压力,这件事绝对是办不了的。如果按军部中央的要求,连向吉林出动的军队也要撤回,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

“是啊,”三宅点头道,“这确实是个问题。”

阪垣这时笑道:“其实也不必紧张,军队既然已经出兵吉林,军部中央肯定不会在目前下令撤回。这么做会非常严重地损害皇军的军威,他们不会不考虑这一点。而且,据一切迹象来看,军部中央不过是迫于政府的压力,迫不得已才下令停止行动,维持目前局面。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放胆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当了三天沈阳市长的土肥原一直未开口,这时说话了:“建川将军这次来沈阳,已经说明军部中央不同意现在实施全部占领的第三个方案。如果我们继续采取大规模的军事占领行动,恐怕是不行了,蛮干是会坏事的。我考虑,不妨按建川将军同意的方案行动,先在满洲建立一个新政权取代张学良政权。”

石原不甘心地反对道:“这样的话,关东军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了!而且,建立一个新政权来取代张学良政权,那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办到的。”

“怎么会徒劳呢?”土肥原解释说,“短时间内建立一个新政权是不现实,但可以先建立地方政权。在我军控制下的地方政权出面要比我们接出面要好得多,军部中央也是这个意思。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一个由日本人为盟主的‘满蒙五族共和国’,从中国本土独立,由第一个方案转到第二个方案。”

三宅频频点头,说:“嗯,听起来不错,建川部长也是赞同第二个方案的。”

石原对土肥原本人虽然没有多少好感,但对他的计谋还是佩服的。现在更是不得不承认,这个计划在目前是适用的。想了想,说:“根据目前的形势,考虑到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也同意。”

阪垣很干脆地说:“我完全同意。”

片仓则连声赞同道:“不错,不错。由新政权统治满蒙,关东军可以应新政权之邀出动到任何地区,这样更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无法对此指责和干涉了。”

“可是人选呢,这个新政权要由什么人来主持呢?”石原又问。

土肥原说:“当然是为满洲三千万民众所敬仰,出身名门,名望高,且家世还必须是满洲系统的人。”

“首要的是,他必须能和日本人合作的人。”阪垣笑着补充道。

石原疑惑地问:“似乎已经有人选了,是谁呀?”

“宣统皇帝溥仪呀!”土肥原笑道,“除了他,还有谁更符合条件呢?”

“这倒是。不过他是否愿意?”石原担心地说。

阪垣说:“他肯定会愿意的,这不必担心。”

土肥原笑道:“这个被废的皇帝做梦都想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样的好事,他是不会拒绝的。”

后来经过详细地研究,最后制定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 方针

建立由我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四省和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使之成为满蒙各民族的乐土。

第二 要领

一、根据新政权的委托,国防和外交由日本帝国掌管。交通、通迅的主要部分也加以管理。关于其他内政,由新政权自行处理。

二、关于元首及我帝国在国防和外交等方面所需要的经费,由新政权负担。

三、为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大致起用下列人员为镇守:

熙洽(吉林地方) 张海鹏(洮索地方) 汤玉麟(热河地方) 于芷山(东边道地方) 张景惠(哈尔滨地方)

(以上这些人原属于宣统帝一派,与本军有联络关系)

四、地方行政,由省政府任命新政权的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