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军团传奇
字体: 16 + -

39 尾声一

39、尾声(一)

六、尾声

红五军三千余将士在董振堂的率领下,与马家军四个旅又四个民团共两万余人,在高台血战九天八夜,创造了防御战史上的奇迹。尐?χ說?箼5?手5?5打ち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高台失守后,马家军以极其野蛮的手段残害我军被俘人员。他们将所有被俘的红军将士押到西城门外的广场上,用大刀砍、刺刀捅,全部杀害,场面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事后还不准群众收尸,暴尸一周示众。

红五军骑兵团长吕仁礼是在作战中被敌人砍下马来被俘的,在刑场上,凶残的敌人叫嚣着对红五军被俘人员每人要杀五刀才解恨,吕仁礼前后加起来总共挨了六刀。所幸这六刀刀刀未中要害,被敌人砍倒在死难战友的尸体堆上,第二天竟奇迹般的活了过来,经好心群众相救,他逃离了虎口回到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仁礼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九师副师长,炮兵第十五师师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他的搭档-------骑兵团政委温玉成因腿部负伤被俘,被马家军押往兰州。后来,温玉成趁敌人不备机智逃脱,忍着伤痛一路乞讨,经一个多月的艰难行走,在甘肃平凉附近,终于回归到革命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玉成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军区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最为悲壮的当属随五军一道行动,西路军妇女独立团三营的几百名女战士,她们配合主力顽强战斗,白天她们抢救伤员,给一线守城部队运送弹药给养;晚上巡逻放哨,担任警戒。到最后城被攻破,她们仍坚守阵地,直至弹尽粮绝。她们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和敌人扭打在一起,滚下城墙;有的在最后时刻吞下烟土、针、金块等,自尽殉难;有的用小刀、匕首割断自己的喉咙……。占领高台后,残暴的敌人连女战士们的遗体也不放过,她们有的被扒光了衣服,有的被开膛破肚,有的被割去ru房,有的**里被塞上异物……。不幸被俘的女战士,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马家军对她们无所不用其极:**、挖心、剜眼、割舌、挑喉、断颈、活埋。把其中稍有姿色的留下来,作为战利品分配给他们的官兵做妻妾,有的则被倒卖,有的被迫自杀,有的逃出来四处飘零,没有人能逃脱那场毁灭人性的浩劫。

驻防临泽的五军政委黄超直到高台被敌人攻破,才命令37团团长饶子健(前任团长李连祥牺牲)带一个营前去增援。心急如焚的饶子健感觉去一个营力量太小,提出能否多带点部队去。黄超脸一横,没搭理他。无奈之下,饶子健带着二营三百余人匆匆赶往高台。

约摸四更天的时候,部队到达高台外围的一个小村庄,这时高台方向连稀疏的枪声都听不到了,死一般的沉寂,压迫着每一位战士的内心。饶子健决定在情况没摸清楚之前,不能盲目开进。好在不久从西边过来一个骑毛驴的庄稼汉,饶子健走上前去询问:“老乡,高台那里还打不打仗?”老乡愣了一会儿,很快从服装上认出来是红军的队伍,忙摆头说到:“哎呀呀!你们千万不要再往前走了,高台已被马家军攻占了,你们的人死得好惨啊!”一句话犹如五雷轰顶,饶子健头“嗡”的一声,差点没站住。

“老乡,有没有看见突围转移出来的红军?”二营长急切的问到。老乡摇摇头说:“反正没看到你们高台跑出一个红军,还有,你们的一位大干部的头被割下来了,挂在城墙上。”

怎么办?看样子情况很糟糕,饶子健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决定再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前方侦查。二个多小时后,侦查员赶回来报告:高台已于昨日被敌人占领,我五军首长和两千多将士几乎全部阵亡!

饶子健不禁仰天长叹,泪如泉涌。以这区区几百人再向高台进发已经毫无意义,就在饶子健决定撤的时候,敌人发现了这支红军队伍,正悄悄从四周包围过来,

部队在饶团长的带领下且战且退,后与临泽的队伍会合在一起抗击敌人。

高台被敌人攻下后,空前的浩劫开始了。马家军像一群野兽,争先恐后的闯进每一户民宅,见财物就抢,见妇女就奸污……

古老的高台城在火海中哭泣。马步芳下令部队放假七天,挨家挨户的搜查,那些隐藏在群众家里的红军伤员,以及支持过红军的群众共二千余人,都遭到枪杀或活埋。这七天里,他们先后找到了董振堂、杨克明、叶崇本等红军领导人的遗体,惨无人道的马匪将烈士们的头颅割下,用铁丝穿过双耳,挂在高台的城门上,以炫耀他们的残暴和仇恨。

董振堂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出,红军为之震动,延安为之震动。

临泽五军余部的战士们听到消息,无不失声痛哭,他们纷纷要求马上补进连队继续战斗,为五军报仇,为董军长报仇!不久,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西洞堡召开会议,讨论红五军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问题。决定调孙玉清任五军军长,黄超继续任五军政治委员,毕占云任参谋长,谢良任政治部主任,全军辖三十七、四十三两个团。二月上旬,西路军局势进一步恶化,后决定撤销红五军编制,部队编入红三十军(其中第三十七团编入第八十八师,第四十三团编入第八十九师)。尐?χ說?箼5?手5?5打ち三月五日,西路军开始向祁连山突围,马家军很快围攻上来,徐向前命令红九军政委陈海松率领全军一千余人把守梨园口,掩护西路军总部及伤员向山中转移。由于马家军人多势众,骑兵往来奔袭,轮番进攻,陈海松和九军将士力战不支,最后全部牺牲。

九军全部伤亡后,三十军又冲上来堵住敌人。在军长程世才、政委**的率领下,三十军将士以无畏的奋勇精神与敌人做殊死拼杀,打光了两个主力团后,终于击退敌人。3月13日,马家军追至康龙寺,一场血战后,红三十军也基本垮掉了。此时全军只剩下一千余人,而且大部为伤病员,枪弹已尽,粮食断绝,已无力再战。三月十四日夜,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陈昌浩、徐向前脱离部队回陕北,余部则分散游击,突出去一个算一个。

自此,红五军团及整个红西路军悲壮地走完了它的光辉历程,这支英雄的部队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延安,宝塔山下,**主席长久站立在窗前,眺望着远方,为痛失一员大将而无比悲痛。他对身后的朱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等人缓缓说道:“下午安排好追悼会,我要发言,追悼会要隆重,要……”

下午,在为董振堂烈士举行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讲道:“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朱总司令在挽联上写到:千古英雄董振堂,高台为你着荣光。

1937年12月14日,**在延安亲自主持了“宁都起义”六周年纪念大会,并在凤凰山上与参加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留念。在照片上,**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红军高级将领,解放后国家分别在高台和石家庄烈士陵园,树起了董振堂烈士纪念碑。

1962年8月1日,叶剑英元帅在建军节这天,为怀念战友董振堂挥笔写下了一首悲壮的挽歌:

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

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

宁都起义而创建的红五军团,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革命队伍输送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保贵生命。仅团以上干部就有:

王占元:生年不详,甘肃人。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第15军43师128团副团长,1932年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王占彪:生年、籍贯不详。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第15军43师129团副团长、团长。1932年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王怀德:1904年生,河北人。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营长、团长、随营学校校长,1934年加入中国**。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4月在云贵边界被反动民团杀害。

王树亚:1907年生,甘肃武威人,第26路军营长。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第13军39师师长,1932年1月加入中国**。1933年2月,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的黄陂战斗中牺牲。

王洪章:又名王鸿章,生年不详,陕西人。曾任西北军洛阳军官学校中队长、国民党第26路军27师参谋处处长。起义后任红5军团第15军44师师长,1932年加入中国**。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1932年7月在广东南雄水口战役中牺牲。

王振铎:生年不详,湖北均县人。西北军洛阳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总部执法队队员(上尉),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工作。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第34师102团副团长、第13师38团团长、军团司令部侦查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英勇顽强,双腿负伤致残,曾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被誉为“火线上的英雄”。1935年红军主力突围时,将他安置在兴国一户群众家中,不久被国民党部队搜出,惨遭杀害。

王铭五:1908年生,甘肃高台人。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弟25师74旅2团副连长,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任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参加了起义的策动、组织工作。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第15军第44师132团团长、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13师38团团长。1934年3月,在江西金溪、资溪、黎川三县交界的下梧遭敌飞机轰炸,不幸中弹牺牲。

邓友毅:生年不详,河南新乡人。起义后任红5军团第13军参谋长。尐?χ說?箼5?手5?5打ち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1933年在福建牺牲。

卢寿椿:生年不详,河北阜城人。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74旅1营营长,宁都起义前夕,受季振同的委派,带信秘密前往苏区同刘伯坚会晤,是积极响应、参与起义的主要军官之一。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第15军43师师长、中央苏区红军学校上干队队长、第1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2年1月加入中国**。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在战斗中牺牲。

边延赞:生年不详,河南邓县人。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8月,随红五军团编在左路军,后任红五军司令部第四科科长。1937年在甘肃张掖的作战中负伤被俘,不久就义。

吕杰:1911年生,籍贯不详。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第13师39团参谋长,1931年加入中国**,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9军25师75团参谋长。1937年3月,在甘肃临泽梨园口战斗中牺牲。

刘振亚:1911年生,山东临清人。开封军官学校毕业,1928年加入中国**,曾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第38师参谋、第13师参谋、第26路军第25师73旅上尉参谋、**第26路军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兼官长党员支部书记,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历任红5军团第15军44师130团团长、第13军37师师长、建黎泰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广昌警备区司令员。1932年12月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红星奖章”。1933年任红五军团补充师师长。1934年随红军主力长征,任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35年3月在贵州遵义的鸭溪病故。

刘培基:生年不详,又名刘丕基,陕西人。起义后不久加入中国**,曾任红5军团营政治委员、第13师37团参谋长、38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随红五军团编在左路军,任红5军13师参谋长。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的战斗中牺牲。

刘德明:1910年生,陕西人。起义后曾任红五军团排长、连长、营长、红一军团教导队队长、随营学校队长、第二师四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历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补充团参谋长、独立支队第一团团长、支队参谋长、决死第二纵队兼晋西北军区第8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2月27日在山西交城南沟村战斗中牺牲。

孙大安:1906年生,山东莘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某团副团长,积极从事兵运工作。起义后曾任红5军团师长。1932年在建黎泰战役中失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孙步霞:1909年生,陕西富平人。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副连长,总指挥部执法队上尉执法队员。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积极从事兵运、起义的组织工作。起义后任红5军团第13军38团团长、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1932年7月,在南雄水口战役中牺牲。

吴正卿:1912年生,河北保定人。起义后不久加入中国**,1932年奉调进入湘赣苏区,任红军独立师作战参谋、红17师49团营长、团长、红6军团第17师师长,参加了长征。1936年2月10日,在贵州金沙县打鼓新场的战斗中牺牲。

严图阁:1903年生,河南沈丘人。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74旅1团3营营长,是积极响应、参与起义的主要军官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团长、师参谋长,同年调湘鄂赣苏区工作,历任湘鄂赣苏维埃执行委员、军区参谋长兼红16军参谋长、红18军军长、红六军团第18师师长、湘鄂赣军区司令员等职。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6年在战斗中负伤,同年11月在湖南平江病逝。

杨刚:1912年生,河南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机要科科长。1934年随主力红军长征,1935年5月在西康泸定牺牲。

杨春华:生年不详,河南人。起义参加红军后,曾任红五军团第13师卫生部部长。1935年在长征途中牺牲。

杨统升:生年不详,河南人。起义参加红军后,曾任红五军团第13军39师117团团长。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1932年在作战中牺牲。

杨焕章:生年、籍贯不详。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8军团第21师61团团长、第23师69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红五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参谋长。1937年3月在甘肃临泽作战中牺牲。

李肃:1910年生,山东临清人。×?s!尐5说5箼5首发西北军军官学校毕业,1931年加入中国**,并受党中央派遣打入国民党第26路军,从事兵运工作。曾任第25师74旅2团书记官。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第14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团政治委员、军团随营学校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队支部书记。1941年在延安病故。

李连祥:生年不详,河南洛阳人。起义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5军13师37团团长。1937年1月在甘肃高台战役中牺牲。

李青云:1903年生,河北成安人。1920年考入湖北军官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官,1928年任国民军第14军特种兵旅少校副官、第26路军25师73旅学兵连教官兼连长。1931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任该军士兵党员支部书记,在军中开展兵运工作,策动与组织起义,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第15军43师129团团长、第44师师长、第43师师长、红15军军长。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1932年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红旗奖章”,1933年8月,在江西永丰县病故。

李建平:生年不详,河南西平人。起义参加红军后不久加入中国**,曾任红1军团第3军第9师参谋长。1933年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李屏仁:1908年生,江西武宁人。1929年考入西北军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党第26路军任职,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第15军43师连长、营长、128团团长、军团教导队队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3师37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红五军参谋长。1936年10月在甘肃永昌作战中负重伤,1937年3月西路军退入祁连山后,誓死不当俘虏,从戎自尽。

宋奇峰:生年不详,河北新河人。曾任西北军第13师军需处处长、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73旅军需处处长。起义参加红军后,任红五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张静:生年不详,河北河间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5军团第13师39团参谋长、第34师101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4年12月在湘江战役中牺牲。

张国栋:生年、籍贯不详。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队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在突围时牺牲。

张振山:1905年生,湖南醴陵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五大队大队长、红军总部特务团团长。1937年在陕西保安作战中牺牲。

陈义厚:1899年生,山东武城人。曾在国民党第26路军中任军医官、军医处处长,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历任红军团卫生处处长、卫生部部长、军委总卫生部卫生学校教育长、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的医疗、救护工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央苏区卫生部副部长,后在江西瑞金作战中牺牲。

陈英琦:1910年生,河南开封人。起义参加红军后,曾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7月,在四川黑水县不幸溺水身亡。

周凯东:1915年生,河南陕县人。起义后加入中国**,历任红五军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新1旅1团参谋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3团团长。1943年8月在河南林县的战斗中牺牲。

罗亚民:生卒时间、籍贯不详。中国**党员,起义参加红军后曾任红一方面军特派员。后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罗亚平:生卒时间不详,湖北襄阳人。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与党失去了联系,曾在国民党第26路军总指挥任译电主任,随部到达江西后,与该军**地下党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1931年12月,从电报中获悉敌人急令破坏军中的**地下组织后,立即报告**特别支部,避免了党组织遭敌破坏,促成了宁都起义提前举行。起义后历任红5军团译电主任、机要科科长,后在江西作战中牺牲。

罗忠毅:1908年生,湖北襄阳人。起义后加入中国**,历任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闽西南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开始后,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参谋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参谋长、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1941年11月28日,在江苏溧阳塘马村与日寇激战,不幸牺牲。

周继尧:生年不详,甘肃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3月,在福建泰宁新桥的战斗中牺牲。

赵博生:1897年生,河北黄骅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任皖系部队第一师三团见习官、直系部队无线电中队长、后入西北军任副团长、师参谋处处长、第14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西安城防司令、国民党第26路军总参谋长。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同年12月成功策动、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宁都起义。起义参加红军后,历任红5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建黎泰等战役,曾荣获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1933年1月8日,在江西南城黄狮渡战斗中牺牲。

袁良惠:1907年生,**,河南济源人。起义参加红军后不久加入中国**,曾任红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14师参谋长、第34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湘江战役中,为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率部与国民党追兵苦战多日,后率少数人员突围,以顽强的毅力追上了红军主力,1935年12月在川西作战中牺牲。

徐达月:生年不详,河南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5军团第13师38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3月,在福建泰宁新桥的作战中牺牲。

海凤阁:1909年生,**,河南睢县人。1928年毕业于西北军无线电专业技术学校,曾任西北军第14师电台报务主任、国民党第26路军电台报务主任。起义参加红军后,历任红五军团第15军无线电队队长、红一军团电台大队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1月加入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总部通讯科科长兼通讯营营长、无线电台大队长。1942年5月,在太行根据地与日寇的作战中牺牲。

高永祥:1912年生,甘肃灵台人。曾任国民党第26路军排长。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历任红五军团连长、营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山西保安第二区第一支队支队长、暂编第一师团长、晋绥二分区副司令员。1940年7月,在山西五寨凤凰山战斗中牺牲。

郭醉北:生年不详,河南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任红5军供给部军需科科长。1936年在甘肃作战中牺牲。

黄思彦:1911年生,河南洛阳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11军第31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9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五军第1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7年3月,在甘肃临泽梨园口战斗中牺牲。

黄彦斌:生年不详,又名王彦斌、王彦秉,河南人。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历任红五军团连长、营长、第13师39团团长、第37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三大主力会师后,任红军教导师第3团团长。1937年在甘肃庆阳病故。

梅林:生年不详,四川人。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后在国民党第26路军任初级军官,起义参加红军后加入中国**。曾任红5军团第13军某团团长、第38师师长、第13师39团、37团团长、第34师102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4年11月,在湘江战役中牺牲。

彭德轩:生年不详,湖南醴陵人。起义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第13军37师参谋长、红11军31师参谋长、红五军团13师37团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5军骑兵营营长、随营学校校长、第13师参谋长、骑兵师参谋长。1937年1月在甘肃高台的战斗中牺牲。

葛忠仁:1911年生,江苏镇江人。起义后不久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政治保卫局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五军政治保卫局侦察科科长。1937年1月,在甘肃高台的战斗中牺牲。

董俊彦:生年不详,河南人。早年参加国民军,曾任洛阳军官学校工兵队队长,国民党第26路军连长。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随军起义后历任红五军团连长、营长、第13师39团团长、第14师40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红西路军骑兵师师长。1937年1月,在增援高台的战斗中牺牲。

董振堂:1895年生,河北新河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曾任西北军第11师参谋处参谋、炮兵团排长、连长、机炮大队大队长、炮兵营营长、国民联军第4师第12旅旅长、第13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曾参加北伐和反蒋战争。1931年12月同赵博生、季振同等一起组织、领导了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后,于1932年加入中国**,历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红五军团总指挥、军团长,中华苏维埃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曾荣获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奖章”。1935年8月任红五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6年率部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作战。1937年1月,在甘肃高台同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九昼夜,于20日牺牲。

鲍德新:生年不详,河南淮阳人。早年参加国民军,起义参加红军后,于1932年加入中国**。曾任红5军团第15军44师参谋长、第15军参谋长。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1933年任中央苏区彭杨步兵学校训练处处长,1934年在江西的作战中牺牲。

谭凤鸣:生卒时间、籍贯不详。早年参加国民军,起义参加红军后曾任红五军团某团团长,后在作战中牺牲。

霍海元:1912年生,**,甘肃人。早年参加国民军,起义参加红军后于1933年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连长、红军学校连长、营长、军委干部团第三营副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团长、红一方面军骑兵师师长。1936年在陕西三边地区作战中牺牲。

被错杀的干部有:

牛冠甫:1896年生,河北保定人。早年参加国民军,起义参加红军后,曾任红5军团14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总教官。1932年5月在瑞金以“企图叛变”嫌疑被捕,并判监禁,遭错杀。

李彩云:1908年生,甘肃临洮人。1926年在甘肃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报名参军,入西北军军官骑兵队学习。参加了北伐战争,任排长、副连长,后随部队编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五军团第13军连长、团长、红五军团司令部训练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任大金省军事部部长、金川省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甘肃抗日救**第二路军司令员兼独立第一师师长、红西路军骑兵师参谋长。1937年7月,在由甘肃返回延安的途中被错杀。

张少宜:1903年生,山西永济人。早年加入国民军,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74旅2团二营营长。起义参加红军后,先后任红五军团第15军副军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总教官。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1932年5月,以“企图叛变”的嫌疑被捕,判处死刑,后改为8年监禁。1934年秋,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被错杀。

季振同:1903年生,河北沧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国民军,曾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74旅旅长。1931年12月,与赵博生、董振堂等一起率部起义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总指挥。1932年加入中国**,同年5月以“企图叛变”嫌疑被捕,判处死刑,后改为十年监禁。1934年秋,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被错杀。

高达夫:1908年生,山西汾阳人。起义参加红军后,任红5军团第15军经理处处长。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1932年五月,以“企图叛变”的嫌疑被捕,不久遭错杀。

黄中岳:1904年生,祖籍河南洛阳,生于罗山。早年入国民军南苑学兵团学习,1925年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任国民军手枪旅参谋长、旅长、国民党第26路军25师74旅1团团长。1931年12月同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一起率部起义加入红军。1932年1月加入中国**,任红5军团第15军军长,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同年5月以“企图叛变”的嫌疑被捕,判处死刑,后改为十年监禁。1934年秋,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被错杀。

肖世俊:1897年生,河北大名人。西北军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起义参加红军后任红5军团第15军参谋长,参加了赣州、漳州战役。1932年5月以“企图叛变”的嫌疑被捕,后遭错杀。

曹树良:生年不详,山东人。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曾任第26路军营长,起义参加红军后入党,先后任红五军团第34师副团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4年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西渡湘江的任务后,率部向东突围,后转移到湘南东部山区,任湘粤赣边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长,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1937年冬在江西莲花被错杀。

崔建勋:生年不详,河北人。早年参加国民军,起义后加入中国**,曾任红九军团第8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32军某团团长,1936年冬被错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