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59章 崭露头角

第一百五十九章 崭露头角

蒙古汗国的草原上,奔驰着一队帝国骑兵,他们疾速前进,看到蒙古汗人的部落,就杀了过去。没等蒙古汗人反应过来,赵迪昊的镖骑军就冲到了他们的眼前,进行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扫荡,尔后又快速离去。来去一阵风,行进移动不定,逮谁咬谁,速战速决,这就是赵迪昊那八百人的镖骑军进入蒙古汗国后的作战准则。在赵迪昊镖骑军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下,蒙古汗人往往未能作出及时的反应就成为镖骑军官兵们的刀下鬼,一命呜呼,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结果掉了。

赵迪昊的镖骑军在蒙古汗国河南地区的移动作战,共斩杀蒙古汗人二千余人,自身伤亡才一百多人,取得了不俗的战果。赵迪昊率领镖骑军返回帝国,向帝王报功。帝王明威俊闻知赵迪昊出征的作战成果,颇为满意。年轻的帝国将领在作战中展露了自己的才华,只是赵迪昊在战场上的战功不够显耀,那区区二千多人的斩敌人数,还包括一部分蒙古汗国的平民,赵迪昊的这场出征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一场小打小闹,既无法在帝国军界泛起多少涟漪,也未能在蒙古汗国引起什么影响。

蒙古汗国河南地区的蒙古汗军由左仆大将提德烈科指挥,提德烈科也是河南地区的军政首长,管辖着河南地区的蒙古汗人。本来河南地区是由右大将掌管,帝王三世二十五年,右大将率部与前来的周世荣的黄马军大战一场,右大将所部全军覆没。右大将战死后,蒙古汗王尹稚单派提德烈科接管河南地区,提德烈科率部来到河南地区,鉴于右大将所部覆灭的教训,提德烈科率他的部众远离蒙帝边境,在靠近源河地区活动。提德烈科这么做自有他的一番考虑。提德烈科称右大将是一个倒霉的将领,而他之所以是个倒霉蛋,在提德烈科看来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用提德烈科的话来讲是“他(指右大将)想歼灭来敌,却被敌人干掉了,真是可笑,是个十足的不自量力的倒霉蛋”。提德烈科嘲笑着死去的同僚,吸取教训,研究制定新的对敌方针战术。提德烈科认为帝国正专注于对金作战,对蒙古汗国无力发动攻势,蒙帝边境将会维持相当一段长时间的和平,不管蒙古汗军对帝国有无入侵行动,帝国都不会派军队攻击蒙古汗国。这也就意味着河南地区依然安定,不会爆发战争。

可当赵迪昊的镖骑军在提德烈科的领地横冲直撞的情报传到其耳中时,提德烈科是颇为警觉,这难道是帝国军队要对蒙古汗国发动进攻的信号?可是,提德烈科得到的有关敌人的情报却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据情报得知,这股敌人的骑兵部队人数不多,不过数百人,作战飘忽不定,惯于发动突然袭击,“像一阵黑旋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也正是赵迪昊的镖骑军“来得快,去得也快”,让提德烈科掌握不到这支帝国骑兵的行踪。当提德烈科派出探兵去察看这支敌骑兵的动向时,赵迪昊的骑兵队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在赵迪昊的骑兵队像旋风似的杀来杀去,得胜回国后,为了以防万一,颇为谨慎的提德烈科派出探兵侦察帝蒙边境的动向,看看帝国西北边境有无大部队集结的动向。探兵报来的情报令提德烈科放了心:帝国西北边境无任何大部队,一切与往常一样,没有异常现象。看来这支帝军骑兵队只是帝国一支游勇散兵,提德烈科心里想着。不过,也有令提德烈科想不通的地方,提德烈科挠挠头,他不明白这支小股帝军骑兵进入蒙古汗国的作战目的何在?是不是还另有它图?

好在,河南地区的蒙古汗人二千余人的损失并未给提德烈科带来多少影响,为了不惊动蒙古汗王给自己脸上抹黑,提德烈科对帝国骑兵部队在他管辖地上的所作所为就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权就当作没这回事。毕竟,在蒙古汗国,这点人员的伤亡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很快就恢复平静了。

回到帝都曼蒂兰斯特后,赵迪昊和他的镖骑军进入蒙古汗国的事迹并没有被人们提起。在赵迪昊看来,他们更多地在谈论罗夫康和他的帝国一师,谈论帝国一师在凌河城保卫战的表现。赵迪昊的八百骑兵怎么能跟罗夫康麾下十几万的帝国一师官兵相提并论呢?帝王明威俊倒是对赵迪昊初次出征小试牛刀的表现给予了肯定,明威俊已经考虑让赵迪昊带更多的人马征讨蒙古汗国。赵迪昊也希望得到帝王的青睐,授予他更大的指挥权。平日的闲暇时光,赵迪昊会情不自禁地哼吟着自己编造的一首调子:

我是铁木哥之后代,生于将门名府中;

祖上荣光非长久,建功立业不是梦;

勇者无敌不胆寒,英雄只此敢争先。

每当哼吟着这首调子,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便在赵迪昊心中涌起,让他不甘人后,让他勇往直前,让他毫无畏惧,一心一意带兵训练,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天道酬勤,帝王明威俊没有忘了赵迪昊,就在赵迪昊率镖骑军回帝都没多久,明威俊晋升赵迪昊为少尉,让赵迪昊带一万五千人马。赵迪昊手中的官兵一下子增加到了万人之多,赵迪昊喜出望外,他信誓旦旦地对帝王说:“只要帝王一声令下,我愿率部为帝王,为帝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到了帝王四世十二年,帝王明威俊决心让赵迪昊带着他的人马出征蒙古汗国。帝王明威俊的这次举动,中央高层有不少异议。学相韩国谊认为这事得“慎重”。统尉诺科尼、副统尉奥克多等将领虽没有表态,但是他们私底下觉得帝王这么做是在栽培年轻将领赵迪昊。当然,反对的人是担心帝王派军队出征蒙古汗国会激怒蒙古汗王和蒙古汗军,引起他们的报复,导致帝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恐于整个战局不利”。帝王明威俊却不为所动,明威俊说道:“蒙古汗军是一群强盗,你刺激他,他会劫掠你;你不刺激他,他也会这么做。我们对蒙古汗国采取行动不必过于考虑敌人的感受,因为这只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既然帝王明威俊决心已定,赵迪昊率部出征一事也就定了下来。命令一到,赵迪昊和他的将士们又将离开曼蒂兰斯特,向蒙古汗国进发。

帝国又要对蒙古汗国发动进攻,同时紧临帝国的蒙古汗国河南地区的首领左仆大将提德烈科也已制定出了他的河南地区遭到帝国军队攻击后蒙古汗军采取的战术打法。吸取前任右大将战败身亡的教训,提德烈科琢磨着自己的部队在迎战来敌时的应对之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德烈科制定了完整的击敌之策:帝国军队若进攻河南之地,敌人人数不多,派一部引诱敌来至伏击区,对该敌合围打击;若敌人数众多,则迎战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待大部队赶到,对敌人进行合围歼击。提德烈科对自己制定的这一套击敌战术甚为满意,他还为此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请君入瓮。

时隔十二年,帝国军队再次进犯河南地区,这不得不引起提德烈科的警惕。由于有右大将的前车之鉴,提德烈科把他的部队集中在河南地区纵深处,以便对帝国军队在其管辖地上发起进攻时他的部队能有准备的时间。帝蒙边境靠近瀚海沙漠的那片地区在提德烈科看来是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地方,当年右大将和他的部众就是葬身于此,赵迪昊的镖骑军进犯过后,提德烈科一直注意着这片地区,提防着帝国军队对蒙古汗国发起的进攻。

这次率队出征,手握一万五千人马的赵迪昊所要达到的目标就不能再与第一次相比了。赵迪昊这次率一万五千人出征蒙古汗国,目标直指蒙古汗国的河南部队。据情报所得,蒙古汗军的河南部队有二万多人,显然敌人的人数在赵迪昊所部之上。赵迪昊根据敌我双方人数的对比,制定出偷袭的计划。赵迪昊对他身边的将领说:“蒙古汗军的河南部众有二万多人,主力集中在源河一带,我们所率的人马跟他们比,略显不足。所以我们不能跟他们硬拼,只能采取偷袭之策。”

偷袭是建立在不被敌人察觉的基础上,因此赵迪昊这次选择行军的路线与上次有所不同,赵迪昊的部队没有经过布哈达城,而是在布哈达城的东北方向直接北上,从群山处穿过,进入蒙古汗国。布哈达城,位于蒙帝边境与瀚海沙漠之间,因紧临蒙古汗国,这座城池已被荒弃了好多年了。阿勒儿的金军当年入侵西北地区时期,曾派出过一部驻扎在布哈达城。赵迪昊率镖骑军第一次出征蒙古汗国也路过布哈达城。远望布哈达城,赵迪昊有些异样的感觉,他对身边的将领说:“去年我们路过布哈达城,进入蒙古汗国,途经之地见到了一些残骸尸骨,心中有种莫名难言的感觉。”

“当年周世荣的黄马军与蒙古汗军的右大将曾在那片地域激战过,死了数万人之多,那场仗打得规模可不小,死了很多人。”身边的将领陈同国说道。

将官费玉通说:“大概就是这一次,蒙古汗军在边境不再部署兵力,主力集中在源河附近,一直到现在。”“听说当年整个作战是由罗夫康指挥的。”费玉通说道。

任建诚反驳道:“道听途说,罗夫康只是指挥其中的一部,黄马军可不归罗夫康管。”

赵迪昊开口说:“在那片围绕着瀚海沙漠及其周边靠近蒙古汗国地区,有不少遗骸残骨,还有那杀谷,据说尸骨成堆,白骨累累,死在那里的人不下二十万。人烟罕至,毫无生气,就相当于战场一样。”

“如果我们消灭了蒙古汗军,那里也许就会逐渐热闹起来,人也会渐渐多起来。”陈同国说道。

赵迪昊说:“这就是我们要出征蒙古汗国的目的所在。”

赵迪昊的人马选择穿过群山,避开蒙古汗军探兵的耳目,夜间一万五千多人在山中行进,进入到蒙古汗国。赵迪昊盘算着部队人马进入蒙古汗国后,寻找蒙古汗军河南部主力聚居地,对敌人发动一场夜袭。

黑夜中明月当空,源河静静地流淌着,滋润着周边的水草,清澈平坦的水面倒映着月色,仿佛月亮就在它这边,成了河水中的一部分。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野狼的嗥叫声,阵阵清风吹来,把草木吹得瑟瑟直响。提德烈科和他的部众在营帐中熟睡,忽听得大地上马蹄声响,在一片叫喊声中,提德烈科的部众在睡梦中惊醒,那些黑色的骑士冲了进来,还没给蒙古汗的士兵任何还手的机会,刀落人倒,鲜血溅于一地。

提德烈科在匆忙中集结部众反击,天亮后,帝国军队骑兵的身影跃入提德烈科部众的眼中。帝国的骑兵部队开始撤退,蒙古汗军的左郅王和右郅王率数千部众追赶敌军——这正中了赵迪昊的计谋。赵迪昊的主力部队伏击了左郅王和右郅王的部众,左郅王和右郅王共约八千人的蒙汗骑兵被歼灭大半。左郅王和右郅王部在遭到帝国军队的攻击后,提德烈科忙率部增援,无奈赵迪昊的部队迅速撤出战场,增援部队没能帮左郅王和右郅王一把。

提德烈科对赵迪昊部的作战方式极为不满,气愤地说道:“有本事就正面较量,搞突袭算什么本事。”赵迪昊不会理会敌人对他的看法,兵不厌诈,只要能打胜仗,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使出来。赵迪昊率部回国,这次出征,赵迪昊部又把六千多蒙古汗军送入了地狱。

歼敌的感觉让赵迪昊心情舒畅,率部一万五千人出征蒙古汗国,又一次得胜返回,战绩单上又添上了歼敌六千的功绩。赵迪昊率部在战场上的表现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看过赵迪昊的作战汇报,帝王明威俊心感愉悦,又一次提拔了赵迪昊,晋升赵迪昊为中尉。

两年前,赵迪昊还是一个只带八百多人的少官,两年后就升为中尉,如此快的晋升速度令中央的文武官员刮目相看,要知道像赵迪昊这么年轻的中尉,在帝国是非常少见的,不能说绝后,用空前来形容是不为过的。赵迪昊,这位年轻的帝国将领,在帝国的军界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