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48章 扭转战局

第一百四十八章 扭转战局

朱久把帝国将官让他说的话都说给了蒙古汗王,车队的货物卖完了,朱久的车队完成了在蒙古汗国的任务,沿途返回。朱久回到了帝国的中部,把自己的工作向那个将官作了汇报。将官对朱久的表现感到满意。将官对朱久说:“以后每年都要到蒙古汗国去做你们的贸易,就跟以前一样。如果你们这次去了,以后不去,这会引起蒙古汗国高层的怀疑,所以你们以前怎么做,以后也这么做。如果我们对你们有特殊的任务,我会派人告诉你的;如果没有,你们以后每次去蒙古汗国,把他们那边的动向告诉我们一下。我们不给你什么别的任务,如果没有特殊的任务下。你明白吗?”

朱久听后,点点头,表示明白。朱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车队去蒙古汗国贩卖商品得到了帝国军方的同意。临行前,将官提醒朱久:“你所从事的工作决不能告诉他人,这事只有你一个人才知道。以前你们去蒙古汗国怎么做准备,以后也按照这个方式做。千万别让人看出破绽来,这点你必须懂得。”

“明白,我一定牢记长官的话。”朱久回答说。

朱久显然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向蒙古汗国贩卖商品的为蒙古汗国和帝国提供情报的双面间谍。是商人,同样也身兼密探的工作,双重身份有时让朱久感到有些不自在。自己只是一个商人,只想多赚点钱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得富裕安康,没想到陷于帝国和蒙古汗国角斗的漩涡,肩负着帝国军方给他的任务。唯一让朱久感到高兴的是,以后自己的车队每次去蒙古汗国再也不用担心帝国西北部将士的阻拦了,车队可以一路畅行无阻地穿越西北部,来到蒙古汗国,从事自己的货品交易。从这一点来看,游走于帝国和蒙古汗国隐秘战线上的朱久,才是那个“渔翁”。

董大钟让朱久把离间蒙金同盟的话传到蒙古汗国高层。话是传出去了,可蒙古汗国会有什么反应,董大钟无从得知。这些话能否疏远蒙古汗国与金国的关系,达到帝国想要的目的?董大钟知道,这还得看蒙古汗军以后的动向,现在就做出结论还为时尚早。董大钟上文帝王四世明威俊,写到他已经通过一个走私向蒙古汗国贩卖手工制品的商人成功地把那些蒙金联手会损害蒙古汗军的话传到了蒙古汗国的高层上了。帝王明威俊阅过董大钟的呈文后,对董大钟的布线感到满意。明威俊下示董大钟道,“你们应当充分利用打进蒙古汗国内部的眼线,为帝国做事。你们上文汇报发现利用一个商人,把话传递到了蒙汗高层,阅过后,心感甚悦。你们以后应当继续在打探蒙古汗国的情报工作上多做工作,须知做好情报工作,对你们以后在与蒙古汗军的作战是大有裨益的。”

对蒙古汗国这个敌人,帝国知道的还不是很多。两国交战几十年,帝国只能从去过蒙古汗国的商人,蒙古汗军的俘虏,和派到蒙古汗国的密探等人口中对蒙古汗国国内的动态和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在帝王二世时期,征讨蒙古汗国的帝国军队深入蒙古汗国后就因不熟悉那里的地形地貌吃尽了苦头,一直搜寻不到蒙古汗军的主力,将士们累得要死,无功而返。从那一时期起,帝国的高层就开始做起了了解蒙古汗国的工作。派出密探进入蒙古汗国,是帝国要了解一个陌生敌对的国度的开门行动。当然,从俘虏的蒙古汗国的王侯将相,严刑逼供亦是获取一些蒙古汗国高层动态的一条途径。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帝国一直不清楚蒙古汗国有多大,尤其是对源河以北的蒙古汗国地区不甚了解。只有为数不多的曾穿过蒙古汗国,到中土之地与那里的国家有过来往的探险家大概知道一些蒙古汗国地域的大小。正是得益于探险家的开拓,中土的一些商人不辞辛劳,千里迢迢跑到帝国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来做生意。当时帝国的西都就是中土国家与帝国贸易往来的集聚地。

从探险家和中土国家的商人口中,帝王及文武官员得知蒙古汗国国境的尽头是不长草的黄土地。蒙古汗国越往西,草木就越稀疏,物资就越匮乏。帝国的官员大致推测蒙古汗国东西长二三千公里,南北长一千多公里,地域广阔,蒙古汗国的王庭常扎驻在源河以北几百公里外的狼居山偏西北的方向。蒙古汗国有四个集团军,分别是源河以南的河南部队,兵力约有二三万人;源河以北,左面是右贤王部,中间地域是蒙古汗王的王庭军团,右面则是左贤王的势力范围。

到了帝王四世时期,明威俊及他的文武官员或多或少对蒙古汗国有了一些了解。也许最令明威俊和那帮文武官员困惑的是,蒙古汗国到底有多大?逐水草而居,游动不定的蒙古汗国的军民和他们的那片广袤的土地上,让深入蒙古汗国的帝国将士始终抓不到敌人的主力,东奔西走,碌碌无为。对帝王来讲,这或许才是最令人无奈痛苦的时候。从纯军事力量比较,金军对帝国的威胁在蒙古汗国之上,无论是骑兵的战斗力还是君王将领的谋略指挥才能,金军都在蒙古汗军之上。但是蒙古汗军自有他们特殊之处,来去无踪,居无定所,帝国的将士不惧与蒙古汗军面对面较量,让帝王及文武官员忌惮的是蒙古汗国军民的游动不定的生活作战的习性,会在自家的土地上跟前来的帝国军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帝国军队常常扑空,因找寻不到敌人的主力无功而返。帝国的军事力量远在蒙古汗国之上,可帝国若认为可以轻松解决掉蒙古汗军对帝国的威胁那也无异于是在痴人做梦。

凌河城保卫战胜利结束之后,罗夫康没有停止在北方的布局,他派出以饼德为首的第二支队屯驻在凌河周边,以凌河城为支点,罗夫康要建一个兵马基地,进一步巩固帝国军队在凌河一线的防线。在防区的西面布置重兵后,罗夫康把目光扫向了防区的东边,罗夫康意欲在金国的下区的东部打开一个缺口,同时罗夫康心中担忧金军可能会与蒙古汗军联起手来,组成蒙金联军,再次入侵帝国的西北部。罗夫康对周宾说:“金军在凌河之战中碰了钉子,和谈又没谈成,我担心他们会另辟蹊径,与蒙古汗军结盟,像帝王三世二十四年那样,入侵帝国的西北部。”

“金军很有可能会这么做,他们向来是不甘寂寞的。一条路走不通,就会想办法走其他的路。如果蒙金再次结盟,入侵西北,董大钟那边就吃紧了。”周宾说道。

罗夫康说道:“还有危都城那边,也可能受到进攻。金军这是在旁敲侧击。如果我们不能消灭金军,帝国将永无宁日。”

周宾说道:“金军的兵力主要集中于噶巴布斯河以上的上区。在下区的兵力不多。”

“在下区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安莱托布,安莱托布是金军在下区的重城。其他地区,如脱布涅顿、斯甘尼斯等,像三旗军一样,有自己的武装部队,金军不便干涉,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而且那里以前曾是附属于帝国的国土,他们跟陆希莱的卡里几亚岛和卡德茨的镶蓝旗在民间上有贸易上的来往,这是一条与帝国连通关系的通道。金国的君王是不会隔断这条通道的。”罗夫康说道。

听了罗夫康的话后,周宾点点头,说:“我们与金国的东边存在一个自由贸易区。敌人可往,我亦可往。那里的敌我关系不简单。”听了周宾的话,罗夫康笑了笑。在给帝王上文的“平金三策”中,罗夫康提到通过经济手段,封锁帝国私自偷运到金国战略物资的地下贸易。可是,罗夫康有感到,两国之间存在着那些不符合帝国利益的交易也许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这或许能成为打开金国东部一个突破口。罗夫康一直在想是不是需要对帝国北方东部的贸易作出稍加约束的规定。思来想去,罗夫康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罗夫康决定暂时对北方东部的贸易不作干涉,视情况而定。

罗夫康派出的第二支队四万五千人的兵马进驻到凌河城周边的一带,梁栋成和他的凌河城将士的安全感大大地增加了,而金国君王迈卡威和他的将领对罗夫康的这一布防,危机感陡然增加了。金国君王迈卡威在得到帝国军队在凌河城一带进驻了数万兵马后,他发现罗夫康果然是一个不安分的帝国将领,总是喜欢作出些格外的举动来搅动一下北方的战局。在迈卡威看来,罗夫康这一作战特性,也许还能让金军从中受益。迈卡威召集四位亲王及若干贝勒,商讨罗夫康这一新的举动,作出相对应的准备和对策。会上,迈卡威和亲王及贝勒对罗夫康派兵屯驻凌河的目的及未来的动向作了不少预测。亲王和贝勒各抒己见,他们认为罗夫康派重兵进驻凌河城一带有可能想以凌河城为基地,派兵筑垒不断推进,像埃西霍当年做的那样;有可能是罗夫康以后对金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事先建立起的一个前沿基地,对金军发动跳跃式的进攻;也有可能是想攻打安莱托布,为夺占安莱托布作准备。

阿勒儿认为,罗夫康在西面的防线上布置重兵,是想在凌河城一带建立一个兵马基地,目的是金国在下区的重镇安莱托布。用阿勒儿的话来讲是,罗夫康派数万人马屯驻凌河是“剑指安莱托布”。其他将领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金国君王迈卡威并不担心罗夫康在防区西面布阵对金国发动进攻的可能性。不管罗夫康对金国发动什么样的进攻,罗夫康指挥大军深入金国腹地,难保罗夫康的军队不会犯错误,那么只要金军能抓住罗夫康的军队犯下的错误,很有可能将改变金军在北方渐趋不利的战局。一想到这里,迈卡威就静观罗夫康的“变”,等着罗夫康犯错误。迈卡威在会上说:“罗夫康在凌河一带布下了他的数万兵马,我看对我们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就等着罗夫康主动出击,我们欢迎他们进攻,因为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与帝王四世明威俊所担心的那样,罗夫康若挥师出击金国是不利于帝国的。金国君王迈卡威也是这么认为的。迈卡威就等着罗夫康率大军主动出击,深入金国,因为在迈卡威看来这或许是一个能扭转金军在北方战局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