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84章 更大的发现

第八十四章 更大的发现

杰王子提出由他本人扮成游侠深入脱布达犁,刺探敌情的想法显然难以获得将领们的支持,将领们觉得这种做法风险太大,一旦出了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仗还没打呢,黄金甲的首领就先为国捐躯了,到时怎么向帝王四世解释。康泽生问杰王子,这事是不是应先向帝王四世作下汇报?杰王子说,不用了,这是件小事,向帝王四世请示来来回回地耗时间。杰王子没有把话说完,他之所以不愿向帝王四世汇报此事是因为他知道帝王四世是肯定不会同意他这么做的。

为了说服众人,杰王子述说了由他亲自出马,深入敌区内部的好处:一是他本人身临其境,深入敌区,能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和情报;二是得到这些信息和情报他就可以作针对性的部署,有利于黄金甲能迅速破敌。杰王子当着将领的面,扳着手指,说着他的这个大胆出奇的想法的好处,说完好处后,杰王子也没有规避这个想法所带来的风险:“当然,由我自己本人深入敌境是有风险的,但风险大收益也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杰王子执意要让自己去从事这个冒险的行动,更多的是出于他个人的想法,难道派侦察兵潜入敌境就达不到杰王子想要得到的目的和好处了吗?所以杰王子所列出的由他出马深入敌区的好处怎么听都有点牵强附会,杰王子如此行事更多的是他身上所富有的敢于冒险,不计较得失,有豁出去的气质在作怪。只是这些气质体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倒是有些积极的因素,如若一个军队的首领也有这些气质而从事一个看似不可取的行动,那么他的这种行为是否可取就有待商榷了。

将领们见杰王子决心已定,拗不过他,只好尊重他的这个大胆出奇的想法,同意了他的“深入虎穴”的行动。杰王子独自一个人进入脱布达犁肯定不行,必须有人陪同,跟的人也不能多,最后杰王子指定他的卫兵队队长邵文跟他一块去,两个人同行不会引起淮兵的注意,在杰王子看来他身边有一人陪同就够了。杰王子和邵文穿上便装,打点好行李,带好盘缠,携带刀剑,路上翻过大山,从山路进入脱布达犁的北面。

翻越山峦,进入脱布达犁,杰王子观察到淮军在脱布达犁北面的防守也很薄弱,只有流动的哨兵和游弋的巡逻队,杰王子对邵文说:“看来正如我所料,因为北面有山峦的原因,淮军在这里的布防相当薄弱。”杰王子和邵文躲过了哨兵的盘查和巡逻队的巡视,进入了脱布达犁,这块曾是杰王子的祖辈世代居住的土地,此时离杰庄离去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杰王子和邵文进入脱布达犁后发现有的城镇竟没有淮军正规军的驻守,只是由当地的民兵守卫,杰王子和邵文进入一座县城,夜晚,县城显得有点冷清,只有几处戏班子还在搭台唱戏,在戏院中唱着一首曲子,曲名叫《骂淮王》:

听罢我不由怒从心起,

你不知是谁养育了你。

你不知深浅闹兵燹,

为非作歹坑百姓。

待帝国军队一杀到,

看不把你杀个片甲不留!

淮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仁政和击退蛮敌的功绩,树立了他在岭南的威望,可淮王在脱布达犁的口碑却不好。在帝王二世把杰庄和他的族人迁到海崖半岛后,帝王二世授权淮王暂时管理黄金甲属地的人民,来填补杰庄的黄金甲离去后的权力的真空。淮王很想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他个人的威望,可他不能得到对这片土地长时间的管辖权。帝国中央把黄金甲的故地划作中央直辖地区,行政权和财经权归帝国中央所有,帝国中央委派的官员到黄金甲的故地(后改为脱布达犁)担任脱布达犁的行政长官和财务官。淮王只负责派兵守卫脱布达犁,俟脱布达犁地区一稳定,即撤兵返回原地。

淮王接管脱布达犁之初,逢脱布达犁原领主杰庄离去,脱布达犁的人民对这位帝国派来的新长官不熟悉,甚至有抵触。淮王见状,觉得黄金甲的子民不那么好管,就上书帝王二世,准其它地区的人可自由迁往脱布达犁,并给迁徙到此,来此定居的外来人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此冲淡黄金甲在这块故地上的影响,使脱布达犁的人帝国化。淮王在陈述中是这样写道的:“黄金甲曾经所管的子民因他们的恩主的离去一时间还不能适应新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环境,对新来的帝国所派的官员阳奉阴违,不少人甚至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吾认为对黄金甲的子民,要把他们变成真正的帝国的子民,是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做到的。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吾认为要加速使黄金甲的故土真正融入帝国应当向其它地区开放黄金甲的曾经的属地,准许外来人口能自由进入这里,给在这里定居的经商务农之人以相应的优惠条件,使外民长住此地,来逐渐冲淡原住民的影响和在这里的统治。”

在陈述中,淮王还给出如何吸引外民到脱布达犁来定居的优惠的措施:“杰庄和他的族人子弟离开后,帝国可以用他们留下来的土地和留下的其它的空缺免费或以廉价的形式给来这里的徙民,赋予徙民有免费用地或低成本在这里运营的惠利,并可以*一些免税的政策”。

在淮王的眼中,来到脱布达犁的外来徙民一旦长期定居下来,还可以起到“以新代老”的作用:“来到黄金甲原地的徙民长期定居此地,成为新的住民,我们就可通过竞选的方式让他们当上各村各镇各城的长官,来管理行政辖区内的人,达到以新代老的作用。”

阅过淮王的陈文后,帝王二世觉得明德丰提出的解决脱布达犁问题的办法有可实施性,对明德丰是赞誉有加。在对派往脱布达犁的官员的谈话中,帝王二世特意嘱咐他们道:“到了那里后,碰上什么困难,可详细询问淮王子明德丰,跟他也商量一下”。有了帝王二世的支持,抢了先机的明德丰开始实施把黄金甲的故地变成名为帝国所有,实为他来管理统辖之地的计划。接管黄金甲故地之初,明德丰就开始了抢班夺势,把自己的人马派到脱布达犁,接手脱布达犁的各村各城镇的政权,对原来设立在此的行政机构,明德丰采取的是空缺的补上,能换掉的就换掉,不能马上换掉的明德丰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清理掉,换上自己的人。帝国中央派来的官员到任后,明德丰伺机拉拢腐化他们,以驱使他们为自己所用。

帝王三世在位期间,为了能更有效的控制住脱布达犁,把外地的一些官员调到脱布达犁的城镇任职,脱布达犁,这块曾经是黄金甲地盘的地方,遂变成了淮王和帝王两派人马互相争夺的地区。在杰王子到脱布达犁之前,脱布达犁的政治结构是下层由原住民和外来客组成,权力层是由淮王和帝国中央的两派人马构成。而帝国中央派来的人马慑于淮王的权势(当地驻军因是淮军的缘故)又可分成三类人:一类是被淮王收买拉拢的人,代表人物是脱布达犁的行政长官严慰宽和财务长傅日章;第二类是左右逢源,明哲保身的人,这类人既不愿出卖帝国,也不想投靠淮王,慑于淮王的威势,对淮王虚与委蛇;第三类人是一心一意拥护帝国中央,敢于同淮王作斗争,只不过碍于自己势单力薄,他们的斗争都在暗地里进行。

淮王在实施自己的计划期间,仿效他在岭南实行的土地改革,在脱布达犁也进行了一场土地改革,可效果却截然相反,淮王在岭南的土地改革让他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而在脱布达犁淮王的土地改革却引来当地原住民的骂声一片。原因何在?就在于脱布达犁的农民不同于岭南,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耕地,淮王搞土地的重新分配的改革,不仅未能增加多数农民的耕田,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脱布达犁的农民在土地改革后所分到的耕田都比之前的少了,这些农民少了的耕田都被淮王分给了投奔他的侠客和淮王意图拉拢的帝国中央派到这里的官员身上。因此脱布达犁的原住民讥讽地称淮王“抽肥补瘦”的土地改革为“瘦了绿叶,肥了红花”。

那些从外地到脱布达犁定居的外来客同样对淮王没有好感,他们当初来到脱布达犁是冲着帝国颁布的到脱布达犁去的好政策而千里迢迢到脱布达犁来淘金的。他们一直是视淮王和帝国为一体的,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淮王野心毕露,起兵造反,这使那些已定居此地的外民们对淮王极为不满,不只是淮王弃祖背义,还有淮王的背叛会把脱布达犁变成两军交战之地,而身处此地的他们也将受到战火的摧残,这让脱布达犁的外民们感受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受到了威胁,因而对淮王怨声载道。

那首《骂淮王》的曲子就是脱布达犁的底层人民集体对淮王不满和怨恨的情绪的发泄。

杰王子当然不知道脱布达犁的人民为什么对淮王抱有不满的原因,但是从曲子中杰王子听得出这首曲子骂的人是淮王。在淮王的地盘上敢骂淮王,说明脱布达犁的人民对淮王是极为不满。还有使杰王子能直观感受到的是淮军在这里的控制力极为薄弱,杰王子对邵文说:“看来,这里的人们对淮王很是不满”。

邵文说道:“是呀,人们心中腾起对淮王不满的怒火,可以看得出,淮王在这里是不得民心。”

杰王子对邵文说起了他的发现:“邵文,你注意到了没有,淮军在脱布达犁几乎没有什么驻军。”

邵文颇有同感,他说:“一路上也没见有多少淮军士兵,我们路过的城镇也没多少淮兵驻守。”

杰王子看出了其中的玄机:“这说明淮军没有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脱布达犁上,康都尉所说的话是正确的,淮军没有打算要死守脱布达犁,只是象征性的防一下。”

邵文问:“那淮军会把主力安置在哪里?”

杰王子回答说:“肯定在后面,在后面的某个地方,肯定是。”

杰王子从军人的眼光看到淮军没有把兵力用在守城上,用在守卫脱布达犁上,这说明淮军把自己的主力部队聚集在防地纵深的某一处地方,敌人的大部队肯定屯集在后方。杰王子感觉到继续深入敌境,会有更大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