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舰队入主清朝
字体: 16 + -

第10章 进攻清廷

第9章 进攻清廷

转眼到了1854年春节,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洪门天地会十八番社酋长卓杞笃在看到台湾的大变样后,毅然决定解散洪门天地会十八番社,自己乐滋滋的注册成立了台湾土特产贸易公司,过足了老板的瘾。

在新型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培养下,全民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一批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并形成了带动效应。

军队里,每个士兵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ak-47自动步枪,每个班配置了一门pp93式60毫米迫击炮,每个营配置了五门105毫米高平两用炮。

pp93式60毫米迫击炮,口径60。75毫米,全炮重22。4公斤,炮身重9。4公斤,炮架重5。8公斤,瞄准具重0。48公斤,榴弹重2。18公斤,有效杀伤半径17。8米,最大初速329米/秒,最大射程5564米,高低射界为45度-85度,圆周射界为360度,最大射速20发/分。具有火力反应快、杀伤效果好和应性强的优点。能背能扛,单人单炮射击也相当容易,在紧急情况下可不必构筑座钣坑直接实施射击。不论进攻还是防御,也不论乘车还是徙步,pp93式迫击炮都能够以可靠的射击动作和迅速的伴随行动支援步兵战斗,特别是在战场地形和兵力部署情况复杂,战斗处于高度激烈状态时,pp93式迫击炮能以最大的射程压制敌人、以最小的射程实施伴随射击。

105毫米高平两用炮,初速792米/秒,射程15。2千米,对空射程11。4千米,射速15-22发/分,俯仰范围为负15度到正85度,可配备榴弹,穿甲弹,普通高射炮弹,无线电近炸引信高射炮弹、照明弹、人员杀伤弹等。

一些优秀的士兵万中选一的集中起来,经过层层筛选后,过关的士兵将进入新成立的特种部队接受严酷的训练,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情报、化妆侦察、狙击等特殊任务。

研究所里,在工程师们的努力下,所有现役军备都分门别类分析解剖成技术图册,选择性的送进军工企业开展试制。

工厂里,虽然发动机、火箭和电子产业等重工业进展缓慢,一系列轻工业却一飞冲天,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服饰、化肥、火柴、肥皂、药品、食品、茶叶、食盐等产品纷纷上市。

南北两大发电厂开始供应民用电力,金条除进入国库储备外,也有少量进入了市场流通。十大炼铁厂源源不断的生产出优质的钢铁,供应给各大机械设备制造厂。

税务局从各港口收上来的进口税极大的充实了国库,公路、铁路布满了各主要城市,开始向偏僻的山乡纵深推进。

在欧美各国商人投资办厂的推动下,第一列蒸汽火车已经正式投入运营,第一辆蒸汽汽车也开始上路,有线电话、收音机逐渐走进普通家庭。

军工企业内部,大功率无线电报机、光学瞄准镜、火控系统等秘密武器开始批量装备到部队,陆续涌现的神枪手逐步向狙击手培养,大量的狙击作战平台教材复印下发到每一个培养对象。

台湾经济蒸蒸日上,刘凯峰司令开始有了新的计划,元宵刚过,马上召开了军事行动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对清廷实施斩首行动,制定统一全国的作战计划。

根据刘凯峰司令的指示,参谋部开始研究行动方案:

由“上海”号航母、“昆明”号和“九江”号护卫舰、“西安”号和“武汉”号导弹驱逐舰、“华山”号两栖攻击舰和“抚仙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分舰队进入天津大沽口清除岸防据点。

从英舰加装105毫米高平两用炮改造而成的七艘战列舰、二十一艘巡航舰、二十六艘轻巡舰及较大的商用汽轮船组成运兵船,将陆军第十三师到第二十四师十二个师共计十余万兵力,投送到天津港登陆控制渤海湾战略要地并向京城纵深推进。

由直升机编队搭载特种部队第一大队(团级单位,包括三个营共一千余人)组成奇兵小队,共分三次每次一个营,精确投送到紫禁城,分别对亲军营、禁卫军和九门提督实施斩首行动。

亲军营由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禁卫军包括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和丰台大营等。

九门提督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者步军统领,是清朝的驻燕京武官,主要负责京师守备和治安,类似今天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但职权更大,一般由亲信满族大臣兼任。隶属于兵部,与清军八旗、绿营编制相同,兵源来源为八旗、绿营兵勇,按照清军规则实施军事训练。九门提督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进关,定都北京,为保卫京师及维护京城的社会治安,即设立步军统领衙门,主要是统领京城内及城郊的八旗步军。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了加强京师的武装警卫力量,护卫皇城安全,康熙帝下令由“步军统领衙门”接管北京内城9座城门的武装警卫任务,随后北京外城的七座城门也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把守。至此,其任务与编制已不同于一般的驻京八旗军队。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康熙三十年(1691年),又进一步扩大了步军统领衙门管辖范围与职权,将京师外城及京郊的巡捕营也划归其管辖,至此,维护京城内外的社会治安也成了步军统领衙门的职责之一。

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巡捕营扩编,增加到中、南、北、左、右等五营,所以又有了“巡捕五营”之称。最盛时,步军统领衙门所属部队曾有满、蒙、汉八旗步军及绿营兵丁20000多人。巡捕五营马步军1万余人(其中骑兵4000多人)。成为清朝在京师地区的主要警备力量,也是清朝维持首都治安的一支警察部队。

公元1854年2月14日(清文宗咸丰四年正月十八日)清晨,航母编队驶离台湾向东进发,后续近百船只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编队,浩浩荡荡颇为壮观,也引起了英法美等国驻台使者的注意,但强势的台湾新政府以军事秘密无可奉告为理由,只好让英法美等国驻台使者将疑虑压在了心里。

2月16日傍晚,舰队抵近渤海湾,引起了清军岸防炮台的注意,舰队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舰炮摧毁了炮台继续进入渤海湾,天黑时分,舰队靠近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原为中国明清时期北方海防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最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和维护。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继续维修扩充,其中南岸增设三座炮台,北岸增设两座炮台,并且分别以“威”、“震”、“海”、“门”和“高”五字为名号。至此,大沽口炮台共有大型炮台六座,小型炮台二十五座,置大小炮六十四尊。是三次大沽口战役的主战场。

舰队逼近大沽口后,对清军炮台阵地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大沽口南、北炮台大小炮四十多尊转眼变成了麻花。接着,中国陆军陆续登陆并成功控制了大沽口炮台,三个半小时后,中国陆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周边港口,在修整一晚后,将于第二天清晨发起对天津城的进攻。

在陆军完成第一阶段战斗进行修整,舰队进行补给时,直升机编队搭载奇兵小队从航母和驱逐舰上起飞,向紫禁城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