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
字体: 16 + -

第515章 何府之宴

第515章 何府之宴

人逢喜事精神爽,何邵看上去的确是春风满面,俊朗的外表配上他挺拨的身材,真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这也怪不得何劭自鸣得意,人生三大喜事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何劭在京城世家子这个圈子里交游广阔,颇有人缘,极具威望,算得上是他乡有故知;而何劭的父亲何曾与司马懿私交甚厚,曹爽专权之时,司马懿受到排挤,何曾也主动地称病引退,与司马懿共进退。正因为何曾当时站对了队,其后成为了晋王司马昭面前的大红人,位列三公,权倾天下。何曾与高柔、郑冲都是三公,入见晋王时,何曾独自下拜,以表示最高敬意,高、郑二人仅作揖罢了。朝会之时,何曾享受坐车佩剑的特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劭虽然只是挂着太子中庶子的官职,但在京城官二代的这个圈子之中,倍受荣崇,就算是金榜题名位列上品,也与之相去甚远。

唯一让何劭遗憾的是,他的婚事一直悬而未决。做为朝中重臣之子,他的婚事自然不能草率,必要觅得门当户对的人家才是,司马昭为了拉拢何曾,早在两年前就曾答应将司马师的女儿宜阳公主许配给他,这让何劭是异常的兴奋,能娶公主,那他可就是驸马了,而且听说宜阳公主司马青天姿国色,有绝世倾城之容,如此才子配佳人,在京城之内被颂为佳话。

只是后来不知何故,司马青竟然离开了洛阳,作为间军校尉被派往蜀国执行任务,这让何劭是郁闷不已,以为铁定能成的婚事要告吹了。岂知此事竟然是峰回路转,司马青从关中返回,与何劭的婚期就定在了八月十六,中秋月圆之后,何劭的人生也就大圆满了,这如何不让何劭兴奋异常。

做为世家子弟。何劭身边从来也不缺女人,就在何府之中,何劭都有了好几房的妾室,但他的正妻之位一直悬空。何劭如今可是出了名的钻石王老五,能娶到宜阳公主,堪称是天作之合。

虽然离婚期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但何府上下早已经是忙碌了起来,张灯结彩。粉饰一新,就为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今天的宴会,完全可以视做是婚礼的一次预演,参加宴会的宾客,也无一例外的都是世家豪族的子弟,这场官二代扎堆的豪华盛宴因为有传言说晋王世子司马炎将出席,更让这些士家子们趋之若鹜。

晋王的身体每况愈下在洛阳上流圈子已经不再是秘密了,关于谁将继承晋王的位子,众人都在猜测着,司马昭一共生了九个儿子。但并不意味着九个儿子就都有竞争力,真正有机会接替王位的,只有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按照立长立嫡的原则,似乎这王位非司马炎莫属,但司马攸却身份比较特殊,他不仅是司马昭的嫡次子,而且还过继给了司马师,从法统上来讲,司马攸做为司马师的儿子,比司马炎更有王位竞争力。因为司马家的天下,首先是司马师的,司马昭是在司马师身故之后才接手的,就连司马昭本人都多次表示。这天下是兄长的,将来也要由兄长的后人来继承。

司马昭病重之后,表面上看起来一如平常,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嗣子之位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这个时候。对于朝中的那些权贵,那些豪门大族,无疑将是经历着巨大的考验,如果站对队的话,以后整个家族都可能会飞黄腾达,如果站错队的话,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

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何府这样的宴会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何劭不光邀请了世子司马炎,还邀请了二王子司马攸,很显然这两位焦点人物必将令何府蓬壁生辉。

何府的酒宴规格之高,完全也是引人注目的,美味珍馐,水陆毕呈,这场豪华盛宴从一开始,就吸引到了相当多的目光。

刘胤跟随着石崇,缓步进入何府。

今天参与宴会的,是清一色的“少壮派”,年龄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不等,刘胤虽然一个也不认识,但石崇却这些人却是了如指掌,不时地低声说与刘胤听,而且还与迎面而过的那些宾客打声招呼。

果然和刘胤料想的别无二致,这些人的身份几乎和石崇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朝廷重臣之后,现在都担任着一些不大不小的职务,都悠闲而轻松的很。

刘胤也是第一次认识何劭,英俊的外表,亲切的微笑,温文尔雅的态度,谦逊而带有礼貌。

他将会是司马青的丈夫吗?

刘胤的内心深处,涌起了无数的悸动,原来他就是司马青的未婚夫,两年之间刘胤与司马青初识之时,他们已经订有婚约。

刘胤感觉到了自己的呼吸变得短促起来,目光也如鹰隼般锐利,如果说他不在乎和青儿的过去,那完全是自欺欺人,现在乍见情敌,刘胤的目光自然带有一丝的敌意。

不过何劭却是全然无觉,他的笑容依旧是那样的阳光灿烂,对着石崇打招呼道:“石兄,好久不见了,今日可要不醉不归。”

石崇笑呵呵地道:“听闻何兄大婚,小弟就算是拼了命也得赶回来,不误这盛典才是。何兄可是抱得美人归,真是羡煞小弟了。”

何劭笑道:“那里那里,小弟如何比得上石兄。这位是?”何劭的目光,转到了石崇身边的刘胤身上,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不过既然与石崇一道而来,显然也不是寻常人。

石崇忙介绍道:“这位是新任的给事中文川,与小弟颇有些渊源,今日与我同来,就是想介绍给诸位亲近亲近。”

刘胤微微地拱手道:“何公子,讨饶了。”

何劭还了一礼,道:“既然是石兄的朋友,那便也是何某的朋友,文兄不必客气,随意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