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策算法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 始计篇

我们日常工作处事,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虽然其形式多样,且影响因素众多,但绝大多数都可概括为目的的实现过程,该过程又为策划、执行、考核和总结四个阶段,其间各部分可能有所交盖。其中,策划是一切行动的发起点,以信息和资料的收集为基础,进行演绎推断和形势分析,权衡利害与可行性,在充分策算之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包含实施分目标、工作分解和策略组合。策划是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决定着事情的成败,而策算又是策划的核心部分,是决策者的能力高低直接体现。这里的“谋算”并不是数理运算的意思,而是指对所获取信息的整合与权衡;“决策”则是结合信息演绎与谋算的结果,进行抉择,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计划,为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指导。可见,“策”与“算”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就如同禅宗所讲的灯与光的关系一样,不可拆分,亦无有先后之别。决策之时必有谋算,谋算之时决策就在其中。诚然,“策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这一过程究竟该如何进行呢?在此飞刀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开展针对彼我竞争形势的策算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三个基本问题:我们所面对的竞争性质、博弈性质以及博弈内外的势力分布。这三点是我们进行谋算的起点,将决定我们日后所采取的策略,也是决策能否准确的根本保证。

就竞争性质而言,要判断出我们所处的竞争是由一个主要博弈决定的,还是由多个博弈所共同决定的,各个博弈间的关系与重要性又如何?比如,市场上就一件货物的价格谈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属于一个主要博弈决定的竞争;而中国wto谈判或者美苏之间的冷战就属于多个博弈共同决定的竞争,这种竞争进程通常比较复杂微妙。解决多博弈竞争时,对影响因素的考虑要更加全面,处理好博弈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分配力量,实现自身影响效果的最大化。

就博弈性质而言,要分清我们所要分析的博弈是二元博弈,还是多元博弈?是刚性博弈,还是柔性博弈?所谓“二元博弈”,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竞争者只有两个的博弈,“非此即彼”似的博弈,如战场上两支军队的直接对阵;“多元博弈”则是指多名竞争者为了同一个标的物而进行的博弈,“群星赶月”似的博弈,如政治上储君位置的争夺。在多元博弈中,首先占居高点的人往往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相反落马率极高,春秋晋国的太子申生、西汉景帝的太子刘荣莫不如是,究其原因就在于你的对手不仅仅集中在明处,也不只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将高位者击倒,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在对手明确的战场上,“先发制人”绝对是决策者的首选,而“剩者为王”的多元竞争中,决策者更应善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首先打破固有势力平衡的人往往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关羽失荆州”就是前车之鉴。“刚性博弈”即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博弈各因素间变数不大的博弈,此时博弈内外各种驱动力比较容易趋于统一,推动博弈向某一方向进行,形势较为明朗;“柔性博弈”则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下或者博弈各因素间变数较大的博弈,此时博弈内外各种驱动力方向不够确定,短期内难以达成统一,博弈进程不易于掌控。

就博弈内外的势力分布而言,我们需要分清自己所处博弈中的对抗势力、同盟势力以及中间势力究竟是谁?世界上任何一种博弈,即使是“二元博弈”或是所谓的“零和博弈”,都不会简单到只受参与竞争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因而认清周围势力的敌友性质,找到最主要的对手,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处于博弈漩涡中很久却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这个人无疑是可悲的,其成败也就显而易见了;同盟势力是我们可以借助和动员的外在力量,运用好同盟关系可以使得自身实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加强,扩大声势,减少自身力量的消耗;中间势力的挖掘则是我们在外交阵线上拓展势力的最主要途径,其难度远远低于对对手自身的分化瓦解,“求同存异”是争取这股势力关键。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范例。楚汉战争时期,霸王项羽不顾亚父范增的反对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敌刘邦,之后却一味地进攻齐地的田荣,给了汉军平定三秦、东出函谷的机会,同时,项羽又忽视了对自身同盟的维系,到处树敌,当垓下之围时几乎与全天下人为敌,最终兵败自尽。项羽没能认清自己在这场权力博弈中的真正对手是谁,且不善于巩固自身的同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各派势力的划分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某一次划分只是在针对某一对象、某一处所、某一时中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脱离了划分条件,这些分类也就不存在了。

在搞清楚了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后,我们应该结合演绎法所获得的整合信息,对自己的形势进行充分而科学的预判,即预先判断在某个客观设想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获得竞争?如果没有可能,就应及早放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有,则进一步拟定设计更为细致的计划。决策者制定全盘计划的目的在于使得竞争形势的发展尽可能地朝着我们的预先设想进行,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根据竞争中重要博弈的性质不同,我们尽量选择可控性较强的刚性博弈来作为自身拟定计划的切入点和关键支撑点,这样做可以大大增强计划的控制力和把握度。然而,如果所处竞争在某一层面的各个博弈均为柔性,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这些博弈降低层级、进行细化,直至找到博弈中的刚性部分为止。在建立了计划的骨架后,我们接下来设定计划中的具体细节。这个过程不应是盲目的或无重点的,而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这种针对性则是基于对彼此双方利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进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备选方案。孙子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里的“利”可理解为优势或有利,而“害”可理解为劣势或不利。“利”与“害”的关系就如同“太极图”中“阳”和“阴”的关系一般,利害往复,互为其根;害利间杂,彼此渗透。因此,人们对“利害”的认识也应该有三个境界。其一,“利害偏而思之”,只思利或只思害,即对“利害”直观而片面的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其二,“利害兼而思之”,知两者变化消长之机,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信心,便于任务的完成;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提高警惕,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其三,“利害杂而思之”,知利中之害乃真害,害中之利乃真利。如众寡相敌,兵众者力强,虽是优势,但粮草难济就是个问题,这就是“利中之害”。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这一缺点,通过奇袭,焚烧了袁军屯于乌巢的粮草,使得数十万大军顿时崩溃。兵寡者力弱,虽是劣势,但机动灵活,便于隐密行踪,利于长途奔袭,这就是“害中之利”。曹操也是利用自身这一优点,精兵轻装,突袭乌桓,一战而定北疆。因此,我们在计划中,应根据这种“利害”分析,采取适当的手段,尽量克制对方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发挥我方的优势,以我为主,积极造势,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

一般来讲,我们制定的计划应该由“分目标制定”、“工作分解”和“策略组合”三部分组成。分目标制定,是计划的主框架,旨在预测阶段性结果,设定时间节点。工作分解,是实现计划所需的实体工作,包括分解工作,确定人员,下发工作包等。策略组合,则是配合实质性工作,而制定的策略组合和战术串联,为实现计划提供所需的策略保证,其包括主策略,针对主要切入点制定的策略,是策略组合的核心;偏策略,为配合主策略,而制定的配合策略,针对次要切入点和钳制点,对主策略形成有效保护;佐策略,配合主偏策略发挥作用,为主偏策略的起效创造有利条件,并调节主策略和偏策略的作用力度和时机;引策略,为其他策略的配合提供引导和调和,使之形成合力,在策略组合中起到串联作用。历史上众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谋略案例无不是运筹者通过合理策划和运作,将自身某一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杰作;而非因其具有更多备选方案所决定。策略组合中的偏、佐和引策略的根本作用在于:为主策略实现提供更大程度的保证,增加主策略的把握度,强化自身控制力,这才是策划水平的核心体现。相反,备选方案过多则会分散执行者的注意力,令其举棋不定,影响效率,并非决策的上上之选。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竞争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时局瞬息万变,凭借人力是决不可能事先将一切都弄清楚的。我们在强调策算理论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裹足不前,坐失战机,必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一边积极进行产生和执行计划,一边主动捕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我们的既定策略,从而牢牢占据主动,争取最终的胜利。因此,“策算”只是为日后的竞争过程创造更大的胜机,为日后应变提供更为充分的准备,并不能取代最终的竞争决胜,过去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

单向分析

遵循无限析分原则,逐步降低命题层级,找出博弈中最为关键、弹性更小、更为本源的基础元素,在更基础的元素中界定自身优势。例如,某支部队战斗力强就是一个界定不太成功的优势,而曲线火力猛、射击命中率高和机动能力强等则显得界定更为精确合理。

互变分析

任何优劣势的对立不是静止的,而是互变的。要善于抓住易道变化中阳极转阴、阴极转阳两个重要拐点时机,制定适宜的策略,在不引人察觉的情况下,占据有利位置,借助阴阳更始的力量,乘势而上,攫取利益于将来,达到事少而功多的效果。例如,抗战初期,国土面积大、防线宽阔是我方最为突出的劣势,形势十分被动;但随着日军侵略的深入,日占区范围不断扩大,造成了日军补给线漫长和兵力分散,更利于我方分割击破对手,此时中国国土面积大又转变为了我方的优势。

融通分析

任何优劣势的对立对不是绝对的,而是融通的。要善于发现优势中的潜在劣势、劣势中的潜在优势这两个重要的切入点,以此制定策略,则无需等待优劣势的更替,击穿时空,见效于当下。例如,如众寡相敌。兵众者力强,虽是优势,但粮草不济就是个问题,这就是优势中的潜在劣势。官渡之战中,曹操以此焚毁袁绍乌巢粮草,使得其数十万大军顿时崩溃。兵寡者力弱,虽是劣势,但机动灵活,利于长途奔袭,这就是劣势中的潜在优势。征讨北地时,曹操利用自身这一潜在优势,精兵轻装突袭乌桓,出其不意,一战而定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