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四 军政形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北宋苏轼

后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代,从广义上讲,该时期应该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起,至“西晋灭吴统一天下”止,时间跨度近百年,期间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逐步形成,发展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并最终被晋国所取代。“赤壁之战”、“刘备借荆州”、“东吴招亲”等许多故事早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美谈;而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乱世英杰以其独有的魅力,亦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的主张与策略对后世影响颇深。为了能够更为方便地解析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众多的历史事件,我们在解析“三国风云”之前,首先要对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政体制度和行政划分有一个大致的介绍。

东汉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分“内官”和“外官”两大类。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作“省中”(亦称“禁中”),故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台”代表君主执掌,因而权力极大。在宫廷之外,“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他们在文武百官中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东汉末年,袁氏的“四世三公”,指的就是袁氏家族四世均有担任太尉、司徒或司空职位的大臣,足见其地位异常的显赫。“九卿”是指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日常具体事务,一般不涉及军政决策。

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县二级。郡的长官称太守,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级(分封给诸侯王的郡称国,行政级别与郡相等);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级别从千石至三百石不等。郡之上还设有监察区性质的州。当时,天下被划分为十三个州,即司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交、荆州、扬州、豫州、徐州、青州和兖州:

司州,位于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内郡、河南郡和河东郡7个郡级单位组成;

冀州,位于河北中南部,由魏郡、钜鹿郡、渤海郡、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和赵国9个郡级单位组成;

幽州,位于河北北部,辽宁大部、朝鲜半岛北部,由涿郡、代郡、上谷尹、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郡和辽东属国11个郡级单位组成;

并州,位于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分,由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和上郡9个郡级单位组成;

凉州,位于甘肃及宁夏大部,由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和居延属国12个郡级单位组成;

益州,位于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由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和犍为属国11个郡级单位组成;

交州,位于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由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阯郡、合浦郡、九真郡和日南郡7个郡级单位组成;

荆州,位于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由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和长沙郡7个郡级单位组成;

扬州,位于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由九江郡、丹阳郡、豫章郡、吴郡、会稽郡和庐江郡6个郡级单位组成;

豫州,位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由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和鲁国6个郡级单位组成;

徐州,位于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包括东海郡、广陵郡、琅邪国、彭城国和下邳国5个郡级单位组成;

青州,位于山东北部,由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和齐国6个郡级单位组成;

兖州,位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包括陈留郡、陈郡、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东平国、任城国和济北国8个郡级单位组成。

在东汉的十三个州中,除司州直属司隶校尉外,其他十二个州各有一名刺史掌管,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灵帝时,面对“黄巾之乱”,为了使黄巾军的势力无法快速地蔓延至全国,东汉中央政权下放军政权力至州郡地方,效仿前朝再此设立州牧一职,并提高其地位,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之内的各项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徐州牧陶谦等,军政权力巨大,几乎等同于东周时期的一方诸侯。

三国时期,曹魏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后建立,其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曹魏共有87郡及十二州: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占东汉荆州北部)、扬州(占东汉扬州北部)。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可见,曹魏占据了原东汉王朝的核心区域,经济军事实力最为强劲。

蜀汉为赤壁之战后刘备所建,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占东汉荆州西部)、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曾发生多次战争并丧失了对荆州的控制权,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其疆域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孙吴为赤壁之战后的孙权所建,其势力涵盖扬州、交州、荆州部分地区,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其疆域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共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

历史上,东汉的十三州,大小是极不相等的。小的如青州、兖州,大致相当于现山东省的一半;大的如扬州、益州,地域囊括了如今的好几省。当时的州主要是根据人口、户籍的多少而划定的,中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州郡划制繁密,而当时的南方还未甚开发、户籍稀少,州郡面积辽阔。因此,翻开三国时期的地图来看,孙吴的疆域比曹魏并小不了太多,而综合实力却远逊于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