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十 管仲相齐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十 管仲相齐

经恩师鲍叔牙的大力推介,齐桓公决定召见管仲,谈话中尽释前嫌,遂向管仲请教图霸之道。管仲随即提出了自己著名的强齐主张,其要点有四:其一,强国之道首在风化,欲正风化,必先张礼义廉耻之四维,使民知荣知辱,行为有所标榜。风化正,则民心齐。然将欲使民,必先爱民,故当省刑罚,薄税敛,出令不改,不枉劳民,士农工商不迁其业,则民自安。得安而有亲后,民方可用。其二,齐国近海而多山,可销山为钱,煮海为盐,绝其一利以通天下,百商云集,因而得税,齐民可富,国用可足。民殷富则大有助于风化。其三,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强于心,不强于力。当寓兵于农,乘四时之隙,以行田猎,使民习于武事,师强而民不劳,更以乡人为同旅,居则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有此众三万,足以横行天下。其四,平王东迁,周室衰而未亡,诸侯纷争不断,外夷常犯中原,故而必先尊周室,取信于诸侯,后攘夷狄,则霸业成矣。桓公听罢大喜,并接受了管仲的图霸主张,但管仲同时提醒桓公,若想实现图霸大业,只有这些空洞的战略和管仲的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欲成大事,必广用贤良之士。升降揖逊,朝班礼仪,仲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土辟地,尽地之利,仲不如宁越,请立为大司田;料敌排兵,战阵决胜,仲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仲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仲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君若用此五人,新政可成,风化可兴,仲愿佐明主,内尊周室,外攘夷狄,以图霸业。此后,桓公立管仲为相,以五子辅之,广推新政,齐国果然大治,迅速崛起于诸侯。

通过管仲治齐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策略的谋划和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若想使其发挥出预期的效用,必须通过得力的人才加以贯彻执行。君主往往喜欢亲历亲为所有事情,不能任用贤能,反而招致了贤才的厌恶,致使周围的可塑之才越来越少,最终,只能是自身事业受损,国家危机不断。因此,君主必须学会充分信任人才,大胆启用贤能。自古用人之道唯在弃短用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领导者必须善于用人之长,避其之短,因事择人,任贤取势。相反,如果让韩信学儒从政,让董仲舒领兵征伐,让苏秦坐堂断案,而用包文正以游说诸侯,那么其均不会创立先前那样的累累功勋,也不会显露出今日这样的赫赫声望。所以,领导的艺术与其说是发现人才,不如说是更好地认识下属的优点与优势,择人而任势,从而造就出一个又一个的英才。另外,圣主用人亦要审时度势,争夺天下之时,优先任用懂得军事,长于谋略的人才;而天下大定之后,则要侧重于忠厚仁义之士的甄选。

——————————

隰朋、宁越、成父、宾须无、东郭牙,均为齐桓公时齐国的能臣干将。

韩信(? - 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

苏秦(前340年~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名臣,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民间享有盛誉。

作者题外话:“桓公得位”,已于2009年10月29日,经“草根博缘”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堂”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圈子、圈主和管理员姐姐的推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