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七 襦葛之战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七 襦葛之战

春秋初年,周朝王室衰弱,郑庄公在夺取“北戎之战”的胜利之后,凭借家族世代王卿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做大郑国,意欲称霸中原。故而引起了周桓王的不满,欲罢郑伯之政,以他人代之,此举也激怒了庄公,以至于五年不朝。周桓王十三年秋,桓王不顾臣下的阻止,亲自汇集陈、蔡、卫等诸**队联兵伐郑,以正其不朝之罪。周王分兵三路,使虢公将右军,以蔡、卫之兵属之,使周公将左军,以陈兵属之,王自统王师作为中军。庄公也不示弱,随即整顿军队,准备迎击。两军交锋之前,公子元建议庄公:“王卒既分三师,郑军亦当分为三军应之。左右两军,皆结方阵,以左军当其右军,以右军当其左军,庄公自率中军以当王师主力。另外,陈国新君乃是弑君篡位,国人多有不服,勉从其征,军心不稳。若令我右军先攻左翼陈师,出其不意,其军必乱。再令左军径奔右翼蔡、卫联军,其闻陈败,亦不能支。然后,郑合三军之力以攻王卒,则其胜可全。”随后,大夫高渠弥向庄公推荐“鱼丽之阵”,此阵中车兵在前,步卒散布在甲车之侧后,塞其缺漏,车伤一人,步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为坚密,难败易胜。对这两项建议,庄公均欣然采纳,以此大破周师于襦葛,并射伤桓王之臂。至此,周王威信扫地,号令难出周境,各诸侯也都守土自强,咸来朝奉。如果说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乱世的序幕,那么桓王的襦葛之败标志着周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诸侯不再遵从王命,大国纷争四起,征伐不断,五霸叠兴的乱世就此形成。

在以臣犯君的情况下,郑庄公能够赢得襦葛之战的最终胜利,其原因有二:首先,在谋略上庄公善于征求各位卿士的意见,在知彼知己的前提下,率先进攻国内人心不稳的左翼陈**队,并顺势攻取以蔡、卫军为主的周师右翼,对于桓王的中军主力形成钳形攻势,进而牢牢占据战场的主动。这与孙子“胜于易胜”的战术思想不谋而合。其次,在战术上庄公积极吸取郑军与戎兵交战中车步脱节的教训,大胆改进了传统的车战军阵,创造性地采用了全新的“鱼丽之阵”,使得车兵和步兵这两个古代最主要兵种的结合更加紧密,相得益彰,使得郑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易传》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天道如此,兵道亦然。可见,襦葛之战的胜利,不仅是车兵和步兵协同作战的结果,更是庄公将抽象的军事计谋和具体的军事战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总之,再完备的战术也要有缜密的谋略作为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只是徒有其表,难以切中要害;同时再完美的谋略也须有相应的战术作为支撑方可发挥实效,否则也终是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

周桓王(?~前697年),姬姓,名林,东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桓王,周平王的孙子。因平王驾崩时,太子泄父早死,身为泄父之子的他被拥立继位。

高渠弥(生卒年不详),春秋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大夫。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作者题外话:“襦葛之战”,已于2009年9月24日,经“草根博缘”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堂”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圈子、圈主和管理员姐姐的推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