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字体: 16 + -

第131章[全]

42年的夏天,中德关系陡然亲密起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各方面,都酝酿着展开进一步合作。

几番使节往来,中德之间终于签署了秘密条约。条约与其说是中德结盟,不如说是中德瓜分苏联的协议。由于双方都有诚意,协议的签署过程很简单,基本是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偏东偏南的亚洲部分归中国,偏西偏北的欧洲部分归德国,中国额外争取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为中心的一片领土。

这样一来,乌拉尔工业区除了乌法外的所有重要城市,都落入中国手里。

苏联的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欧洲,中国得到的仅为九牛一毛。德国人现在深陷泥足,急需中国帮助,中国占一点儿小便宜,还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这也算不上占便宜。巴库油田可不属于欧洲部分,它的位置在高加索山以南,属于亚洲领土。

因为知道德国绝对不会放弃巴库,中国指出其位于亚洲部分——应属于中国,主动放弃了对那里的要求。转而要求的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地区,作为补偿。那里就两座城市稍微富裕些儿,面积倒没有多大,不到一万平方公里。

这个交换德国人不吃亏,尽管德国人不会这么说的,却爽快地答应了。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块领土。这里是哈萨克人的传统牧地,中国提出了确凿证据,双方没有发生争议。

德军在41年的死伤超过120万,战果再辉煌,也弥补不了损失。然,战争进展到如此地步,苏德两国必须分出胜负,希特勒也没有退路了。

42年春,两国都调兵遣将,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希特勒这回把进攻方向选在了南方。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斯大林格勒就是莫斯科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要道。

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能够沉重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建立一条直接通向中国的战略通道。使德国从中国获得的战略物资,可以直接运抵苏德战场。这对德军是极为有利的。

德国人知道斯大林格勒重要,苏联人也清楚。于是乎,一场围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就此展开了。

5月下旬,希特勒出动160万德军,兵分两路。两路大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向高加索进军,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德军的攻势,在初期总是势如破竹,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也显示了德军与苏军战斗力上的差距。

7月初,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外围,将其团团包围。德军没有强行进攻,来德军也需要时间休整一下,德国人纪律性强,可也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也需要休息。二来嘛,是时候,该中国上场了。

毕竟协议也签了,德军也打过来了,把苏军主力吸引住了,再拖下去,就不合适了。

7月11日,我在国会亲自提出了对苏联的战争议案。

当然,我不会说什么瓜分苏联。这样子好说,还不好听呢!

议案列举了三条理由:一,反对邪恶的共产主义苏联;二,苏联始终敌视中国,是中国的敌人;三,苏联企图颠覆中国。

第一条没有什么可非议的,罗斯福在此也不会反对。第二条也基本属实,至于别国敌视我国,就进攻它,合不合法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第三条就纯属胡扯了,

苏联以前是部署过颠覆中国的种种举措,但自三十年代中期,欧洲局势紧张后,苏联哪里还敢挑衅。早就偃旗息鼓了。这纯粹是统计局针对工会等激进势力,炮制的冤假错案。两年以后,高等法院自己就把该案件推翻了。然而,苏联当时已经不复存在。大家谈到此事,也就一笑置之了。

国会里的诸公都是多聪明的人,谁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报纸杂志早把对苏作战,能够获得什么利益,讨论的透透的。军火、矿业、铁路等各利益集团一致要求战争。

有议员在竞选的时候,已经对农民许诺,客观条件许可的话,一定会大力支持《宅地法案》的重新实施。这话说的有些不明不白的,但所有听众都心知肚明。有报纸评论说,“已经提前开始分赃了”。

我信心十足,神采飞扬,讲话也铿锵有力,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参众两院顺利通过了战争议案。

7月11日,中国对苏联宣战,中苏战争爆发。

呃,错了,是不宣而战!中国与苏联已经断绝外交关系了,我想宣战,也得找到人才行。反正,东方人也没有宣战的习惯,打起来,斯大林不就知道了。

当天,中国国防军集中250万众,从北海到伏尔加河,一直到里海,以排山倒海之势对苏联发起猛攻。

中国海陆空三军加起来,也不到330万。250万众还不算海军,基本上这包括了陆军和空军的绝大部分兵力。

从前期的苏德战争看,苏联的战争潜力很大,应尽快结束战争,速战速决。否则拖延下去,美、英两国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那就麻烦了。一旦德军把主力调回西线,中国就不知道会与苏联打到什么时候。

所以,参谋部建议:尽可能一次性投入最多的兵力,在短期内打倒苏联。

我一想,日本也与美英掐的不亦乐乎,南方空虚点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如此了。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中国海军也提高到最高战备等级,全军归队,时刻准备应对一切外来侵犯——这就是针对日本的了。我不会把中国安全寄托在一纸盟约上。但限于盟约,我也只是秘密提高了海军警戒级别。

同日,国防部宣布了动员令,计划在一年之内动员八十个预备役师,共二百一十万众。国防部表示,这只是单纯的计划。如果战争顺利,毋须组建如此数量军队的话,国防部会对此进行调整。

现代战争以空袭开始,可以算是惯例了,中国此次自也如是。

中国空军现在已经拥有各类飞机1万2千架,其中战机数量也超过1万架,去除驻扎在泰国、台湾和南方的部分战机,此次作战共动用了8200架战机。其中,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数量约占三分之二强,余下还有对地攻击机、侦察机等。

按说,我精心准备好几年,平时也不觉得少了,怎么一开战,还是不如苏联和德国的多,真是令人郁闷。

中德达成协议后,德军就派出一批军官前往中国,并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情报。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在法国投降后,就把中国派遣的军事观察员,陆续调回了国内。在此次苏德战争中,中国干脆就没有派遣观察员。

但德国提供的情报,主要是苏联红军的编制、装备、战斗、前线等方面的。深入苏联内地的情报,则是中国自己获得的。

安飞制造了一款双发重型喷气式侦察机,很受空军的青睐。

该机的设计就是以速度和高度为目的,外形狭长,颇有些儿类似带机翼的火箭。它的速度非常出色,乃至于冯如没有按惯例采用姓氏和鸟来命名,而给出了一个独特的编号“流星-1”。因为采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从设计到定型只花了八个月时间。

流星-1配备了2台1980马力的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最大平飞航速高达1010公里,升限15800米,带副油箱的续航距离为3850公里,只安装了千里眼和照相鸡等侦察装置,没有配备武器。

流星-1是当时世界上飞的最高最快的飞机。虽然没有正式测量过,但一般来说,都认为流星-1在伏冲的时候,超过了音速。

随后,空军在中国北方,北海一直到哈萨克,修建了许多加长跑道。流星-1经常会从北海,从蒙古,从哈萨克出发,飞越中国边境,深入到苏联境内,然后返回。取得了数量众多的照片,却很少被苏联发现,更从来没有被苏机拦截过。

苏联空军飞行员给流星-1,起了个外号叫“幻影”。通过侦察机的航向,苏联估计是中国飞机越境侦察,却无法提供确凿证据,只好白吃哑巴亏。

7月11日凌晨9:00,德军大举出动,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德军集中了大批飞机,配合德国陆军作战。

德军短暂休息,就再次展开攻势,飞机数量前所未有,是出乎苏军的意料。但斯大林格勒是前线,二十四小时警戒,苏军也布置有数量众多的飞机在附近地区,也没有让德军占到便宜。

7月11日上午10:30,命令下到了前线空军指挥部,“雷霆万钧”——战斗开始,中国对苏军不宣而战。

数千架战机掩护着轰炸机,越过中苏边境,直扑早已经侦察好的目标而去。中国空军的首要目标,就是苏联空军。

空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了,却缺乏单独作战的能力。通常是作为陆军的辅助力量出现在战场上,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但空军的对手还是空军,只有消灭了敌空军,才能更好的完成其它任务。

中国空军飞机的数量是不如苏联和德国多,那是看总数。两国空军的飞机很杂,作战飞机的比例远不及中国空军高。单纯计算战机数量的话,中国战机就要超过两国。

加之,德国两面作战,战线从英吉利海峡,蔓延到非洲,再到苏联,在苏德战场上数量不如苏军。苏联与德国激战中,战线从列宁格勒一直到斯大林格勒。

在中苏边境地区,两国飞机的数量都远远不如中国多,不要讲战机了。

苏联飞行员正与德机战斗中,遭遇到来自背后的突然袭击。中国战机又在数量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中国空军凭借着对苏联内地情报的掌握,派出战机深入其境内,一举将数百架飞机摧毁在地面上。苏联空军遭遇沉重打击,损失各类飞机一千八百多架。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苏军在整个斯大林格勒也不足三千架飞机。

此战中,中国空军有大批喷气式战斗机参加,喷气式战斗机在速度上有优势,机动性能不如战斗机,便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战术。说是独特,其实类似于轻骑兵,高速接近,一击不中,立刻凭借速度快速逃离,然后周而复始,只是参杂了飞机编队的配合作战而已。

不过,因为速度差距较大,苏军不适应,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随后,空军还对巴库和阿斯特拉罕的苏联里海水军进行了轰炸,以帮助中国那支小小的里海舰队,取得优势。

空军的另一个特殊目标,就是高加索油田。

当晚,空军在对巴库和格罗兹尼的油田的轰炸中,采用了雷达定位引导系统,使苏联此前的伪装,完全失去意义。又不惜工本,动用了八百架远程重型轰炸机ah-8,及两千架各种轰炸机,对当地实施了地毯式轰炸。效果非常之成功,冲天而起的大火照亮了整个夜空。

其中,巴库油田的大火整整燃烧了两个月,直到德军占领当地,才组织人力,将其扑灭。

这引起德国的强烈抗议。

德国对巴库和格罗兹尼的油田思之久矣,一直想占为己有。中国这一下全给报废了,德国人自是满心的不舍得。德国人的抗议也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巴库和格罗兹尼的油田可是分给德国的地盘,中国人招呼都不打一个就给毁了,是有点儿不地道。

德国石油不够用,才正合中国之意。如果够用,就不会从中国买油料了。但话不能这么说,希特勒本来就是这想,要是再如此一说,恐怕会更生气。双方合作的事宜还有很多的。

因此,中国的解释很委婉。唐绍仪赞美了德军的战斗力,又称赞苏军的顽强,指出对苏联的战斗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结束的。

德国大使听着很不是滋味,却也说不出什么来。本来就是如此。要不然,以德军的战斗力,怎么这么长时间也拿不下苏联。

唐绍仪见德国大使没有反驳,就继续表达中方的意见。

中国方面认为,巴库和格罗兹尼的油田非常重要——德国大使连连点头,不重要也不会抗议了——但这个重要的地方还掌握在苏联人的手里,源源不断的向苏联提供石油,支援着苏联的战斗。德方竟容忍此事,中方对此表示不解。

德国大使心说,这有什么不解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舍不得炸毁;二来力所不能及。然而,这话没法说出来,哪个都不怎么光彩。

唐绍仪接着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会很快结束,如果苏军不肯放弃,至少需要一二个月时间。就算在冬季未能攻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退一万步讲,德军完好率地占领该地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考虑到德方可能有困难,不好意思说,中国方面就主动提供帮助了。

不知道德国因何而提出抗议?

……唐绍仪最后与德国大使商定,由德国指出哪些区域对德国至关重要,在对德国该区域的攻击之前,双方应协商一致。反之,中国也有同样的权利。

唐绍仪没有提出,也没有暗示,希特勒在六月里对德军随心所欲的调动——这对战局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改变了结果。

这不是第一次希特勒犯下类似的错误,可以预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希特勒是个天才,但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战略决策超乎寻常,战役指挥就等而下之了。

唐绍仪知道,指责没有意义,只会使中德关系恶化,希特勒是绝对不会接受批评的。

随后,两国参谋部在具体落实此约定时,决定成立一个军事联合委员会,对双方的军事行动,进行协调。

一个坏开头,却得到一个好结果,也算是意外之喜了。/game.do?method=gam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