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字体: 16 + -

第109章[全]

美国国务卿赫尔并不是个好说话的人,但到了这个层次,他也不会把话说的很直接。

赫尔是4月16日抵达安庆的,

从17日起,我们开始了连续三天的会谈。我们是指我和外长唐绍仪,赫尔和大使芮恩施——芮恩施是要回国了,但现在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我并不善于谈判,已经多年不参加事务性谈判了。但根据外交对等的原则,美国国务卿赫尔专程前来拜访,也只好参与了。

会谈气氛还可以,谈不上紧张,却也不是很融洽。

见面后,我们先花了点儿时间,涵暄了一下——这其实很重要的,见面的第一印象就是形成于此,联络感情,了解对方性格,都在这一刻。

赫尔先是代表罗斯福问候我,并恭维我,说我高瞻远瞩,振兴中华之种种事迹,尤其是对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钦佩。

我则对罗斯福总统表达了同样的敬意,声称我也从美国那里学到了很多,最后画龙点睛,还特意点出了罗斯福总统的民间资源保护队。

33年成立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的得意之作。

在大萧条中,把美国青年男子招进资源保护队,给他们一份工作,并把他们的大半收入寄给他们的家庭。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消灭动植物各种病害,开辟养鱼池,挖引水渠和运河,修建堤堰,控制了蚊蝇的滋生以助消灭疟疾等工作,从长期看,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同时,在士平民心、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适应日后竞争**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

中美之间联系密切,美国人对国外最关心的就是拉美,其次就是中国。要说中国人对国外最关心的是美国,这还存在争议,但美国与日本在伯仲之间,则是公认的。别说民主国家没有秘密,罗斯福想推行民间资源保护队,也是需要进行了大力宣传的

因此,我很快就了解到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具体情况。

那时候,中国正是失业人数最多的时候。我还记得,中国同期失业人数没有超过一亿,但在当时已经接近八千万。基建工程的施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会立竿见影。尽管当时政府积极组织了许多修整道路、沟渠、学校和运动场等可以迅速开展的工程,但吸纳的人数,还是赶不上破产农民的数量。

我急的都要跳河了,这么多人闲着,治安急剧恶化,真要是有人振臂一呼,后果不堪设想。听说民间资源保护队后,我立刻察觉到其中的意义。这东东立竿见影,我可以直接把青年男子招募去河南、河北,去陕甘宁,去新疆、蒙古,去哈萨克、西疆植树造林;去黄土高原上修建堤坝,那里需要几百万座淤地坝……

这样一来,我可以迅速招募上千万人,把他们打发到荒郊野外干活,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并安置了几千万人的生活。而植树造林、淤地坝等的建设,也都是中国所需要的。

自从大量移民北方以来,北方的风沙有逐渐加大的趋势,政府每年都免费提供树苗给当地居民,并广泛宣传,普及植树知识,却也只是缓解了这一趋势而已。

于是,当年4月初,我也东施效颦成立了一个。性质是一样的,名字改成了青年资源保护队。

实际上,青年资源保护队没有招募到,我想象的那么些人。政府加大基建投资是二月份下旬宣布的,到了四五月份,很多工厂和工程已经开始招收前期工作人员。

而青年资源保护队除食宿外,每月工资8元,其中6元要寄给他们的家庭。这样的待遇实在很低,刚刚超过最低工资标准不说,还要长期在野外作业。

因此种种,青年资源保护队在33年只招收到384万人。即使是今天,青年资源保护队也只有757万人。从人口比例上讲,远不如美国的300万。

况且,这几年加入青年资源保护队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想要去城市找工作者。青年资源保护队长期生活在野外,组织了很多娱乐活动,也组织了很多职业培训。这些人加入到青年资源保护队工作,就是为了提高适应能力,进行职业训练等方面的学习,以适应城市的生活,便于自己找工作。顺便才是挣些儿零花钱。

不管怎样,在国防军官和农林机构的指导下,青年资源保护队已经为中国增加了2710万公顷林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上,修建了700多万座淤地坝,防止了许多场森林火灾,开挖了许多引水渠和运河,并针对传染病展开斗争,基本控制消灭了血吸虫和疟疾。

枞阳农大是个很特别的学校,该校的毕业生从政人员很多,活动能力也很强。

这都是因为‘村长培训班’——该校师生发现,经过培训班培训的学生,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也善于与人交往,对毕业生的就业十分有利。故而,如今村长已经不存在了,但村长培训班却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枞阳农大的传统特色了。

而且,当初的大批村长中,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各地的区(镇)议员、县议员、市议员。在民主党中,出身枞阳农大的人很多,并成为一支骨干力量。因为出身,他们往往很重视森林保护——前文说过的“免费提供树苗”、“自然保护区”和《林地法》,就是他们积极推动的。

枞阳农大毕业生基本控制了中国的农林机构,也得力于该校是中国农林专业的最高学府。

所以,在这些人的鼓动下,植树造林成为青年资源保护队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工作。

迄今为止,青年资源保护队在环绕十二大沙漠、七大沙地的周围地区,种植起一道长二十二万多公里,宽五百米的绿色长城。把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都包围起来,并在广大的蒙古高原上,种植了许多纵横交错的林带,构建成面积广大的农田防护林,以削弱大风的形成,保护农田不受风灾。同时,青年资源保护队还在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广为植树造林,也是卓有成效的。

为此,我还不得不广为修建输水管道和泵站,以为这些林地提供水源。随着各地管网的不断建设,北方输水管路已经互相连接,形成遍及北方的输水管网。同样也是由于水源的限制,北海、黑龙江等的引水工程,也陆续有人提议。不过,暂时还无须如此,只是议论和建议。

正是知道我说的是事实,赫尔听了才更高兴,他连声说:“没什么,没什么,你比我们做的更棒!”然后,他用了一句生硬的中国话,来恭维我,“你是个中国的圣徒。”

我听见赫尔这么说,有些哭笑不得。

黄土高原上沟壑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预计,仅此一地修建的淤地坝就有四百多万座,连同其上种植的大片林地,黄河中泥沙的含量减少了七八层左右,龙羊峡到青铜峡,以及之后很长一段黄河的河水清澈了许多,有时一眼望去,似乎透明的能看到河底。

如此罕见的成就,自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国外的反应,主要是称赞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称科学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歌颂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云云。

国内的反应很特殊,或者说很自然,却令我再次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这种感觉,我曾时常有过,陌生则是它有很久没有出现了。我又一次感觉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差异。

“圣人出则黄河清”——我一丁点儿也不信这个,对一个无神论者来说,此话纯属哄神糊弄鬼。

不过,这么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媒体不报道是不可能的。无数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哄传一时。类似“黄河清,圣人出”等彪悍的题目,堂尔皇之地刊登在许多严肃报纸上。

这东东变相提高了我个人的声望——感觉已经可有可无了——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好在《安庆日报》、《安徽时报》和《申报》等少数我重视的报纸,尚未如此,而是详细地阐述了环境保护的意义,给我几分安慰。从某种意义看,我也是个“香蕉”。

我不喜欢这东东,而今听到赫尔的恭维,也高兴不起来,倒觉得有几分嘲笑的意味。我也觉得这很愚昧无知,但听到别人说,还是有些不舒服。自己怎么说都可以,别人说一句都不愿意。

极不明显地停顿了一下,我就把赫尔的话当成是善意的恭维了。

从道理上说,赫尔没有必要为了讽刺我,特意学汉语。况且,就算是讽刺,我也得装作不知道。

我和赫尔又说了几句闲话,才步入正题。

果然不出所料,赫尔对中国与日本间的军火交易,提出了批评。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还是用预先想好的理由回答赫尔——“中国需要市场,企业需要订单,日本需要生存……”

我平铺直叙地讲述了我的处境,我的困难,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强调,也没有夸大其词。谁也不是傻瓜,美国人来之前,只怕比我分析的还明白。

最后,我耸了耸肩膀,用一句很美国式的语言,结束了我的话——“生意就是生意。”

赫尔自然不会同意我的看法,生意是生意,但这笔生意可是对美国很不利,他当然要坚决反对。

唐绍仪把话接了过去,对于交涉,我是高手也是业余高手,人家才是职业高手。一番话说下来,似乎中国不与日本作生意,日本经济维持不下去,战争早就发生了。换而言之,是中国维护了世界和平,维护了亚洲稳定。中国与日本的交易,大大有利于美国云云。

我听的在心中暗笑,赫尔却是目瞪口呆,气急败坏。

……

唇枪舌剑几个回合后,赫尔眼看无法在此处占据上风,也就放弃了这个话题,反正他也无意对此纠缠不休。

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如同我说的那样,中国对美国依然友好如故,没有丝毫改变,这只是一笔生意。即便这笔生意对美国不利,但在美国提供更大的交易之前,中国显然不会放弃的——换成美国也一样不会放弃。

赫尔访华,目的也不在于此处。

罗斯福以为:国家之间需要相互依存,即国家之间为了长期的繁荣与和平而互相信赖;而且一项有效的对外政策需要国内稳定牢靠的支持。换言之,他相信,美国经济的繁荣最终要依靠国外正常经济的恢复——通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主要的贸易强国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恢复,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罗斯福清楚,繁荣与和平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他发现世界经济萧条和侵略问题是不易解决的;另一方面,他担心美国严重的困难和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是否允许他在海外作出任何行动。

不管是从美国繁荣的角度,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中国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赫尔访华,首要目的是扩大美国的对华出口贸易,最好能够从中国基建工程中风一杯羹,以恢复美国经济;其次才是日本,希望中美之间能够合作,抑制日本的扩张;再次则是加深中美关系,就算不能够与中国结成同盟,也务必要保持中国的中立立场。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默认了日本在东印度群岛的行动,只是担心日本会进一步扩张。

赫尔对中日军火交易,提出批评,是希望打乱中方的阵脚,也是希望减少中日间的贸易——美国人对此也是垂涎欲滴。既然这两个目的达不到,也就算了,赫尔没有破坏中美关系的意图。中国与日本孰轻孰重,赫尔还是知道的。

于是,赫尔说过就算,把话题转到更实际的问题上,像如何限制日本继续行动。

……

三天的会谈困难重重,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不是短短几天能够达成协议的。于是,我们约定稍为晚些时候,两国间将会举行一次贸易谈判,争取扩大双边贸易。

如何限制日本的扩张,短期内日本也没有继续扩张的可能,一旦日本继续扩张,与英美法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九十,想来日本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这个我答应了,但只签署了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和平协议,声称共同维护亚洲和平。

不过,中美此后高层互访频繁,双边贸易总额稳步增长,又限制了日本的扩张。要说赫尔圆满完成任务,也不为过。

英国与法国的态度,与美国类似,都是默认了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吞并,只是增加了在东南亚的兵力,以为警示。老实说,我觉得这毫不解决问题。

日本需要时间消化荷属东印度群岛,也无意于一场必败的战争。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梭外交之后,各国承认了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占领。东南亚的局势逐渐缓和下来。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亚洲局势稍定,欧洲战事又起。

/game.do?method=gam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