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苍龙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 劳其筋骨 夜练达摩杖

孩子们经过了短暂的休整以后,大人们也基本完成了地里的秋收。

当冬天的第一阵寒风吹进山庄的时候,庄里的私塾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孩子们又开始了正常学习。

整个一个上午,杏儿哥与其他学生一样,坐在私塾中,由二大爷教诗文与书法。

由于没有应试的压力,所以,这里的学习比较轻松。

十几个孩子根据学习的进度不同,二大爷将他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同时上不同的内容。

学习内容可谓十分丰富多彩:杏儿哥的这组学习的是《庄子》,还有的组学习的是《论语》,当然,才入学的小孩儿学习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甚至比较大的孩子在朗诵:自称为“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的元代关汉卿的著名套曲〔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在那时,能朗诵这样套曲的私塾,是不多见的。

可见,刘家的私塾教育,比较轻视封建的礼教教育,真正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一个书香门第,使家族中的人都有书墨气。

下午,根据爷爷的意思,从今年冬天开学开始,就是由七叔带领着所有私塾中的孩子练武,锻炼身体。

说实在的,这七叔真没辜负老爷子的愿望。对于私塾中孩子们的练功非常上心,可以说做到了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根据他自己练功的经验,每天下午,他要先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下热身活动。

因为山里的冬天开始冷了,孩子们一到练习场上,嘴里都在出白气,手也拿不出来,怎么能练武?

所以,他都要先带领小孩子们玩一会儿,跑跑跳跳,蹦蹦闹闹,或者围着山庄跑一圈。

等到身上热乎了,就进行练功。练功时,他们先压腿、活动腰,然后才开始正式练习。

他们先练的是那套《少林童子功》,在他的教导下,孩子们可是掌握得比他自己当年快多了。

孩子们腰腿柔软,动作灵活,一个月的工夫,全套动作就掌握了,接着,就是天天的练习。

练过拳术的人都知道,练武,其实掌握动作并不难,难得是天天的重复练习。

什么叫功夫?那就是日积月累,无数遍练习一个套路或一种动作的结晶呀!

小孩子生性好动,最忌讳的就是天天重复相同的动作,可是,你不重复又不行呀:你什么时候才能把动作变成功夫呢?

为此,七叔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天天比赛。

今天比赛“鸳鸯坐荇水上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矮步”比赛:就是将一条腿向前踢出,另一条腿深蹲,靠下蹲腿一条腿的力量支撑全身重量。

然后交换另一条腿向前踢出,再下蹲,进行重复练习。比一下看谁矮步做得多。

明天比赛“铁牛耕地开档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俯卧撑”。

看谁做得多,做得好。

后天又比赛“十字叉功要扳脚”,就是劈腿,看谁能首先把腿劈好,纵劈完了

看书网>!历史 于是,达摩根据实际需要初创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体操运动:比如易筋经、心意拳等。

有时遇到禽兽的袭扰,就用方便铲、手杖进行自卫,后来就叫做达摩铲、达摩杖等。

在此基础上,他又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基本动作。

此后,经过历代僧众的长期研练,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就形成了后世的少林武术。

到了宋朝初年,少林寺和尚福居,邀集天下武林名士汇聚寺内,先后三年研究武术,博取众家武术之长,弥补少林武术之短,订正和充实了不少的少林武术秘籍。

《少林达摩杖》就是这时,流传到了民间。

元末明初时,少林寺内有一个烧火的和尚,名为哑巴僧。

他每天除了烧火做饭外,就是以烧火棍为械演练达摩杖。

并在原达摩杖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创新,使得这套杖法更加精妙。

在一次护卫少林寺的战斗中,他用烧火棍击退了敌人,护卫了少林寺。

后来,明帝封哑巴僧为“大圣紧那罗王”。

从此,“大圣紧那罗王”永站少林寺。

他演练的烧火棍法,后人又称为少林短棍,其实就是这套《少林达摩杖》,也威名远播。

杏儿哥的七叔,当时之所以选练了这套杖法,除了还有其他原因外,也是受此影响。

这《少林达摩杖》所用的器械,就是一个老人用的拐杖。

没有拐杖,也可以用一根三尺左右的木棍。当然,功夫好的人也可以用一根铁棍。

杏儿哥七叔演练杖法时,所用的就是一根枣木棍,为什么用枣木棍呢?

谚语上有:“枣木硬,杨木软,不软不硬柳木杆”。是说的枣木硬。

一件兵器,当然是选硬的东西制作了,而且枣木除了硬还抗磨,就是平时当拐杖用,也不能用一根不抗磨的软木制作吧?

再加上这里是北方山区,大枣树到处都是,可用材料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杏儿哥演练时,所用的也是七叔精心选出的枣木杖,只是因为杏儿哥手小,这条枣木杖略微细了一些。

这套《少林达摩杖》共八趟,每趟六杖,共计四十八杖。

拳经上说:“达摩杖法四十八,里里外外它看家,子丑谙习人难见,遇到强手显杖法”。

为了教会杏儿哥这套杖法,七叔可以说是费了一番心血的。

这套杖法在技击上,讲究“上打头,下扫根,两边截腕,中扎心。”

不仅有攻防巧妙的特点,更有调气、养血、舒筋、坚骨的作用。

可以说,长期坚持练习,就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为了使杏儿哥更快地掌握它,从学习第一个动作开始,七叔就通过**对三嫂说好,让杏儿哥晚上住进自己家里,爷俩完全按照拳经上的要求:每天半夜子、丑时进行练习。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又要问了:那时也没有钟表,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是子时?什么时候是丑时?

说起来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可比现在人复杂多了。

据《僧只律》记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这样算来:一昼夜为二十四小时,为四百八十万个“刹那”,或二十四万个“瞬间”,一万两千个“弹指”,三十个“须臾”。

而一昼夜有八点六六万秒,那么一“须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弹指等于七点二秒,一“瞬间”等于零点三六秒,一“刹那”就等于零点零一八秒。

古时以十二天干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所以,一个时辰为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即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丑时即现在一点到三点。依此类推。

那么,怎么样把时辰告诉人们呢?白天一般没有问题:大家看太阳的影子就可以知道。

而在晚上,为大家报时的,就靠打更人了。

打更,这个职业在古代相当受人尊重,因为到了晚上,打更人一宿都不能睡觉,非常辛苦,眼睛得盯住滴漏。

那滴漏就是当时的计时工具:明朝时的滴漏,它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此计时。

一夜分五更:一更:约现在晚上七点;二更:约现在晚上九点;三更:约现在晚上十一点;四更:约现在凌晨一点;五更:约现在凌晨三点。

打更人看到滴漏刻度指向几更了,就要到街道上,敲起木梆子,梆子的点数就是更数了,有时还要喊上几声:“平安无事啦!……”

五更后,天还没亮,为什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

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大臣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晚上来到阳间的鬼,早晨准备寻路回家了。

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

这刘家庄里,自从祖爷爷从皇宫里跑出来之后,带进山庄里两个滴漏,一直就是在庄里守候着。

全庄里的户主轮流打更,这时间,从来就没有错过。

本文由看书网小说(.)原创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搜索“看书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