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苍龙
字体: 16 + -

第四章 冰壶秋月 爷爷妙护孙

匆匆地吃过早饭以后,**捡了二十个鸡蛋,用篮子装起来,给老爷子带上。

刘七在**的千叮咛、万嘱咐中,走出门去,往老爷子的屋子走去。

要说这刘老爷子的来历呀,那可是不简单。咱们长话短说吧。

想当年,刘七的爷爷,也就是刘老爷子的父亲,曾是前朝的探花,官列二品,是在紫禁城里直接侍奉皇帝的。

可到后来,不知怎么了,清军打进关里,明朝皇帝又上了吊,眼见得要受外族人的统治。

老爷子此时心灰意冷,趁着宫中混乱,抛下妻女,只带着一个管家与他那不满十二岁的小儿子,乔装改扮,偷偷逃出京城。

然后,隐名埋姓,来到了这深山之中,悄悄的住进了当时只有五户人家的这个小山村。

虽然,后来他派管家出山,多方寻找自己的妻女,可是,由于当时人荒马乱的,一直也没有音讯。

这老爷子也是一个豁达的人,既然妻女找不到了,干脆定下心来,精心地抚养和教育自己这唯一的小儿子吧。

因此,这小儿子从小虽然生长在深山里,可是,却是在严格的教导和训练下成长起来的。

说起来,这小儿子也够聪明伶俐了,才刚刚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达到了:什么识文断字呀,测量计算呀,儒道学说呀,八卦周易呀,风俗礼仪呀……,无一不会,无一不精。

就连从不在儿子面前表扬别人的老爷子,有时候,避开了儿子,也禁不住对跟随自己多年的老管家说:“这小子啊,要是赶上前朝那样的科考,说不定真能拿个头名状元呀!”

不过,老爷子已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立下了规矩:“以后凡是老刘家的人,一律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一律不准去官府当官。”

这是一个老探花为官三十多年,混迹官场,看透官场黑暗后,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以后的刘家后代,一直都遵照这个家规。

等到现在的刘老爷子长到二十三岁时,在父亲的主持下,娶了当地王姓家的女儿为妻,日子过得美美满满。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刘老爷子的妻子真叫争气呀,先是为刘家生下了一对女双胞胎,后来,连双胞胎在内,再加上单胎,一共连续为刘家添了九个大胖小子。

这一来,刘家就是人丁兴旺了,全庄的人都很高兴,干脆把自己的村庄就叫做了刘家庄,推选小孩的父亲——即现在的刘老爷子为族长。

族长的父亲,是在喝完了他的第十一个孙子出生时的喜酒后,无疾而终的,那一年,他已经是九十六岁高寿了。

自从当上了这个族长后,这十一个孩子的父亲就没有消停过。

对内,他得想办法抚养家人和教导孩子。对外,他得协调好自己家族与外姓人家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来,不少的外姓人家,或逃荒要饭,或走投无路,来到了庄里。

根据老爷子的指令,凡是想留在庄里的,一律要接济人家,帮助人家盖房安家。

老爷子活着时留下的几两银子,现在,已经基本上花光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个族长当得不易呀!

孩子的爷爷活着的时候,虽然,老管家早已去世,可还有个帮忙的:教育孩子的事情,孩子的爷爷是很在行的。

可是如今,里外全靠自己一个人了。孩子的爷爷临终时曾特意嘱咐:决不能让刘家的后人都变成山野村夫。现在,除了忙日常的一些事务,还要每天去私塾给孩子们讲课。

这个族长,实在是一副不轻的担子呀!

尤其是近几年来,刘家庄有些不顺。

自从把两个大女儿远嫁他乡以后,三年前,老二和老三出去做山货买卖。

可是,老三却在外面身染伤寒,回来后就去世了。

为此,他决定:以后没有什么大事,刘家的子孙一律不准到山外面去。

这也符合当年老爷子隐名埋姓的初衷,刘家的人倒也遵守,又过了两年的平静生活。

可是,到了今年,山庄里就不怎么太平了,自从那条恶龙出现后,闹得山庄里人心慌慌,鸡犬不宁。

鸡、狗、牲畜死了就死了吧,可是,在他的眼皮底下,一个小孙子,一个小孙女,说没有就没有了。而且还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让自己这个当爷爷的能不揪心吗?

更值得自责的是:自己也是近七十岁上的人了,识文断字一辈子,对此,却

看书。网小说,打小爷爷和爹教你们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就是想让你们有一天会替大人们分担忧愁。

爹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老了……。庄上最近发生了不少的事情,爹一时也想不出办法,心里着急呀!……

以后庄上的事情,你与你的哥哥、弟弟们也要多管管了。”

“爹,你老人家放心好了,庄上的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只要你吩咐我们,咱们刘家的人一定会鼎力相助、谁也不会偷懒的。”

“七儿,这一点,爹是放心的。只是……只是最近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你们要有什么看法,就要及时告诉爹……。我们可不能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呀!”

“爹,今天孩儿来,就有一件事情:想请教爹呀。”

“七儿,有话你就快说。”

于是,爷俩坐在炕头上,刘七就将在三嫂身上所发生的奇事,一五一十、详详细细的向老爹述说了起来。

到底是满腹韬略和经纶的人呀,听了儿子的叙述,老爷子并没表现出特别的惊讶。

只是叙述开始时,他的眉毛猛地跳动了一下。而后,只是睁大了眼睛,认真地听着儿子所讲出的每一个字,也不插话,就那么默默地听着。

儿子讲完了。再看看老爹,老爹一副平静的脸庞,身子仍然倚在墙上,一动也不动,眯缝着眼睛望着房梁,皱着眉头,沉浸在深深的沉思之中。

而此刻,在刘老爷子的心里,却没有像脸上那么平静啦。

自从十二岁上,爹爹领着自己随老管家来到刘家庄,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虽然,自己从没离开过山庄半步,可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对山外面的世界,也是多少有所了解的。

这一切,都是依靠着爹爹的谆谆教导,仰仗着爹和老管家不远千里,挑进山庄里的那两担子书。

但是,像今天早晨知道的这件事情,虽然,书上曾有过记载。可是,事到如今,真的要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一下子也有点发懵,一时也是捉摸不透了。

自己到底是相信呢?还是不相信?

相信吧?在小山庄里,多少年来,经过父亲与自己的努力,利用私塾,不断地宣扬圣贤之道,庄民们从小就受熏陶,一直保持着民风的淳朴、纯真。

那真是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程度。无论是爹爹在时,还是自己当族长,这么多年,从没发生过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

况且,自己的几个儿媳妇,虽然,没有一个是大户人家的闺女,可也都是自己各个把关迎娶进来的。

平时为人处事厚道、真诚,尤其是三儿媳妇,自从没有了丈夫,那更是谨守妇道,整天操持家务,抚养孩子,从来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

她,怎么能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吃下一颗杏儿就会怀孕了,要生小孩了?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可是,你要不相信吧,七儿说得是那么具体、形象、逼真,那可是**亲眼所见,三儿媳妇亲口所说呀。

这真是神了!难道老天真要开眼?看我们遇到了太多的苦难,真要眷顾我刘家?莫不是,真要送给我刘家一个孙子?……

我的红儿被恶龙掠走时,她在空中喊得话,我是听得很真切的。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话,就有可能真得像七儿所说,红儿会被救回来,宝儿也会救回来。这么说来,这个没出生的孙儿,不就是我刘家的救命恩人吗?

想到这里,老爷子的心里一动,眉头开始舒展开来。

对于这件事,现在只能采取“只能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让孩子生下来,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何况,儿媳妇能给我再添一个孙子,不也是天大的好事吗?

可是,又怎么能让三儿媳妇顺利地生下这个孩子呢?老爷子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不能让这个事影响到家族的名声,人多嘴杂,生小孩的事,最好避开山村人的耳目;

其次,也不能让三儿媳妇的清白受到损伤,如果事情的结果,果如事先所料,将来的三儿媳妇,便是家族中的有功之人;

再其次,也不能让儿三媳妇回到自己的娘家去生小孩,这于情于理都不合,这样下去,会有许多地说不明白。

思来想去,最后,确定了一个地方最合适:那就是**的娘家。

一来**前几年爹刚去世,两个哥哥和嫂子都在外面做工,家里只留了一个侄子和一个侄女,陪伴着老娘。

每年**都是提前回家陪老娘过年,如果今年现在就回去的话,只不过,比往年早了一点儿,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二来这**娘为人特忠厚、真诚,是一个恨不得能把自己的心都掏给别人吃了的人。

三儿媳妇过去生小孩儿,那应该是一个绝好的去处。

三来对外人可称,三儿媳妇因丢了孩子后,心情不好。想回家去散散心。这么说,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对**娘么,就说:三儿媳妇是老刘家的远房亲戚,丈夫刚刚去世,投奔刘家庄而来。

但是,刘家庄近来有恶龙闹着,不够太平,亲家公委托儿媳妇带来家里生小孩。

这老爷子,为这件事情可真是动了心,绞尽了脑汁。

良久,良久……,老爷子慢慢地把身子坐直,把头转向刘七:“七儿,对于这件事,你跟你媳妇怎样想的?”

刘七的眼睛一直是看着爹的脸,在爹的眼睛里,他早就发现了,自小就熟悉的那种、爹想明白了某种事情时的喜悦灵光已经闪现。

现在,听到爹在问自己,他就知道,爹已经是胸有成竹了。

“爹,我跟**也没有什么主意,就是想,如果让三嫂把孩子生下来,说不定就可以救出宝儿和红儿。

三嫂也是这个意思,要不,她怎么能冒着坏了自己名声的风险,非要生下这个孩子呢?。”

这刘七也是冰雪聪明,你爹问你和你媳妇怎么想的,可是,末了,你却还要拉上你嫂子,这不明明是给老爷子增加压力吗?

老爷子岂能不知儿子话中的意思,可是,在表面上,他还是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么你们想没想:如果这个孩子在庄里生下后,庄里的人,会怎样看待我们刘家?这个孩子,以后,又怎么能在我们刘家庄生活呢?”

爹想问题就是比别人胜过一筹,反正爹已想好注意了,自己也已经把媳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再多说也无益。

想到这里,刘七回答道:“爹想问题真的很深刻,孩儿们还没有想的这么远。爹:你干脆就告诉孩儿,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吧?孩儿照办就是了。”

“七儿,不是爹批评你,你三嫂这件事不是一个小事,弄不好,不仅损坏了你三嫂的名节,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刘家的声誉。到那时,会出大事的。

你要学会动脑筋,遇事一定要思前想后,不仅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还要想清楚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的圆满。

爹已老了,你们真的要学着把事情做好。”老爷子在说这些话时,底气很足,好象是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的病。

因为他觉得,特别是这些日子病重的时候他就想:是到了应当让儿子们为他分担忧愁的时候了。

岁月如梭,光阴一去不复返了,趁着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如不教会儿子们怎样料理生活,怎样对村庄负责,自己就对不起已去世的老父亲,也失去了从小就让儿子们知书达理的根本目的。

为此,今天,才对七儿说了上面的一席话。

本文由看书网小说(.)原创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搜索“看书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