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明清战争史上最重要的战斗之一——大凌河城保卫战拉开了序幕。皇太极从部署到出兵,不过几天时间,兵已经拥到了大凌河城下。祖大寿的军马正在修城。皇太极令部下按兵不动,派豪格率一支军队进攻锦州,当然,这一支军队刚一出发就被吴襄父子侦知,豪格败退。但这只是一个佯败。皇太极要的是辽东群将误以为豪格带去的是主力军队,而忽略了对真正主力部队的防守。丘禾嘉为防止更大的打击,命令军队马上修筑右屯。孙承宗发来手谕,告诉他此时应该集中兵力与祖大寿会合,防止皇太极攻城,丘禾嘉不听,命令军士加紧修城,两城同时开工。不过三天,皇太极倾全部兵力,围攻大凌河城。丘禾嘉急忙抽调人手前来支援,皇太极亲自出战,阻住了丘禾嘉的兵力,并组织力量反击,将丘禾嘉击退到右屯,几乎全军覆没。几天工夫,皇太极就将右屯与大凌河城隔开了。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多尔衮负责全线监督围攻大凌河城。他站在高岗之上,与范文程向下看去,却见城中秩序有度,防卫严密,组织有序,不禁感叹道:“祖大寿真高人也!”皇太极爱才,闻得此事亲临现场观看,命令众人:“若与祖大寿交战,不可杀他,当生擒来见我。我要收服他。”
吴襄等人意识到情况不妙,率吴三桂携四千勇士强行突围,欲与祖大寿会合。这一次迎接他的仍然是豪格。豪格这次就不像上次那么废物了。他与大将杜度一道,阻吴襄军队于锦州城外,让吴襄的军队再也前进不了一步。
皇太极接连下了几道命令:一是增加兵力,不断派兵将大凌河城围个水泄不通,还调来了袁崇焕曾用来对付他的西洋大炮。共调来红衣大炮四十门,大将军炮四十门,八十门大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部署在通向锦州的要害路段,以阻击明军可能派来的援兵。另一部分则每日不定时地轰炸大凌河城。这些大炮当年曾令老汗王努尔哈赤含恨落败而死去,如今痛定思痛,皇太极寻来这些大炮,建了炮兵营,这次派上了用场。皇太极命令,因炮弹有限,不能滥用,要定时定量,但每天必须分时段向城内放空炮,以扰乱城中守军与百姓的士气与军心。
将炮运来后,皇太极马上部署第二件事:安扎营盘四十五座,绵延长达五十里。环城挖掘四道壕沟,深宽各丈许,毁掉水源,断了粮道,在壕沟之外沿城筑墙一道,建一丈二尺高,再修上垛口,宛如城墙一般,将大凌河城圈在了里面,成为城中之城。皇太极每日站于城上,将对方城中情况看个一清二楚,皇太极命令一组军士,每日在城池之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说笑不已,以消解对方斗志。
吴襄等人急发兵来救,但数次被豪格所阻,皇太极命多尔衮出兵,双管齐下,对抗吴襄的军队,吴襄首尾难料,自保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救人。祖大寿几次突围,但对方炮火凶猛,根本无法脱身,反而折损了不少将领。吴襄急发八百里急递,朝中大惊,遣大将张春携四万大军救援。张春军队与吴襄会合,向皇太极部进攻,这次出来迎战的是多尔衮与多铎兄弟。一战之下,多尔衮兄弟溃败,退至小凌河城,张春与吴襄率部追击,在小凌河口安营扎寨。安顿下来已是中午饭时,没料到众将刚刚端起饭碗,突然一标军马杀到。领头的正是皇太极本人,皇太极策马奔驰,威猛无匹,冲在最前方,一上来就连斩明军战将四人,后金军士见首领如此气魄,士气大振,杀回身来。多尔衮多铎兄弟首当其冲,率部众近万人杀入战团,明军猝不及防,在皇太极、多尔衮、多铎三人的联手抗击下,除吴襄吴三桂父子及时逃脱外,几乎全军覆没,张春本人也被俘虏。
城外大战,城里全都知道。范文程早已经命细作入城,散发消息。城中得知援军大败,人心惶惶。而最艰难的是,因为连续围困近一个月,城中食粮已经吃完,城外无法提供给养,吃饭、用水都成了问题。
祖大寿下令,杀掉一半马匹,以供口粮。但这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不久,城中开始有人吃树皮、野草为生,最后有人竟吃掉了刚出生的婴儿。
对于这些情况,皇太极早在意料之中,他这时做的不是命令大家乘势攻城,而是命令大家停止攻城,依然围而不攻,而这时他开始做一件相对来说比较斯文的事,那就是写劝降书。
据明史载,皇太极亲笔和用明朝降将代言而写的劝降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竟多达二十多件。这些劝降信篇篇言辞切切、情真意浓,但祖大寿个性刚强,不为所动。
围城长达近两个月,城中已经没有一点粮草。这个时候,明军空有百万兵力,却突破不了皇太极的钢铁防线。祖大寿无奈,命令杀掉城中所有牲畜,包括一切马匹、鸡鸭等等。
这天早晨,皇太极沙场点兵,却独发现不见了多尔衮,问身边众人,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临近中午,多尔衮才兴冲冲地来见他。一进大帐,等多尔衮行完礼,皇太极不悦地道:“你今天去了哪儿?眼里还有军法没有?”
多尔衮道:“汗王息怒。臣弟今天忙了一天,特意为了给汗王进献一份礼物。”
皇太极更加不快地道:“战事紧急,你也不是小孩子,还有心思说笑!”
多尔衮道:“请汗王移尊随我去营中大帐,你一见就知道这份礼物是什么了。”
皇太极随多尔衮进了他的营帐,却发现帐中有几个汉人装束的男女,老老少少,有七八个人,围坐一团,惊慌失措地看着他们。
多尔衮指着这几人道:“这就是我给汗王的礼物。”
皇太极刚要发火,但看多尔衮神色严肃,不似说笑,道:“他们是谁?”
多尔衮道:“他们是祖大寿的家人,这里面有他的族弟、妻弟,还有子女,您看——”他拉过一个怯生生的只有十来岁的孩子,道,“这个人是祖大寿的小儿子!”
“噢?”皇太极一惊,道,“这些人你是怎么拿到的?”
“臣弟今天带了十几个随从,还有范军师,一起来到距此地五十里外的三十里村,找到了这几人。原来祖大寿狡兔三窟,除了正室,还养了一个偏房藏在那里。没想到此行收获不小,还拿到了他的儿子。”
“怪不得你今天一上午没来!你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下落的?”
“是范军师探听到的。他在城中的细作,侦知到祖大寿的正室非常好妒,祖大寿为了怕她起疑,就将这个偏房的家人藏了起来。祖大寿在围城之际,还曾手书一信给这个偏房,要她们赶快避开。这封信,落在了范军师手中。那个送信的人供出了他们的所在。”
皇太极赞叹道:“范军师内应之强、情报之准,为我军立下汗马功劳。”
皇太极走过来,审视着这几个祖大寿的家属,这几个人见到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吓得不敢抬头。
皇太极走到祖大寿的小儿子身边,孩子吓得直往后躲。皇太极按住他的肩膀,道:“你知道我是谁吗?”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皇太极恼怒地说道:“一点胆色都没有,你不配是祖大寿的儿子。”一把将他推倒在地。
旁边一位老者跪下来,叩头求道:“大汗饶命!我们都是外系,不是祖大寿的直系亲人,一介草民,从没有与大汗为敌,请大汗大人大量,饶我们不死吧。”
皇太极笑道:“我连祖大寿都不想杀,我杀你们做什么?”指着那孩子道,“你会写字吗?”
孩子吓得不敢说话,只点了点头。
多尔衮道:“他会写,我已经办妥了。”
皇太极道:“你什么办妥了?”
多尔衮自怀中掏出一个信封,递上去道:“我已经以他的名义写好了一封劝降信,让他抄了一遍,明日就叫人带到城中,送与祖大寿。”
皇太极赞许地点点头:“嗯,你经此一役,长进不小,竟抢在我前头想到了此节。”
这份劝降书第二天就送去了。当夜使臣回来,转述祖大寿的话,只有几个字:“悉听尊便,不降。”
皇太极第二日招群臣问话,道:“我命祖大寿的儿子给他写信,劝他投降,此人软硬不吃,还是不降,你们说,该怎么处置他的这几个家人?”
豪格道:“这还不容易,明早就将他们押到城下,逼祖大寿就范,他若不听,就一个一个地杀,看他能挺到几时?”
大贝勒代善道:“这也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皇太极皱皱眉,道:“多尔衮,人是你抓来的,你有什么主意?”
多尔衮审慎地说:“人肯定是不能放的,依臣弟之见,就将他们养在这里,好吃好喝,绝不虐待。汗王要兴仁义之师,妄杀无辜之人,未免师出无名。祖大寿感念大汗恩德,也没准儿因此会降。”
“没错,十四弟的话甚得我意。”皇太极点头道,“不论祖大寿降与不降,与我们是敌是友,我都不杀他们。明朝皇帝刻薄少恩,所以群臣不服,百姓不服,我不是崇祯,没有那么小气,我连祖大寿都不想杀,又怎会为难他的家人?传我话下去,这几人要好生供养,不能受了一点委屈。范先生劳烦你修书一封,明天让人转给祖大寿,告诉他,他的家人在我这里安然无恙,生活优裕,让他不必挂牵,放心打他的仗吧。”
范文程道:“汗王慈悲心肠,臣等甚为感动。依臣之见,祖大寿城中已经殊无余粮,投降之日,指日可待。”
范文程的话三天以后就应了验。大凌河城内,因为实在没有可吃的东西,开始人吃人了。先是百姓吃掉了自己家中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接着军人开始捕捉百姓为食,最后发展到健壮军士互相残杀、互相吞食,大凌河城,已经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祖大寿已经无力控制这一切了。这个当年与袁崇焕一道纵横捭阖的汉子,如今因为饥饿只剩下不足百斤的分量了,他抽刀在手,想要自刎,但竟然连这一点力气也使不出来,而门外,亲兵的眼神如狼一样地看着他,似乎就等他一刀下去,以便美食一番。想到一生抱负、一身功业,竟然会面临着这样的下场,想要为国捐躯,奈何敌人只是光围不打,竟然连一点机会也没有,一股悲愤情怀直冲心间,祖大寿感叹道:
“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我不能再步袁督师之后,让愚人吃掉肉身了,今既想要尽忠报国,当惜此身。”
第二日,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祖大寿杀掉了一直跟随他多年的副将何守纲,任其肉身被军士吃掉后,开城门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