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
字体: 16 + -

第77节:第十二章求访"怪人"(2)

李先生便叫他堂客张罗着搬凳倒茶,润芝刚一落座,他堂客摆出几大盘瓜子、花生、油炸红薯片来。

"莫讲礼性,没好吃的招待你。这几样土产,你吃吧。"李漱清客气地说,"真是让你久等了,对不住你。"

"您莫咯样讲,韶山冲方圆几里的先生,我差不多拜遍了,今日特意是来参拜高师的。你在我们韶山冲那些惊世骇俗之举,晚生实在是佩服,佩服啊!"润芝吃着点心说。

"哪里哪里,我算得什么高师啰,不过是一介不循规蹈矩、不随波逐流的落魄书生而已。"李先生豪爽地笑了起来,从润芝的几句短短的言谈中,他觉得润芝这个青年后生就是他苦苦寻找多年而未遇的知音,接着他便详细询问起润芝的家庭和读书情况,并招呼他堂客办几样好菜,和润芝一同吃了饭。

润芝早饿过了头,也不讲客气,风卷残云般扒了两三大碗饭到了肚里。吃完饭,两人一见如故,慢慢打起讲来。

"润芝,你仔细看看我鼻子。"李先生用食指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一脸忧愤,目光炯炯盯着润芝说。

"您鼻子何解哪?"润芝仔细端详着他的鼻子,一脸茫然,不知李先生话中有话,"你鼻子好好的噢。"。

李先生一阵喟然长叹,"嗨,还好好的个屁!刚才我为办学的事,又到了我们李姓族长家里,哎哟,又碰了一鼻子灰,鼻子都碰扁了,"他不禁自我解嘲地漾起一脸苦笑,"韶山冲真不是个人呆的地方啊!润芝,我在外头走南闯北十几年,平生最佩服的只有两个人……"

"哪两个人呢?"润芝见李漱清一阵唏嘘不讲话便追问道。

"就是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俩呗。如今许多士人学子对他俩佩服得五体投地。润芝,讲句内心话,我平生深恶痛绝的是'五经四书',最爱读的是康梁的文章,最想效法的是他两人的主张。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我回家乡打算做点事,开启民智,劝说乡亲们不去求神拜佛,主张把寺庙和宗祠的田地房产拿出来,兴办时兴的洋学堂,让所有农家子弟不论贫贱富贵,也能免费进校读书,本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李先生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语调一下高了起来:"刚才,我把这意思跟房户族长一讲,润芝呀,他们……他们就气得翻白眼,走到我跟前,鼓起一双眼珠子,好象不认得我,死死地盯住我,臭骂我一通:'你的三魂七魄在新年里头冒走散吧?在外头中了洋鬼子的邪气,连祖宗都不要哒,得了疯癫病吧?穷小子不要交学费,进你咯号洋学堂来读诗书,岂不乱了套?想得倒天真。'还骂我是个'现世报',忤逆不孝,要拿个楼梯把我绑了去沉塘。润芝,韶山冲真是风气闭塞,民智难开啊!" 李先生越说越激动,不停地咳嗽喘气,煞白清瘦的脸涨得绯红。

润芝劝解道:"先生慢慢讲,莫动气。"

"润芝凭你讲,我怎么不动气啰!这帮人都是些花岗岩脑壳,真正的冥顽不化!"

"是呢,冲子里有好多老古板的人在茶余饭后尽讲你的坏话。李先生,你可千万不要怕!"润芝打心眼里佩服这位言必称"康梁"、敢想敢干、见多识广的李先生。

"润芝,谭嗣同搞变法维新,死都不怕,我在韶山冲办个洋学堂,几泡痰就能把我十八子淹死?"

"洋学堂?"润芝眨巴着眼问,"李先生,我听我九哥讲过,洋学堂要到长沙咯些大地方才有,李先生你要在乡下办洋学堂真是新鲜事啊!好啊,真是好啊!你办的洋学堂是个么子样的学堂?劳烦李先生讲来听听。"

"润芝,我想办的学堂哪,先生是不教五经四书的,专教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维新文章,学生伢子也不到孔圣人神位面前跪跪拜拜,学的是时兴的天文、地理、算术、物理和化学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