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30节:第五章〓风云突变,前路起彷徨(3)

薛岳本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信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如今工人掌握了政权,在他看来,此是北伐胜利的一大成果,应该高兴才是。因此,他让士兵与工人、市民组织联欢会,共庆胜利。

可是,他做梦没想到,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国民党高层领导人却不这么看。眼看着中共控制了上海,他们心急如焚,一场“清党”的阴谋正在秘密酝酿着……

3月28日,烟雨迷蒙。李宗仁坐火车从南京来到上海,即乘小车往龙华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

蒋介石比李宗仁早两天来到上海。他住在一所较为僻静的院子里,戒备森严。李宗仁见到他时,只见他面色沮丧,声音嘶哑,他认为上海情形已无法收拾,口口声声说:“我不干了,我不干了。”

李宗仁说:“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干,责任就能了吗?”

“我怎么能干下去,你看……”蒋介石说着便把抽屉打开,取出一张何应钦的辞职电报给李宗仁看,说,“何应钦也辞职了,他已无法掌握第一军,你看我怎么能干得下去?”

白崇禧低声解释说:第一军驻在沪杭、沪宁沿线,各师的各级干部均已自由行动,不听约束。第一师师长薛岳、第二十一师师长严重,俱有左倾迹象。各师黄埔毕业的军官纷纷自由行动,成群结队到上海来向“校长”质询。质询的主要内容便是蒋校长昔日在黄埔曾一再强调“服从第三国际领导”“反共便是反革命”“反农工便是替帝国主义服务”等等,如今国共关系恶化了,这批学生感觉到彷徨,所以来上海向校长要求解释。蒋介石为此事终日舌敝唇焦地剖白、责骂、劝慰,无片刻宁暇,卒至声音喑哑,面色苍白。

蒋介石有些绝望,一再问李宗仁:“德邻兄,你看怎么办?”

李宗仁说:“我看只有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清党,把越轨的左倾幼稚分子镇压下去。”

蒋介石说:“现在如何能谈清党呢?我的军队已经靠不住了。”

李宗仁说:“那只有一步一步地来。我看先把我的第七军调一部到南京附近,监视沪宁路上不稳的部队,使其不敢异动;然后大刀阔斧地把第一军第二师中不稳的军官全部调职。等第二师整理就绪,便把第二师调至沪杭线上,监视其他各师,如法炮制。必要时将薛岳、严重两师长撤换,以固军心。等军事部署就绪,共产党只是釜底游魂而已。”

蒋介石说:“我看暂时只有这样做了。你先把第七军调到南京再说。”

事实上,蒋介石早就想向共产党下手,可是他又矛盾重重,毕竟他的部队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一旦进行清党,就得与苏联决裂,并背上镇压工农的恶名。如今,他故布疑阵,试探到李、白二人对武汉和清党的态度后,便决定先在自己部队中部署清党,并已急电在广州的李济深、黄绍竑二人速来上海,共筹对策。

4月2日下午,蒋介石和何应钦、吴稚晖(当时任南昌总政治部主任)、李石曾、陈果夫(中央监察委员)、陈立夫(蒋介石的机要秘书)来到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

“反共清党”的“大政方针”就在这次充满血腥气的秘密会议上决定下来。

三、血腥政变,怅然离职

蒋介石为何在此时公开绞杀革命

这是因为,北伐军兵临南京、上海,预示北伐胜利已成定局,旧军阀势力已不能危害全局。打倒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建立什么性质的政权,这个政权以谁为主,由谁掌握大权,这是新的形势提出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与国民党左派力量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随着北伐战事上的节节胜利,蒋介石认为自己羽翼已丰,实力大增,在帝国主义的威胁拉拢下,在视工农运动为洪水猛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鉴于酝酿中的反共清党已告完成,“清党”运动便正式付诸实施。蒋介石集团夺取政权的关键是在上海。上海不仅是国民党右派的中心,帝国主义的最后基地,也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