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奴
字体: 16 + -

第222章 大军回返

第222章 大军回返

在城头上,赵强见到了俄国人的火炮,炮很小,和上次缴获库柏所部的四门炮同样大小,重量只有四百多斤,所用炮弹也很小,并不是开花弹。

看了两门后,赵强让贺满川派人把城头废墟下的另一门小炮也挖出来,大的战事基本结束,冬天又要到了,关宁军不会再有大的战事,所以这八门炮赵强暂时没有特殊安排,就留在杜吉根思克,待来年开春再做安排。

城中的大火在两个多时辰后才被完全扑灭,尸体也被清理得差不多了,但废墟燃烧的烟雾还有,因此城内还不适宜大军入住,所以当晚全军还是在城外驻扎。

刘德按赵强的意思派了两个俄籍士兵配以一小队骑兵护送,带着赵强亲笔所写的书信前往尼布楚。在赵强看来,尼布楚总督弗拉索夫已经被自己处死,前来增援的俄军基本上全部被歼,眼下的尼布楚里一没有可主事的人,二没有可自保的军队,这会接了自己要求谈判的书信,留守的俄军肯定会立即做出响应,所以赵强对于谈判的前景十分乐观。现在关宁军和俄军在实力和地盘上已经颠倒了过来,关宁军已经从弱者变成强者,拥有绝对的优胜权。强者要求同弱者谈判,弱者不可能不会接受。

谈判的目的除了要让俄国承认关宁军及关宁军所控制区域外,赵强还想从俄国人手中获得一些支持,这些支持除了武器弹药和粮食外,最重要的是赵强希望能够成为俄国人的盟友,或者说在远东的俄军能够成为他的盟友。

正如一开始进行定远作战所制定的目标,赵强留下了黑龙江流域及尼布楚地区的俄军,让他们充当关宁军的前沿,成为横亘在清军面前的绊脚石,以俄军来吸引清廷的注意力和清军的火力。等雅克萨之战打得不可开交时,赵强才以帮助俄军的方式背后插清军一刀,彻底消灭康熙精心调派的北征大军,之后挥师南下,直逼宁古塔、盛京,上演大军入关的戏码。

至于俄军,在取得关外的绝对控制后,赵强才会考虑把他们彻底赶出东方,而在此之前,赵强却需要俄国人留在东方。与满清相比,赵强实在太弱了,哪怕他完全控制关外,实力仍处于劣势,现在不是明末了,满清有关内的农民起义军相助,可以一块一块的割取大明的肉,而不担心会遭到灭顶之灾。而赵强所面对的是相对稳定并处于上升期的满清,吴三桂和台湾的平定让满清在关内再无敌手,所以纵使关宁军取得关外土地,在实力上与拥有关内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亿汉民的满清相比,仍是位于劣势。更何况还有亲满清的蒙古诸部及朝鲜等国,所以赵强必须留下俄国人,并且还要帮助他们壮大,当然,在赵强的设想中,俄国人应该往内外蒙诸部发展,与准葛尔等部一起成为清军的心腹大敌。

顾此失彼、拆东墙补西墙是赵强为康熙制定的在未来十年所采取的反击措施,达成这个目标赵强就必须在关外、西北各地形成反清同盟,届时所有的反清势力以狼群战术去撕咬清军,烽烟四起,最终让北京城的康熙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而与残余的俄军结盟就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杜吉根思克容纳不了大军驻扎,所以在休整几天后,大军开始回返。第二步兵联队的一个大队被改为杜吉根思克警备大队,另外一个大队则被改为额尔古纳城警备大队,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马一律回返雅斯克和首义城。这个安排一下剥夺了第二步兵联队仅余的两个大队,联队长左铭南和副联队长钱林一下成了光杆司令,二人得知赵强这一安排后,落寞的看了一眼,彼此甚是难受。他们知道,第二步兵联队很可能要被取消编制了。带着失望和不安的心,二人闷闷不乐的跟着赵强回返雅斯克。

杜吉根思克的攻陷标志着定远作战的彻底结束,仅杜吉根思克发生的战事,就歼灭俄军及其仆从军近两千人,缴获火铳一千三百杆,火炮八门、战马七百九十余匹,其他物资无数。人口方面除了城外被俘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那几百民夫,却是无一所得,因为都被杀光了。

十月初七的时候,天气再次降温,清晨的河面上已有薄冰出现,虽然冰面没有结满整个河面,而且十分薄弱,但种种迹象表面,这片土地最严酷的冬季已经来了,第一场雪也随时都会飘落下来。

为赶在第一场雪下来之前能赶回到雅斯克,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千赶万赶,还是在距离雅斯克还有一百六十里的地方碰上了降雪,雪花过后,气温再次下降,一夜之间,就有四十多名辅兵和六十多民夫因为衣着单薄而冻死。

将被冻死者的衣服扒下后,死者被就地埋葬,军中没有御寒之物可供分发,所以赵强对于发生的冻死冻伤事件也一畴莫展,只能不断催促加快行军速度,好早点赶到雅斯克。刘德已经从各部落手中征调了一批皮毛,加上以前所缴获和抢来的,勉强赶制了一批皮衣,只待大军回来就调入军中。

从杜吉根思克割回了五百多颗俄军首级,因为天气冷,所以这些首级也不必用石灰防腐,装在一辆马车里就这么带了回来。到达半山驿时,这些首级被马龙的第二骑兵联队带往首义城。赵强给留守首义城的吴四命令是先交几十颗俄国人首级给巴海,以后每隔半个月就交上那么十几二十颗,既不要多也不要少。这么做的原因是赵强不想关宁军的强大被巴海知道,也不想巴海认为己方没有什么用处,不定期的交上一点,算是给巴海个定心丸,继续打着利用关宁军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