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总裁
字体: 16 + -

毒点or起点?

有读者刚读到“统战”和“笼中对”这两章,就觉得作者在瞎喷,曰:李自成怎么可能跟崇祯谈判呢!作者你不要闭着眼睛胡说好不好!

因为不能忍受这个“毒点”,所以阅读到此就成了终点。[..|com|]

关于禅让的事儿,倒也不是作者瞎掰,真还是有点依据的。

野史记载:甲申年三月十八,李自成围北京,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崇祯不允------

在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里,关于李自成接受杜勋劝崇祯禅让的一段是这么写的:

牛金星在马上躬身说:“今日在沙河镇休息时,杜勋曾对臣言,他愿意明日缒入城去,面见崇祯,苦劝崇祯让位,但请陛下对崇祯及其宫眷一人不杀,优礼相待。”

李自成向宋献策问道:“此事军师知道么?”

宋献策说:“丞相对臣说过,臣当时也问了杜勋,看杜勋确实是出于为新朝立功献忠之心,并无欺骗陛下之意。”

“崇祯会不会将他杀掉?”

“臣也以此为虑,但杜勋说他愿冒杀身之祸,也要进宫去苦功崇祯让位。”

“启东,此事是否可行?”

“臣以为不妨一试。如杜勋被杀,不过死一个投顺太监耳,于我无损。如杜勋见崇祯劝说成功,则陛下能于成功之后,以禅让得天下,亦是千古美名。”

“好,叫杜勋今夜见我!”

------

李自成又望着牛金星等人说:“诸位今日整日鞍马劳累,风尘满身,现在各回驻地休息。既然杜勋愿意进城去劝说崇祯让位,孤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不妨一试。------

------

“杜勋,孤刚才听牛丞相说,你愿意进宫去面劝崇祯让位,可是真的?”

“是的,皇爷。如若崇祯愿意让位,一则皇爷有揖让而得天下之美名,二则京师臣民可以免遭战火之苦。”

“你看崇祯愿意让位么?如他情愿让位,孤不惟将保其不死,还将优礼相待,仍然世世富贵。你想他能够让位么?”

“如今崇祯困守空城,孤立无援,朝野上下无一可用之人,不让位则有亡国灭族之祸,让位则虽然亡国,却能使一家『性』命保全,安享富贵。奴婢臣原是崇祯皇帝的亲信内臣,只要能够进宫,面见旧主,痛陈利害,流涕苦劝,使崇祯皇爷知陛下神武宽仁,四海归心。他能听劝说很好,如不听从,也不误陛下攻城。而且奴婢臣进城一趟,还可以对守城太监说知情况,动之以祸福,劝他们开门献城,迎接陛下。”

李自成心里想道:“这厮真会说话!”随即又望着杜勋问道:

“孤听说崇祯平生刚愎自用,『性』情暴烈,随意诛戮大臣。你去劝他让位,不害怕他会杀你?”

“奴婢臣有弟弟和侄儿全家在京居住。崇祯皇爷一怒之下,不仅会将奴婢臣杀死,而且会杀奴婢臣全家十口。不过古人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奴婢臣一心要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成陛下得天下于揖让之美名,甘冒粉身碎骨与全家诛戮之祸,在所不辞。”

“你打算何时进城?”

“明日上午巳时进宫,不论劝说结果如何,下午一定回来。倘若明日下午奴婢臣没有消息,必是被崇祯皇爷杀了,请陛下大举攻城。”

“好吧,你进城去吧。明日下午,孤等候你的回话。”

杜勋叩头退出以后,李自成对杜勋为何如此甘冒杀身之祸,心中终觉纳罕,便向牛、宋等人问道:

“明月杜勋进宫去劝说崇祯让位,有几分成功希望?”

宋献策回答说:“以微臣看来,崇祯不是个软弱之人,倘不能逃出北京,便无路恢复江山,他必会以自尽身殉社稷,断无怕死让位之理。”

------

以上是姚雪垠《李自成》里所写。

另外,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就是说:

其实,崇祯并不是昏庸不明之人,奈何后来就是一光杆司令,身边到处都是混吃等死的人;大臣们都在顾着自己捞钱,还他娘的结党谋私,忠于崇祯的人就算没有绝迹,也基本上是濒危动物了!

历史上,李自成抓到了太子,还封为宋王。后来一片石兵败,也没把三个王子杀了。

李自成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白痴,能伸能屈,可不能过于小看他了。只可惜他手下收罗不到什么顶尖人才,有说李岩(李信)都是虚构的。因为李自成不正统,所以他造反的时候有本事的读书人都不鸟他,他手下的那帮鸟谋士都是些歪瓜裂枣。加上李自成轻易取了北京,他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所以小瞧了鞑子---

可是毕竟李自成是政治人物,抓了崇祯,他会怎么办?一刀杀了?一个皇帝就这么咔嚓了,超级浪费啊,这个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宗旨吧!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常委讨论项目拨款,一个是教育项目,另一个是看守所改造,意见一开始很不统一,后来一个领导说,我们这把子年纪,上学是没有机会了,但是难保哪一天不进看守所,把看守所搞好一点,我看行。结果改造看守所拨款全票通过。

李自成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子孙后代想不是!谁能担保他的子孙不被抓住呢?

------

呵呵,这本书若是所设定的“禅让环节”是毒点,整本书就失去了起点。

(注:姚雪垠写《李自成》涉及崇祯的部分据说还是有相当考证的,那时李自成被标榜为造反有理的农民领袖,写这个**的禅让之事自然得有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