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16 + -

第四章

第四章

单应苓洋洋自得地道:“钱塘乃杭州治县,下官接任两年,虽不敢说有九年可支粮秣,七年足矣。”

王泽用一抹诙谐地目光注视着单应苓,忽然从喉咙中发出一二冷冷的笑声,让在场官员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王长龄心中闪过王泽方才说过‘来此一月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光景’,他开始不太明白此话何意,当听到这两声冷哼,懵然明白王泽在这一个月中表面上是游山玩水、纵情游乐,其实暗中早已将杭州、甚至整个江浙的情形『摸』了个遍,王长龄相信只要王泽愿意,他有这个能力做到。

在场与王长龄有同感的还有王咏翎与他的好友、新上任仅半年的余杭知县曾言,他是王咏翎同年上舍生,虽上舍生不须参加科举直接授予官职,且头等视为进士及第。但曾言放言耻为进士出身,又不甘以上舍出身入仕,今后被人或轻或重地慢待,逐参加贡举、殿试,一举得中进士及第第四。与王咏翎相交结为异姓兄弟,他亦是聪明人,听出王泽的弦外之音,浅浅吸了口气,目光饶有意味地偷看王泽。

“七年之用、七年之用?杭州九县,恐怕只有仁和、余杭两县的常平仓可以达到三年用度,贵县常平仓中实粮若能有万石,本官愿举荐贵县叙馆职,为天子侍从。”王泽此话一出,满座惊惧,这庄家压的可不小,入馆阁、担当天子侍从,对于一个知县而言,何其有诱『惑』力,但就怕别人不敢跟。

在座各县或多或少都有私下动用常平储粮,以支卖局借贷名义,流入市面谋取暴利,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不足用度,还不算谋取私利,这是李墨涵暗查回易案时连带出来的隐情。王泽感到非同小可,在这一个月内,其以提举江浙路转运常平的身份,派遣李墨涵等弟子率领从支卖司调来,熟知钱粮钱庄的十余名胥吏,将一路常平仓的账目与江浙路支卖局借贷账目细细统计一遍。让他吃惊的是各县常平仓被‘依律’借贷,或是挪做它用的现象极为惊人,钱塘县常平仓内储粮不足三四千石,就是连仁和县也有这种情况,只是数目小些罢了。他意识到到任其发展下去,一旦国家有事或是发生旱涝水灾,江浙路甚至可以说东南各路将无粮可用,当然若不是很大部分被用于公务,他早就要弹劾人了,还会在这里浪费口舌。

单应苓脸『色』巨变,脸颊不由自主地颤抖,他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构陷王泽,但随即又打消了这个可笑的念头,慢说王泽是以执政身份、翰林学士官衔牧守地方,单凭王泽的中兴救驾之功,誉满天下的声誉,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知县所能撼动。

在座心怀鬼胎的官员未尝没有构陷上官的盘算,或许同样摄于王泽的声誉、势力,盘算得失后,终究放弃了这等愚昧无知打算。

事已至此,无论如何也要硬着头皮撑下去。

单应苓强作镇定地道:“本县自有常平账册,大人如要验看,下官立即飞马提来。”

王泽心中暗骂:‘真是不到黄河不死心,顽固到底得家伙。’于是正『色』道:“若贵县应允,本官遣发将吏封仓,大家一行实地验看岂不是好。”

‘好毒啊!’在场官员几乎同时被王泽『逼』的要跳了起来,话可以说、账目可以造,仓库里的粮米却无法造假,一旦启库将真相大白,成为回易案后另一大案。他们可以肯定,王泽既然敢这么说,那一定是掌握了全面的情况,毕竟江浙路官僚并非铁板一块。

王长龄虽然为官清廉,但他身为通判,可一旦有事,他也脱不了干系,闻得王泽封仓,心下泛起一股复杂的滋味。

正当众人惊悸之时,王泽脸『色』一变,恢复了进入公厅时温和得笑容,温声道:“本官也知诸位大人动用常平亦是公心使然,杭州地面未曾有大的灾荒,全赖诸公之力。无奈朝廷用度颇大,江浙路关乎国家根本,本官不得不谨慎处之。。。。。。。”王泽在江浙路上加重了口气,言下之意此乃朝廷大计,并非专对杭州官吏找晦气。他接着正『色』道:“不过,常平乃国家根本,无论如何须得储备三年可支之粮,日后断不可动用常平借贷,违者将严惩不贷。”

尽管王泽后面一句语气严厉,甚至有威胁的意思,可以说断了一些人大好的财路,但他言下是不准备再追究此事,众人听了算是稍稍松了口气。毕竟要是在常平仓上较起真来,在座的大多数恐怕是要倒霉。王长龄虽然对王泽的姑息做法有些不满,但还是挺佩服他处事的手段,一旦追究起来那将不仅是面对杭州或是江浙的守臣,诸司,而是面对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一系列连锁反应,势必引起各地得抵触。即便是王泽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面对这种公开的反对或是消极的抵制,都将是一败涂地。稍稍变通既往不咎,尽量挽回损失,以此为要挟驱使下官,手法不可谓不高明,他相信王泽还会有后话。

王泽似乎不需要得到众人的答复,继续道:“朝廷多事之秋,天灾不断,民生疾苦,日后当减轻农户负担,鼓励其边农边工,毕竟生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本官召集各位前来是为杭州地面盐场、矿山、茶场、工坊、商行事宜,如何合理调度民间闲散劳力,使之与农桑稼作既不冲突又可相互调剂,在最佳使用民力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民间财力与朝廷税收。诸位大人俱为贡举、上舍出身,理政多年,必有良法,不妨实言相告,共同商讨。”

话音方落,在场众人除王咏翎与曾言二人外,其余人众莫不是一脸惊讶或是满头雾水。

王长龄禁不住暗自摇头,叹道:‘用心良苦,然说来说去不过为言利而已!’

“哈哈。。。。”王泽以少有的兴奋与李墨涵、聂诺谈了半个多时辰,今日他非常畅快,话也尤其得多。

“。。。。。。。。非常之事用非方手段,这帮大老爷们,平日里天高皇帝远,动不动就联合构陷上官,以至于刘彦游牧杭五年无所作为,这种欺凌上官的恶迹,实是朝廷一大隐疾,不可不除。”

李墨涵浅浅笑道:“今日恩师谈笑间,杭州官吏无不俯首,就是连那位通判大人最后也没了言语,若刘大人在此,必然对恩师心服口服。”

王泽摆了摆手,摇头笑道:“文渊莫要轻视了刘彦游,当时天下大『乱』,东南系朝廷支撑关键所在,须得求稳,使人快意不得。刘彦游深韵其中厉害,牧守杭州五年无为而治,对于稳定江浙意义非同小可,虽有小渍却无碍大体,这也是为师放心举荐其中书舍人的缘故。”

“弟子愚钝,若非恩师指点,几乎误会了刘大人!”李墨涵忙欠身应诺,态度却是诚恳。

王泽转首对聂诺道:“仲敏,你与你师弟们进行的研究,进行如何了?”

聂诺脸面微红,继而时深深一叹,道:“百余次实验,还是无功,曲师弟的残了一指。”

“慢慢来、慢慢来——莫要急噪,凡事都不可『操』之过急。尤其化学这门学科,实际『操』作中极为危险,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伤亡,日后要加倍小心,为师宁愿不成亦不愿你们有何闪失。”王泽转而又道:“书院建成后,你们的担子又要加重,不仅要进行研究,更要担负起堂长、助教之任。”

“弟子谨遵恩师差遣。” 聂诺得目光中流『露』出浓郁的笑。

王泽点了点头道:“凤凰山书院要办,就要办成大宋首屈一指的名校,科目分类要细、不要刻意精简,除你等原小学校出世,或是在十四岁之上的师兄弟还是以平辈相称,全部迁入书院。十三岁之下,仍留在小学校,亦可师兄弟称呼。自保育院中孩童入学后,不可你等师兄弟相称,那时你们这些师弟们有人应当在书院中任教了,也应当收取些弟子了。”王泽又看了一眼李墨涵,犹豫半响又道:“文渊公务虽繁重,但督造学院后,还是要就便协助为师管理院务。”

“是——”李墨涵此时还不明白王泽这一犹豫之间说的话,对他身后的影响倒底有多大。

“聘请堂长、助教的帖子发的如何了?”

李墨涵不假思索地道:“目前为止已经全部发出,近途的想必已经到了,远途的月内可到。”

王泽淡淡笑道:“不知能有几人可以屈就!”

“恩师名扬海内,亲自修书、重金聘请,他们焉有不来之理。”

“唉——,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骨气,真正的士大夫绝不会为金银、虚名折腰,就是一个使相,有时候也不能令他们折腰!”王泽不置可否地否决李墨涵的话,继而又洒笑道:“为师此番出知地方,江浙地面上的官吏迎来送往,倒是收入颇丰,这笔钱用在书院上倒也问心无愧。记住,不要怕花钱,校舍要古朴不失典雅,要留出扩展的地方。买校田不要与农户斤斤计较、生民不易、合理即可,还有女校一定要取易安居士之意,不可心存怠慢。哦——对了,当然不能忘记把捐钱建校得诸位大名,刻在功德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