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大赵
字体: 16 + -

第四章 我必伐燕 (11)

慕容烟雨叹了口气道:“真是什么也瞒不过你,其实我本不愿杀人,但我却不能不听我哥哥的话,这一个月来我哥哥已在燕国的右北平,辽西和辽东郡移走了数十万人口,并封锁了长城防线,他令我将燕王喜和他的所有儿子和重要皇族成员都用阴掌打成暗伤,三日后这些人将相继死去,而一待燕王喜薨的消息传出,我哥哥立刻即位为燕王,从此鲜卑国就易名为大燕了,我哥哥道,和争夺中原比起来,鲜卑的国名存不存在已经不重要了,何况即便占领了整个中原,我们鲜卑人仍是主人,而华夏人只能是奴才。”

“够了!”孟阙怒不可遏的打断了她的话,慕容烟雨叹了口气,道:“梦郎,你好自为之吧!”随即身形一晃,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孟阙知道鲜卑掳掠燕国人口并改称大燕是一件比自己灭亡燕国更大的事情。

鲜卑国的领土在大小兴安岭之间,即后世所谓的东北平原,这里可耕可牧,发展潜力极大,有了燕国这几十万农耕人口做依托,假以时日,“鲜卑燕国”将发展为一个和后世金国或建州女真一样强大的国家,对中原各国造成极大威胁。

于是第二天孟阙留下骑马步兵继续围困蓟城,自己带领全部骑兵向燕国右北平郡一线开去。

待到了右北平郡只见十室九空,人口已然大量流失,右北平如此,辽西辽东可想而知,于是折而向长城一线,到了长城之下,只见城上有无数燕国百姓,其中包括大量妇女,一字排开,手持弓箭,严阵以待。

慕容倍广手下大将泰尔古莽似乎料到孟阙必来此地,站在城头上哈哈大笑道:“孟阙,你在月氏掳掠月氏百姓攻月氏,今我家大王命我以燕国百姓抵抗赵国,方式虽不同,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不要小看他们的抵抗意志,他们的家人都在我手中,如果你现在攻城,他们一定会拼死抵抗的,哈哈哈……”

孟阙目眦欲裂,道:“好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慕容氏果然家学渊源!”

这句话却让泰尔古莽楞了一下,但随即哈哈大笑道:“好好,好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知我家大王者,梦郎也!”

孟阙徘徊于长城之下,不知计将安出,只好暂时安营扎寨,静以待变。

数日后,围困蓟城的骑马步兵主将扈敢传来消息,燕王喜果然薨了,蓟城军民投降赵国,扈敢派人将已经缴械的燕国守军送回赵国安置,并派人向孟阙请示下一步行止。

孟阙见一时想不出攻打长城的计谋,于是留下东郭朗带五万骑兵沿长城一线防守,自己带五万骑兵,并下令扈敢和自己分兵三路,自己率骑兵“进攻”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三郡,扈敢的骑马步兵分为两部分,分别攻取上谷郡和渔阳郡。

右北平等三郡已无实际抵抗力量,所到之地皆不战而降,很快被孟阙全部占领,查点人口,初步估算,慕容倍广至少掳走了燕国五十万百姓。

上谷郡闻知燕王已死,也不战而降,唯独渔阳郡,却久攻不下。

原来慕容倍广一直潜伏在渔阳郡守程文范家中,这程文范乃是慕容倍广的人,慕容倍广深谋远虑,于三年前就买通了他并一直资助他升官为郡守,他自然是对慕容倍广感恩戴德,言听计从。

燕王喜和他的几位公子的死讯传到渔阳郡后,慕容倍广就在渔阳郡以燕王喜义子的身份继承大统,自称为大燕国王,并任命程文范为燕国丞相。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换一个姓氏仍然沿用原来国名也不是什么大事,比如齐国就是田氏代替了吕氏,除官方史书外,也无人注意区分两者的区别,但慕容倍广毕竟是异族,所以不但后世史书称其为慕容燕国,就是同一时期的各诸侯国也如此称呼。

孟阙正欲集中兵力先攻下渔阳郡,忽然从国内传来消息,秦国派李信和赢横行带二十五万军队进攻了赵国。

孟阙大惊,他在进攻燕国前曾在国内动员了一部分民兵,因此在赵国的邺郡和西部秦赵边境共有十四万军队,其中西部边境十万人,而这次秦国并没有进攻邺郡,而是集中兵力进攻的西部边境,这十万军队是由新近提拔的东郭擎率领的,东郭擎虽勇,但也决不是李信的对手。

无奈之下,孟阙只好留下扈敢带五万骑马步兵继续进攻渔阳郡,东郭朗带五万骑兵在长城一带防守,自己带领其余军队回师赵国。

原来秦国是以救燕为名发动对赵战役的,那时燕王喜还没有死。

就在孟阙回师抵御秦国进攻期间,慕容燕国的使者也化装为胡商从燕赵两段长城之间的空隙进入赵国,并从赵国途经魏国到了秦国境内,卑辞厚礼请求秦王政承认慕容燕国,秦王政对此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慕容燕国的使者也同期分散到达了其他诸侯国,各诸侯国也都对慕容燕国不置可否,持观望态度。

此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却说孟阙回过赵国前线时秦国正在围攻晋阳城。

东郭擎损兵折将,余部坚守在晋阳城中,秦军一时却也打不下晋阳城。

于是孟阙在晋阳城下和秦军摆开了阵势,只见秦军的骑兵已有十万人,这自是秦军这些年来大力养马,并在邺郡一战中抢夺了司马尚大量战马的原因。

这十万骑兵中有两万人布置在晋阳城的四个城门附近,自是防备晋阳城中的赵军出来助战,另有八万人分两翼布置在铜甲军团的左右。

在铜甲军团的前面是四万弓弩兵,这些弓弩兵的两翼自然也在骑兵的保护范围内。

铜甲军团已增加到十一万人,却只是增加了一万长刀队,原来这只铜甲军团已经消耗了秦国大量的国力,虽然在战斗中表现了他的巨大威力,但短时间内却也不能再大量增加了,不过长刀队乃是铜甲军团的精华,增加一万人,已经可以极大的提高铜甲军团的威力了。

这三万长刀队布置在弓弩手之后,再后面自然是八万铜甲长矛兵。

孟阙知道这铜甲军团中的长刀队,所持的长刀除了是单刃和由于青铜本身的材质问题没有唐代的陌刀锋利外,已经具备了陌刀军的雏形,据说唐军用四千陌刀军就横扫西域骑兵了,当然这要配合骑兵等其他兵种,但李信的十万骑兵以及四万弓弩兵也足够配合了,何况还有八万长矛兵。

而三万长刀队在整体实力上也应该不若于四千陌刀军。

孟阙不愿拿自己的十万马军来试验秦军长刀队和唐军陌刀队的实力高下,而直接打击铜甲军团的后军也不能避开秦军骑兵的阻挡,于是他带领全部马军迂回了半个圈子向秦军的左翼骑兵攻去。

秦军左翼骑兵见状立刻全军拨转马头迎了上去,李信见状也忙带领另五万骑兵前去增援,于是三队骑兵战到一处。

在这种骑兵混战中秦军的弓弩手和铜甲军团都因怕误伤自己人而无法插手,而秦军的骑兵充其量也只与赵军的骑马步兵战力相当,却不是赵军骑兵的对手。

这样虽然是十万对十万,却是孟阙的马军占优势,但孟阙也深知,如果自己要全歼了秦军骑兵的话,那自己的马军也剩不下多少人了,并且必然疲惫已极,则就只能等着给铜甲军团当下酒菜了,所以他和李信的部队混战了一阵后,忽然全军撤退向远处逃去。

李信见他在占优势的情况下撤退,深恐有诈,绝不敢追。

李信是全军主将,他等了一天不见孟阙回来,第二天仍是如此,派出去的侦骑却一个也没回来,自然知道孟阙就在附近,于是第三天派兵攻打晋阳城。

攻城首先当然是要由弓弩兵开弓放箭压制城头守军,然后是派铜甲军团中的长矛兵攻城,晋阳城并不好攻,城高墙厚,城内有三万守军把守,更有三万百姓上城协防,铜甲军团虽勇,李信也没指望一两天就攻下晋阳城来,这本来就是一个诱敌之计,果然长矛兵刚攻了不一会儿,孟阙就赶来了。

孟阙兵分三路,其中两路共七万人,每路由一万骑兵,两万五千骑马步兵组成,攻击李信的十万骑兵,另三万骑兵向这些长矛兵开弓放箭。

铜甲不是坚不可摧的,多中几箭仍是要出人命的,而李信的十万骑兵和孟阙的七万马军战力相当,抽不出太多兵力援助长矛兵,于是嬴横行急忙命令弓弩兵对付孟阙的骑兵,并将长刀队布置在弓弩兵之后,又令长矛兵停止攻城,布置在长刀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