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洪流
字体: 16 + -

第七十六章 要改造捻军

确山县城里,却是笼罩在烦恼的气氛当中。伏虎岭一仗打完也有了些日子了,可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没有散去,缠扰的确山知县王观瀛坐卧不宁,一日数惊。

任店、朗山、马鞍山等寨子的老老少少已经几次到确山县衙门来鸣冤击鼓,这些人的家里都有这次在伏虎岭被打死打伤,乃至被俘获在伏牛山中至今未归的练勇。而四个练总除了任店的杨聚中仓皇逃回以外,张玉贞、沈怀彰、韩天成都被人家活捉。这样,他们各自下面的死伤练勇的抚恤事宜就干脆没有人管,当地的士绅怕这些人闹起事来,就多次到确山县衙门找知县王观瀛做主,毕竟,这事情是王知县牵头搞起来的吗。

又过了没几天,王观瀛就听得探事的来报,说伏牛山中的强人传出口信,要各寨子前去赎人,而且,各谈各的。

一听到这个消息,各处就慌了手脚,几个寨子分头派当地的有身份的人物进山,一番交涉过后,大家还算满意,他们原以为,这大股强人的价码一定会出的很高的,因为,是各寨子的人集中起来,气势汹汹的去剿杀人家在先的,现在人反而被人家拿住,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还有什么好说呢?

可这一经接触,这山里的强人只是指点着要一些粮食、棉布,火药之类,且数量也远远地超乎人们的想象。

三个练总也被次第放回,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其中马鞍山寨的韩天成腿上受了枪伤,在被囚禁之时,就被给予了很好的医治和照料,这让他感到很受感动,回到家后,韩天成特地又挑拣了5头肥猪、20只羊,100只鸡给山里送去,以表示谢意,没成想,回来的人竟然带回了两门劈山炮,说是山里的头目所赠,愿意与韩练总交个朋友,以后相安无事。这一下,更是轰动了整个确山县,大家都对此啧啧称奇,争说这强人的仁义,是啊,人家本来也没有骚扰咱确山县的吗,都是王知县多事,才惹出这场祸事。

而且,大家伙几乎众口一词的骂那杨聚中,把任店的子弟都带出拼命,一阵上去就死伤那么多,之后呢,就只顾着自己逃命,事后呢,也不出来担当。街谈巷议之间,把那杨聚中羞臊的不敢见人。

对于各寨自己出去和伏牛山中的贼寇交涉,甚至送粮食、棉布等的事情,确山知县王观瀛也很快就知道了这些事,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制止,因为,民情如水呀,他这所谓的一县之尊太明白这个道理了。千说万讲,这一次打了败仗,就一切没法说了,如果进山完全顺利,剿灭了山中的匪贼的话,那他王观瀛在确山县乃至这伏牛山、大别山一带声名鹊起,说什么话就都好听了。

而眼下,只能对下面的事体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且在看看形势吧。

再说那伏牛山中的卢森,这一段日子里却是忙得不亦乐乎。

伏虎岭下一场胜利,奠定了太平军在伏牛山、大别山地区的进行大修整的基础。一时之间,周边的地方武装和大小的团练暂时都不敢觊觎这一大片地土,这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现如今,忠王李秀成等人也不得不从内心里佩服这一系列决策的正确性,大家已经都看清了天国的大好局面的真正形成:东面的白齐文一时成了扼住湘军、淮军等回兵的一大壁垒,而遵王赖文光的2万生力军以联合游击的战术,更为这一壁垒增加了一道保险。

在广袤的中原地区,以扶王陈得才为主,以捻子为辅的原则下,这两大股人马忽而联合,忽而飘逸而走,吸引着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的大队。

在这种条件之下,再稍待时日,蛰伏于伏牛山中的这股主力军就会大举出山,那个时候,应该是北进的重大阻碍已然不存在,这个时候,经过军制革新、新式练兵的队伍一定会摧毁眼前的阻碍,到那个时候,卢森就设想,迅速的攻下北京,击碎蛇头,之后,再派兵向东,多股军事力量并举,由北压向东南,这样,才算有了大的胜算。

对于自己眼前的军事力量的改造过程卢森是很满意的,现在,他们不仅仅是学会了西洋的基本军事技术,重要的是,经过这一番训练,这几万人都将是影响其他新进力量的稳定来源。

目前,摆在卢森面前的就是一个问题,这件事情他一直没有和大家讲,因为,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出去之后,他怕引起不良的后果。

这就是捻子的改造问题。

对于捻子的了解,卢森原以为就是历史书中所交待的:是太平军的坚决的同路人,是洪秀全没有充分的利用好这支队伍,以至于它最后自消自灭。

可是,经过这一段日子的观察,卢森才明白,事情的复杂性还真是及其难以破解的。

首先,捻子最初的兴起就携带者它的飘忽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的捻子,无论是大股的队伍或者小股数人,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都由流民组成。

这些流民的成分呢,倒也不算复杂,其中多半是淮北地区、皖北地区等处的失却土地和家园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不断的流离中,大多成为乞丐。

再后来,随着捻军的兴起,捻军的队伍中就充斥着灾民、饥民、衙役、捕役、盗贼、小偷、手工业工人、农民等。这些人,往往为利益而来,啸聚一时。所以,从张乐行、龚得树等人的那个时候开始,兵源就是从此而来,只要有人于此扯旗一呼,甚至直接就驱赶着成千上万的流民乞丐,给他们穿上衣服号坎,就可以充做兵勇,令他们上阵冲锋了。

更有一点,由于捻子是流民的聚合体,所以,他们扯旗造反,主要为的是“聚众谋食”,至于政治目的,倒在其次。

捻子谋生的手段很多,惯用的比如有吃大户。这是捻众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之一,无论捻党,还是捻军时期,都广泛采用。

卢森从曾经在捻子中混迹的太平军中了解到,就这“吃大户”一宗儿,就及其吸引流民参加,每次捻子都公然给大户人家下帖子,所谓“定钉”,然后大家几股乃至多股蜂拥而至,喝酒吃肉,吃好了之后,这户人家一定要放炮三声,以助声色,这才算平安无事的过去。

再后来,就有一些捻子的大股、小股,已经就不满足于仅仅是一饱口腹了,他们开始各自挑拣这捉人,然后,要人家来赎回,这赎金可以是金银、马匹、烟土、食物等,不然,被捉的人往往就性命难以保全。

这一阶段,这些捻子是不主动的发起攻击的,他们基本上是避开争战,就是以人为质,要挟苦主儿相赎。

卢森发现,捻子的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现在,即使是成军数万的捻军,他们很少攻城掠地,“过城寨不攻,遇大军则走”,这竟然成了捻子的一条法宝,也可以说,这就是捻军的军事策略。

卢森了解到,自张乐行等人初起,一直到如今,捻子也曾经攻下几十个城池,可是,最多的也就是驻扎两三天,卷走物资之后,就心满意足,飘忽而去。所以,清军就总结捻子:“不占城邑,不赍资粮,饱掠狂奔,数日千里,只贪卤获,绝无远略。”捻军里流传着一些歌谣,其中唱道:

“跟着张老乐,有得吃来有得喝;跟着龚瞎子,吃的鸡鸭子;跟着江老台,包谷揣满怀;跟着韩老万,穿着绫罗缎。”

就这样,正像别人为捻子总结的两句话“走而不守贼无民,掠而不储贼无地。”

从捻党到捻军,一直没有摆脱掉这种陋习,城池可以攻占,可根本上就没有人想占领它,进而扩充根据地的想法更是没有,也没有自己的什么方略主张。弄来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分配殆尽,头领得大头,军兵个个也有份。这样,就更加的形成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不断的向城池、山寨发起攻势,又不断地放弃自己所取得的战场优势,物质的取得永无止息,可是,人心却再不断的变异,更为可怕的是,经过数年的与捻子的军事较量,清军已经掌握了捻子的作战的规律,开始循序渐进的推进战果,一点一点的把捻军推向末路。

这一点,捻军现在的头领是知道一些,但是,他们自己也解决不了,因为,如果没有太平军的大量牵制清军的现状,捻子的生存空间早就没有了。

卢森通过这一阶段对太平军军制的作战方式的改造,他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这次,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准备着手对捻军这十余万人进行些改造。

而具体如何下手,他的心里已经开始默默的筹划,一个渐具雏形的方案已经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