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
字体: 16 + -

六十五 裂痕(上)

李烈欢喜异常,正自我陶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见吕贤急匆匆走了过来,显然是有事要和他说,便放下大铁勺,对若兮笑道:“乖乖若兮,等一会儿那个肥皂放凉了,你们找些脏衣服,切一块肥皂洗一洗,看看是什么效果,等我回来再告诉我!”听得两女答应,李烈点点头,向吕梁招了招手,两人相跟着走进书房。

“吕先生有什么事?”李烈见他进来,立即问道。

“西夏使团已经进京,现在正入住驿馆里,韩太师派人来,让你马上过府一趟!”

李烈微一沉吟,“嗯!西夏使团终于来了,韩侘胄招我过府,一定是为了这件事,子芩你怎么看?”

吕贤想了一下道:“既然西夏是议和来的,便不急于表态,朝廷应该先把他们晾一晾,过得个个把月再说!”

“哈哈哈!”李烈大笑起来,“先生之言深得我心,咱们不谋而合啊!西夏人被打疼了,急着议和,咱们可是不着急呢,不过咱们那位平章国事大人可能不会这么想吧,走,咱们先看看再说!”

两人来到韩府,那门子早就认得李烈,见他来了,笑着迎了上来,“李大人您可是来了,太师都派人问过一次了,您赶快进去吧!”

李烈微微点头,带着吕贤,跟在一名领路的小厮身后,向里走去。

韩府果然不愧为豪宅,这大宅子占地极广,设置华丽,楼宇层层叠叠,光是大小花园就有三个,除了前院的花园,内宅居所之中还有一个稍小的花园,想是专供内院里家眷欣赏之用,两人无心观赏景色,随着小厮一路走过无数回廊、亭阁,只见庭院深深,楼阁重重,转过一个大月亮门,一座广大的后花园便呈现在眼前。院中曲径通幽处,疏竹掩映,柳绿花红,杨柳月桂绿树成荫,水榭精舍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彩蝶纷飞,于姹紫嫣红中一条曲折精致的复廊通向湖心凉亭,亭中正有两人据案对弈,看打扮,李烈认出那高冠博带之人正是韩侘胄,另一个却是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儒生。

见李烈走过来,韩侘胄停下手中将要落下的棋子,对那中年文士笑道:“邦卿,棋力日盛,老夫不是对手啊,今天便到这里吧,我与你引见一位少年英雄!”

李烈连忙向韩侘胄施礼,韩侘胄站起来,亲切的将他扶住,“贤侄不必多礼,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梅溪先生,老夫府中诸事可全靠邦卿打理呀!邦卿,这位少年便是那奇袭燕京,将金人京城闹得天翻地覆的李烈将军!”

那叫邦卿的文士闻言眼睛一亮,起身施礼,“原来这位便是李烈将军,果然少年英雄,仪表堂堂,邦卿可是久闻大名呐!史达祖这厢有礼了!”

李烈这才知道此人竟然便是史达祖,他还真听说过此人,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梁人氏。一生未中第,现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著有《梅溪词》。梅溪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宋南渡后,梅溪、白石、竹屋、梦窗诸子,极妍尽态,反有秦、李未到者。虽神韵天然处或减,要自令人有观止之叹,正如唐绝句,至晚唐刘宾客、杜京兆,妙处反进青莲、龙标一尘。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此人心气高远,才学也是很好的,然而品格却不为世人所喜,对于他屈身权贵,最是为人诟病。

李烈连忙抱拳,“原来竟然是梅溪先生,李烈久仰大名,却一直无缘得见,今日一见,当真是三生有幸啊!”说着朗声吟道:“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沿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吟地正是史达祖的《留春令。咏梅花》。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史达祖见李烈一个武人将军竟然吟咏出自己最得意的诗词,不禁惊喜不已,对李烈立即另眼相看,直觉得这位少年非同一般。两人客套一番,韩侘胄这才说道:“没想到贤侄便是不亲自指挥,手下儿郎却也如此争气,竟将西夏打得如此窘迫,实在是出乎老夫意料之外啊,反观那个吴曦,说是名将之后,却是那般畏畏缩缩,大军逶迤不前,和另两路大军的高歌猛进实在是天壤之别啊!哼!以后定当好好敲打敲打他,忒也不争气了!”

李烈心道,那吴曦历史上便是在北伐中第一个投降了金国的高级将领,才使形势急转直下,直接影响了战局,才有韩侘胄丧命那一出。亏得自己一战功成,他才没来得及投降,让这样的人去打仗,还能有个好?嘴里却笑道:“那是吴将军为人谨慎,哪像我那帮手下一味冒进,实在当不得太师夸奖,他们不过是比较幸运罢了。”

韩侘胄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咱不提他了,倒是贤侄此次再立新功,实在可喜,皇上正张搂着要奖赏你呢!”

李烈淡淡一笑,没有说话,静听韩侘胄接着说下去。

“今日西夏使团已经到了临安,他们是来议和的,咱们这次可打得他们狠了,不知贤侄觉得此事应该如何应对?”

李烈笑道:“小侄不过是员武将,只知战场厮杀,哪有什么主意,想来您早已成竹在胸了吧!”

韩侘胄哈哈大笑,对史达祖说道:“还是邦卿你来说吧!”

史达祖也不客套,开门见山说道:“当年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多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后来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实在可恶之极。如今西征大军大胜在即,当乘胜追击,不可给他丝毫喘息之机,这议和嘛!还是不用了吧!”

李烈看韩侘胄捻须微笑,心中不乐,“看来自己担心的事又发生了,这些人要么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要么书生意气,纸上谈兵,真他妈的让人难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西夏也是传承了二百年,疆域方圆几千里的大国,便凭着十来万人就想轻易灭了人家?真是幼稚的可笑,便是真能将之灭国,西夏人的临死反扑也必然凶猛,四五十万军队可不是纸人纸马,一个手指头就能戳个窟窿,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底最少也得折损大半,谁做这种傻事呀!想到这里,李烈摇头道:“先生之言差矣,晚辈实在不敢苟同。西夏虽败,然而根本尚未动摇,仍然拥兵四五十万,困兽犹斗之下,必然两败俱伤,我军刚刚经历北伐,军力下降,国库空虚,如果再打下去,只怕会陷入泥泽而无法自拔,虎视眈眈在旁的蒙古人和金人一旦发难,那可如何是好?我朝实在已经不堪重负了!下官看来,还是见好就收吧!”

“噢?”韩侘胄听得李烈竟然执不同意见,不由脸上一沉,“西征好不容易取得如此战果,一旦议和岂不功败垂成?”

李烈耐心道:“想必太师最是了解现在我朝的情况,历次大战,所耗物资钱粮无数,士兵也已经厌战,士气不再,此时不趁机议和,更待何时?何况……”

“不成!前线捷报频传,定当一鼓作气,哪能半途而废的道理?”韩侘胄打断了李烈的话,斩钉截铁的说道:“西征一定要进行下去,钱粮不够,多加些赋税便是了,上次北伐没有乘胜追击,老夫便顶了极大的压力,这次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一鼓作气?李烈心中冷哼一声,这位太师大人终是心浮气躁,好大喜功之人,这仗能打成这样已经是不错了,国库已经空虚,没有后备力量,一味冒进,岂不是走上穷兵黩武的路子上去了?对于只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宋小朝廷来说,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吗?这无异于自寻死路,他作为朝廷首辅却看不到这些,真是让人失望啊!

“平章国事大人,末将对前线将士现在的状况最是了解,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李烈强压心中怒火,克制着自己以平常的语气劝解道:“以末将看来,实在是不能打下去了,还是见好就收吧!”

韩侘胄轻哦了一声,目光抬起,神目如电,向李烈看来,此人确实有几分气势,那目光逼过来,有如实质,叫人不敢与他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