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
字体: 16 + -

四十二 更远的地方(下)

浮尘子笑道:“不会的,就算朝廷有所不满,现在李烈刚刚立下大功,名声赫赫,他们也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得罪咱们的!”浮尘子看了李烈一眼,两人相视会心一笑,接着说道:“再说,咱们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到时候绝对没有人会关注那里,因为他们的视线全部会投向西北!”

“西北?”张进北一愣,“咱们不乘胜攻击金国,怎么要去找西夏人的麻烦吗?”

“对!”李烈郑重道:“西夏已经没落,腐朽不堪,正是攻伐之时,而且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有一样东西是咱们当前最缺乏的,还山可知道是什么吗?”

张进北喃喃念叨河套河套,突然眼睛一亮,一掌拍在座椅扶手上,“战马!”

战马对于李烈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所有兵种的王者,轻骑兵就相当于后世的快速机动部队,行动迅捷,来去如风,战斗力极强,而重骑兵则是当时的装甲坦克部队,当者披靡,威力之大更不必说。这都需要大量优质战马,而南方本就少马,李烈自从建立起自己的实力以来,最最关心的除了火器的研发与普及,就是骑兵部队的建设了。通过不懈努力,宿州大营已经有了一万骑兵,徐州也有六千骑兵,山东宋汉生部的旋风狼骑目前已经达到了两万余人,然而这些距离李烈的目标还差得很远,西北民风彪悍,战马众多,正是李烈招兵买马的首选,李烈相信,通过发动战争,在征伐西夏的过程中,他一定能再拉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来。

对于李烈的设想,张进北不禁击节赞叹,三人又谈了一会儿,二人起身告辞。李烈突然想起一事,唤住张进北,“对了,还有一件事一定要办好,此时也十分重要,事关百年大计,丝毫马虎不得!”

张进北停下脚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咱们的辖区内一定要广办学校,就是学堂,既要有大量的普及文化的初级小学,也要有专门传授各种技能的技术学校,还要在军中建立军校,从军中挑选忠心的素质过硬的下级军官加以培养,形成未来坚固的预备军官体系。最后也要成立高等学院,从完成初级教育的成绩优异,品行端正者中挑选人才大力培养,做为各地行政人员的后备力量,此时关系到咱们的未来,充足的各种后备人才正是国家兴盛的关键。今晚我会着手编制教育体制的发展章程,过两天你过来取,按照上面的要求逐步将咱们的教育体系建立、完善起来。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怕花钱,我决定拿出二百万的教育基金,专门用于教育,还山还要认真对待此事啊!”

李烈说完,扭头又对浮尘子道:“道长,这次您也要受累,从流民孤儿中挑选一批机灵的适龄儿童,从小培养,将来他们会是更优秀的情报人员,而且忠心方面也更加可靠。与专诸盟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拥有我们完全独立的情报机构才更让人放心!”

张进北和浮尘子没想到李烈能想得如此深远,都表情严肃起来,郑重的答应下来。

送走两人,李烈开始伏案挥毫疾书,将后世的教育体系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构架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现在的教育主要是有钱人的专利,穷苦百姓是上不起私塾的,而且一般中等之家也不会送女孩儿上学,所以识字之人极少,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李烈决定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对于送子女上学的农户实行一定的优惠和补贴,增加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不用十年,就会有大量的人才涌现出来,这是李烈最想看到的。

忙碌了两天,一本漏洞百出但朝气蓬勃的教育体系建设大纲诞生了,接下来的事就是要交给张进北去完善和改进,李烈坚信,只要用心的进行下去,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接下来李烈召见了萧恒进行了半天的密谈,具体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只是在萧恒在回到军中后,大力进行了对军队的整顿,他将整个军队分成三个军团,分别是泗州军团、徐州军团和梁山军团。三个军团裁汰了大量老弱士兵,组成地方保安部队,维持地方治安,替代厢军这个军种,解散厢军,将厢军中的精壮士兵全部招到正规军中,进行全军事化正规训练。通过一系列动作,泗州军团满员八万人,徐州军团五万人,梁山军团五万人,预备役人员达到二十万人,他们不误农忙,每年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两次,最低训练时间不少于三个月,为正规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兵源。

当然,这次的大动作李烈没有瞒着韩侘胄和朝廷,第一,他的功勋极高,而且得到了韩侘胄和宁宗皇帝的厚爱,正是得宠之时,其二,他是有借口的,宋军的战斗力低下并非这些朝廷大佬和上层都不清楚,不过是积弊深重,无法动其根本罢了,而两淮和徐州,山东都是在金国人手中夺来的,部队也几乎都是李烈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朝臣们既然不能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反对行径,也只能听之任之了。第三,李烈在给韩侘胄的密折中细致的分析了继续攻打金国的弊端,提议将矛头转向西夏,韩侘胄在接到这封密折后斟酌再三,回信同意李烈的军队整改方案,但进攻西夏之事要他尽快返京后再详谈,才能定夺。

李烈在宿州停留了十几天,终于赶在大年三十的前两天回到临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们,整日在西湖上唱歌、跳舞,究竟到何时才会停止?“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青山与高楼相连的美景,以衬托后句诗“西湖歌舞几时休”所描绘的欢乐情形。作者愤恨南宋政府的偏安、腐化,不思抵御外族侵略,收复北方的失地,只知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粉饰太平的日子,故作此诗讽刺无能的南宋政府。原诗中充分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操,颇具深意。

承平已久的临安依然是那样热闹,眼见临近年关,更是繁华的过分,李烈默默看着眼前的情景,心中实在是难受,那么多将士抛头颅洒热血,那么多好男儿埋骨他乡才堪堪稳定了危局,眼前这座城市的人们可曾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