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
字体: 16 + -

三十四 西湖歌舞几时休

柳云逸似乎轻车熟路,闲逛多时,便一拉李烈,跃上岸边停泊的一艘画舫,颤颤巍巍走过船岸连接的木板,早有两个十五六岁的婢女迎上前来。两个丫鬟似乎都认得李烈二人,微微一福,便引着两人在宽敞的仓中就坐。窗外成片荷花在骄阳的照耀下鲜艳欲滴,微风吹皱一波湖水,舟子轻轻摇动船桨,湖上“水光潋滟晴方好”,鼻端清香淡淡,微风送爽,当真如同身处画卷之中般惬意逍遥。

李烈坐下身子,闪目打量,见船舱中已经坐了三四十个仕子模样的人,其间之人年纪参差,小的十三四岁,老的早就几绺长髯飘洒,却都不大声言笑,只静静品茶,静默不语,眼光时不时瞥向后仓纱帘之处,似有所待。

一道目光刺来,李烈闪目观看,却见冉宗承也人模狗样的坐在众人之中,此时正向他怒目而视。

李烈也不在意,轻蔑一笑,和云逸坐在靠近角落的一处矮几边,喝着冰镇的酸梅汤,桌上摆着四碟时鲜水果,切成十分诱人的六边型。两人也不客气,随手取食,忽听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响,船舱的另一侧纱帘映出一条窈窕的身影,显然是个妙龄的女子,她和众人之间隔着一层轻纱,虽然阳光直射,但透过轻纱看那个女孩子还是有一种朦胧感,她身上一袭翠绿色的衣衫在乳白色轻纱的映衬下好比一副水墨画。片刻,一声清脆的琵琶声伴着粼粼的水光荡漾开来,随即,曼妙的歌声飘洒过来:“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杯。烟雨微微。一片笙声醉里归。”

那声音婉转清脆,又有几分吴地柔柔软软的韵调,余音袅袅,船舱中先是一阵静寂,之后便爆发出一连窜的叫好之声。李烈后世歌曲听得多了,对这古朴的犹如阳春白雪的声音却并不感冒,曲子虽清脆委婉,也并没觉的如何,见众人连连称赞,只微微点首。

身旁云逸一拉李烈衣袖,满脸的兴奋,“表哥,这可是西湖十二舫最红的萧萧姑娘献艺,平日绝对的难得一闻啊!”抬眼见李烈面色平静,不由诧异,“你不是最迷她的吗?如今怎的如此矜持?”

李烈微微一笑,心道也不知原来的那位李烈如何痴迷于她,自己却并不觉得如何,什么才女大家的,不过是坊间的妓女罢了。这样想着,仰头将杯盏中剩余的冰镇酸梅汤一口喝干,身子向后微微一靠,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静静观察船舱中的众人。李烈对这诗词盛会并没有多大兴趣。若不是想着陪着表弟凑凑热闹,看一看文采风流的南宋文人究竟是何模样,他才懒得来这里。不过如今既然回来了,怎么着也得去看看,会不会写诗是另外一回事情,老话说得好,重在参与嘛!

正当此时,只见纱帘一挑,一个身着百褶裙,全身素白衣裳的少女出现在大家面前,只见她眉如远山,眸似秋水,瓜子小脸不施脂粉,清素淡雅,竟是生得极为美貌,隐隐有种超脱尘世的清丽,果然不愧称为绝色美人。李烈愣愣出神,这种绝美的少女两辈子加起来,自己还真没遇见过,实在令人诧异。李烈好容易收敛了心神,却听萧萧姑娘盈盈一福声若黄莺,婉婉说道:“小女子给各位见礼了。”

众人当中一个三绺长髯的中年书生呵呵笑道:“萧萧姑娘这曲子当真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不愧是十二坊中的一绝啊!”

众人连忙附和,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厅中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

“原来是司封郎史大人,大人百忙之中光临小舫捧场,萧萧拜谢!”萧萧说着盈盈一拜。

这位史大人哈哈一笑,“这里哪有什么史大人,不过是仰慕姑娘芳名的一届文士罢了,再说今日诗会,整个临安的才俊济济一堂,某怎可不欣然前来?”

李烈悄声问云逸,“这位史大人是什么来历?”

云逸讶然道:“表哥不认得他吗?这史大人名弥远,字同叔,乃明州鄞县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及第,腹有才华,此次平章国事韩太师主张北伐,其人上表极力反对,不受韩太师待见,不过却不知为何搭上了宫中的杨皇后,大受青睐,今后官运不可限量啊!没想到这次他也来了!”

“弥远?史弥远?”李烈喃喃,只觉其名极其熟识,一时间却想不起来,思索良久,忽然浑身一震,“原来是他!”不由再次细细打量眼前那人。只见此人相貌堂堂,面如冠玉,额头宽广,鼻似悬胆,三绺长髯梳理的一丝不乱,却是真真的一副好相貌。李烈暗暗吃惊,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这位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大人物,更没想到这个被称为历史上官运旺,命最好的大奸臣——史弥远竟然长得如此相貌,世人都道人不可貌相,果然极有道理。

翻遍中国的五千年史,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英雄从物辈出,但绝不缺少奸命小人,在历史的上河中,那些为害朝野,鱼肉人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臣小人们,都被打上了历史的骂名,但是,历史也不是尽都祥实的,有很多奸臣因为种种的原因,而逃脱了历史的审判,却留下了一个好名声,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些个奸人们,确是在生前风光了一世而死后也没有落下大数多的奸臣的应有的结局。南宋朝廷的——史弥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今韩侘胄力主北伐,到头来却成了史弥远的踏脚石,这位史大人飞黄腾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李烈冷眼旁观,见史弥远谈笑风生,应付自如,果然风采不凡,不愧是个手腕非凡的人物。

正寒暄间,只听船外有人大声唱道:“文坛盛事,花落西湖。西湖诗会,誉满临安,文坛泰斗杨万里杨大人到!”

船舱内众人立即鸦雀无声,齐齐躬身,静静等待。

李烈也不由精神一振,心中激动不已,难道来的竟然是那位“小荷才露尖尖角”,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吗?称他是文坛泰斗却是绝不为过,没想到这次竟然有此福气,竟能见到这等惊采绝艳的人物。

只见舱门珠帘一挑,由外边走进一个葛袍老者,此人身材伟岸,花白胡须,脸上皱纹犹如刀砍斧凿一般,虽老态毕现,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双目在厅中一扫,众人便觉他在专注的看着自己,全都恭恭敬敬的躬身行礼,口称老大人万安。

杨万里见史弥远也在众人之中,不由笑道:“原来同叔你也来了,你那好友张鎡为何没到?”

史弥远见问,连忙恭声答道:“公甫本欲与我同来,正巧家中有些闲事需要处理,此时想来正在赶来!”

话音未落,舱外便传来一阵豪爽大笑,一人掀帘而入,却是个锦袍的大胖子,“诚斋老人和同叔俱在,怎能缺了功甫啊!”说着与杨万里见礼,再向史弥远拱了拱手,三人这才入席,众士子连忙让出主座,以杨万里居中,张鎡和史弥远分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