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鬼安良
字体: 16 + -

第一章

    mon oct 19 08:06:45 cst 2015

    除鬼安良(原书名:牛鼻老道)

    作者:老桥

    自序

    我是1968年底参军,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造成右下肢截除,重度伤残,生活不能自理。

    与常用人比较,我只是少了一条腿而矣。残疾有时不属于残疾者本身,只是常人眼里的缺憾,残疾人内心的伤痛。肢体的却失是外在的,爱好写作是内在的。行动不便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关在了方寸之地,写作成了我的终生伴侣,不求闻达,只求能真实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茶余饭后与家人谈笑风生,和衣而眠与老伴窃窃私语。养育我的土地让我无愧于生,用了三个春秋完成了这部拙作,以食读者。

    本书塑造的牛鼻老道兄弟三人与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形象,揭露、评击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丑恶百态。旨在揭露美丑善恶,告诫人们世间之事伦回有度,做人要胸襟袒荡,做事要光明磊落,为官要勤政廉洁。

    第一卷

    引 子

    词曰:

    民心思,民心盼,民心沴中愿。

    犹是茫然,南柯春梦间。

    多少回是幻想,天不湎尔,中华大地降神仙。

    斩鬼剑,蘸着片片鲜血,轹陵贪吏寒。

    剿匪诛奸,侦破天下奇案。

    可怜民心已碎,寒消不尽,试问谁人不爱钱?

    世间根本没有鬼,也没有神。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为神,神是正义的,是万能的;鬼是邪恶的,是无恶不作的象征。荣华不足贵,何必费心机?为欲望而放任便是罪,不知有生之乐,只为伤害他人为趣,便是恶。这种人就是人间的祸根。世间的神保护着万物生灵,正气还天地,清名在乾坤。所谓的正气之神,就是敢于仇恨罪恶,保护人民,多为人民行善事,他便是人们心目中的神。

    听老人说:下邳境地,也就是现在的邳州市西南七十余里有座山,名茅草山,简称为茅山,现名毛山。山不高十分秀丽。相传古时候这山的南边有庙,山的东边有座道观,观里有位道士,很有才学,他入观前曾经进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因为没有贿赂主考官,落得榜上无名,他一怒之下出家到了茅草山的道观做了道人。他从此放弃纳仕为官的念头,习医练武,为这一带的老百姓所敬佩。据说,他本姓牛,家里很穷,他父亲是个讨饭的花郎,人却生的英俊。一日花郎讨饭来到一个大财主家,与财主的女儿相见,这也是缘分,便产生了爱情,老员外嫌贫爱富,害死了花郎,将其女儿母子驱赶出家门,母子二人四处讨饭,居住在现在占城镇白山南不远的一座山上,那里有两座天然的石屋,后来有人在此建造一座庙宇,名石屋寺。

    这位道士人老百姓称他是毛老道仙,恶人无不惧怕于他,恶毒地叫他牛鼻老道,或毛老道。他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善事。后来,母子二人死了,观音菩萨在茅草山南七里为其筑起两座黄土坟,高百余米,现在依然伫立在睢宁县姚集镇刘店境内,人称双骨堆。

    毛山这一带的人至今还会唱起这么一首儿歌;

    小红孩上茅山,割茅草,搓茅鞭, 赶个黄牛一罡烟。

    茅山有个毛老道,救百姓,灭贼奸,他保茅山人平安……

    一

    观世音点化牛百 崔玉香修桥便民

    诗曰:世事纷纷无尽穷,莫把成败看从容。

    东风吹窗惊梦醒,笑说口边作吊凭。

    话说中国,千古的文明大国,大明洪武年间,那是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中原大地上有一条河,河边搭着一个茅草庵,茅草庵里居住着一个要饭的花郎。

    有一天,北风凛冽,雪花乱舞,一位老叟拄着竹杖来到河边,他望着半河槽的冰水不禁寒栗。

    “老伯不要为难,我来背你过河。”

    老者闻声看去,从河边一个草庵中走来一个年轻的花郎,虽然身上的衣服千缝百补,却很干净,花郎越来越近,老者留神看去,只见他生得眉清目秀,好一个美男子。花郎来到老者的面前礼道:“老伯来吧,我花郎背你过河。”

    老者道:“天气如此严寒,冰水寒冷刺骨,我怎忍心让你背我?”

    花郎道:“我姓牛名百,自幼父母双亡,在大河两岸乞讨活生,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我见河中没有舟桥,不便过往行人,因此我就在河边采草搭庵,背送过往行人,以此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天长日久,就没有人叫我是牛百,都喊我是牛背。”

    那老人道:“为难你了。”

    牛背不由分说背起老人破冰过河而去。

    老人感叹地说:“你乃善人必有善报。”

    此时此刻老人想了许多…….人生百年,犹如一瞬,面对如匆匆过客的时光,见过纷纷的人群,多是争名夺利,有几人淡薄金钱?常常是尔虞我诈,落井投石,雪中送炭又能有几人?黄金虽然可贵,世界上甚是少见,多是粪土顽石,花郎人穷,其品质如皓月当空。为善不见其益,如草地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一片祥云飘来,南海观音菩萨,推云驾雾,云途此处,河中的情景尽在眼底,自言自语道:“如此善良,待我点化于他。”

    于是,菩萨按落云头,摇身一变,化身为一名如花似玉的女郎,她向河边姗姗走来。牛背背起那老人到了河对岸,老人异常感激,取出五两银子道:“小伙子,这是对你的酬谢,微不足道,请笑纳。”

    牛背推辞道:“老伯,切莫如此,此银我断然不能收。”

    牛背将银子毅然送还到老人的手里。老者甚是感激道:“要我如何谢你?”

    牛背真诚地说:“当谢的还是您们,是河两岸千家万户养育了我牛背。”

    老者无奈收下银子挥手与牛背告辞。

    “牛公子。”一个莺声呼唤从背后传来,牛背回头看去,来了一位美色女郎,牛背搭理道:“我岂敢妄称公子,乃乞讨要饭的花郎,姑娘,您可过河?”

    菩萨道:“牛公子,不,牛小子,奴家正要过河。”

    牛背毫不犹豫地:“姑娘,小子我来背您。”

    菩萨咯咯笑道:“荒郊野外,我乃一黄花少女,怎好让一个八宝男人背我?”

    牛背解释道:“姑娘,讨饭之人乃小辈子,您为姑,我为侄,侄儿背姑娘过河定无人谈说。”

    菩萨故弄风情地说:“你我年龄相当,何能姑侄相称?我叫你是哥哥吧。”

    牛背大惊道:“花朗岂敢,岂敢。”

    菩萨道:“自是如此,你就背本姑娘过河是了。”

    牛背道:“是。”

    牛背背起菩萨走向河去,冰水缓缓奔流,牛背不禁寒栗抖着身子,小心冀冀向前淌去。菩萨在牛背的背后轻轻地抚摸着牛背的头发道:“如此冰冷,痛煞我也。”

    牛背道:“请姑娘自重。”

    菩萨又道:“你背我过河为何不问我姓甚名谁?”

    牛背道:“在此过河的人都是我衣食父母。”

    牛背将菩萨背到河对岸,道:“请姑娘走吧。”

    菩萨道:“小子,你我乃萍水相逢,背姑娘过河,可思酬报?”

    牛背摇摇头道:“你们耕商渔樵,士农工商,盘中粮米都乃汗水所换,我牛小子讨要充饥,其恩乃天高地厚。尽我犬马之劳,背尔等过河乃情理之中,再索要礼物,岂不过分了。”

    菩萨道:“我送你一幅画,你可要?”

    牛背道:“画儿,挂在墙上,我这茅草庵两檐到地,无处张贴,谢谢姑娘一番美意。”

    菩萨道:“闲暇之时取来看上两眼,又有何不美。”

    菩萨说罢从袖中取出画来,用手一指,牛背的面前一片金光,刹时,菩萨化道清风而去。牛背不禁矘目变色,惊叫道:“我见鬼了,我见鬼了…….”

    他惊慌地向岸边的茅草庵跑去,不料地上的这画象生脚的一样随着牛背进了茅草庵。 说来也是怪,香风扑面来,那画也神奇,寸步不相离。牛背恍然地跑进庵内,心有余悸,那画也随之飘进来,牛背越加害怕,不禁毛骨悚然,心惊胆颤。一阵香风吹来,那画却飘到他的手里,自行展开,牛背举目看去,却是一幅美女图,又突然牛背的耳边响起,有人高声咏颂道:

    “七世善人住河边,菩萨替身配凤孪。金星转世乃牛皕,

    大圣八戒同落凡,十万恶鬼乱天下,祸国殃帮万民怨,

    英雄挥剑斩魔怪,牛鼻老道佳话传。”

    牛背不禁叫美,突然美人从画中走出,探出双臂,伸玉腕抱住了牛背……牛百心中难免害怕,正要逃避,又是一阵风吹来,他麻木了,恍惚了,甚是连神智也模糊了…….就这样他们度过了青年男女最幸福的第一个甜蜜的夜……

    一片明亮的日光射进茅草庵,画中女欲起身穿衣服。牛百扯住她的衣裙问:“娘子,家住何处?姓甚名谁?”

    画中女灿然一笑道:“河北七里崔家楼,小奴乃崔员外之女,名叫崔玉香。”

    牛百大惊失色道:“你是崔老员外的女儿?”

    画中女道:“郎君,休说一个财主的女儿,就是一国人王地主,他的女儿也得嫁人,你我已经花成蜜就,我誓死也要嫁于你为妻。”

    牛百大喜道:“谢谢娘子一片真情实意。”

    再说崔家楼,崔老员外的绣楼。丫鬟拉开窗帘,一缕晨光照进楼来,睡在床上的崔玉香朦胧中声声呼唤:“郎君呀郎君,我的郎君,快来崔家楼搬娶为妻啊……”

    丫鬟听了慌忙来推醒崔玉香道:“姑娘,姑娘您做梦了。”

    崔玉香恍恍惚惚,一骨碌坐起身来,如琢如磨了甚时,道:“梦,不是梦,不是梦哇。”

    丫鬟道:“姑娘你做了恶梦。”

    崔玉香呢喃道:“明明是和我的郎君在一起,哪里是梦?”

    这时崔玉香的耳旁响起催促声:“崔玉香,崔玉香,速去府门外救你郎君,牛背危在旦夕哇。”

    崔玉香毫不犹豫跳下床向楼下奔跑而去。丫鬟随后追赶:“姑娘,姑娘……”

    崔玉香如疯如魔,谁也拦不住她,丫鬟无奈只好向堂楼跑去。

    一名丫鬟惊慌失措跑上楼来,大惊大嚷道“老爷,太太,不好了,不好了。”

    崔员外厉声斥道:“有何不好?大惊小怪的。”

    丫鬟道:“姑娘疯了,姑娘疯了。”

    老夫人一骨碌从床上起来,甚是吃惊地问“你姑娘怎么了?”丫鬟道:“姑娘疯了。”

    老夫人几乎要哭了起来,她道:“我的宝贝女儿……”

    崔员外也大惊失色道:“无缘无故,我的香儿怎么会疯呢?”

    院内一旁慌乱,丫鬟引来崔员外夫妇:“老爷,太太,小姐她疯了,小姐她疯了。”

    崔员外夫妇惊慌失措,跌跌撞撞来阻拦崔玉香:“香儿,香儿……”

    崔玉香杏眼圆睁,高声嚷道:“你们不要拦我,我的郎君来了,我的郎君来了。”

    崔员外老夫妇拉住崔玉香的手道:“香儿,香儿,你怎么疯了?……”

    崔玉香向父母央求道:“爹,娘,快给我银子,我要去南河架桥,冻死我的牛郎,你不心疼我心疼哇。”

    崔母吼道:“休得胡说八道,婚还没有定,何处来的郎君?”

    崔玉香斩钉截铁地说:“我的郎君就是乞讨要饭的那个牛百,人人都喊他牛背。”

    崔员外恼羞成怒道:“老夫一生一世就有你这个宝贝女儿,无论如何也不能选配那个清贫乞讨的要饭花郎。”

    崔玉香抗议道:“爹你不该嫌贫爱富,女儿今宵良辰已经和牛郎成婚,虽无花好,却是月圆,我们夫妻二人海誓山盟,义无反顾,他已经来到崔家府门前,搬娶为妻……”

    再说河边,牛百的茅草庵里,天亮了,牛背与美人甜甜蜜蜜地度过美好的一夜。牛背还未起身,那美人便穿衣系裙。

    牛背道:“娘子,天色还早,讨饭的纵不能去人家的大门前去催促他们做饭吧?”

    那美人没有言语,还在继续地穿着衣服。牛背又道:“你在茅草庵内等侯,待我寻来残茶剩饭,带回与你受用。”

    那美人穿好衣服向外走去,牛百见画中女离庵而去,急忙追赶。雪霜铺地,旷野空无一人,那美人脚如生风,头也不回向前走去。牛背从后追来,口中高声呼唤:“娘子,娘子,你去哪里…….?”

    美人如乘风一般,牛背大步流星随后追去。雪霜铺盖着大地,寒风刺骨,他远远地看着画中女的背影,紧紧地追着,一直追到崔家楼,又眼看着美人进了崔府,牛背不顾一切向崔府就闯。

    “站住。”一声大喝,两名崔家的佣人拦住了牛背的去路。佣人厉声道:“天还这么早,主人还没有吃饭,快滚开。”

    “娘子,娘子…….”牛背在府门外高声呐喊着。

    正在这时,崔玉香拼死拼活也冲出了府门,抬头看见了牛背,欢喜若狂迎了上来,高声道:“郎君,郎君,我是你妻崔玉香。”

    牛背也大喜扑了上来,二人牵手相欢:“娘子,娘子。”

    崔员外率领人等也追出府门来,见他们两个如此亲切,又恼又恨,一声令道:“来人,将这个伤风败俗的丫头给我拖回去。”

    几名恶奴便去动手来强持崔玉香,牛背奋不顾身前来护卫,并怒声道:“尔等不得放肆,她乃我牛背之妻,若不松手,我就和你们拼起命了。”

    崔玉香死死地抱着牛背顽强不屈地嚷道:“我生是牛郎的人,死是牛郎的鬼,我要和他白头偕老做长命夫妻。”

    崔员外气急败坏地吼道:“给我朝死里打。”

    一众恶奴狗仗人势取来数条木棒,没头没脸地打向牛背,二人还是死死抱在一起,难舍难分。崔员外夺过一条木棒,穷凶极恶地:“作死的花郎,拿命来。”

    崔员外用尽平生之力,奋举木棒向牛背的头部打去,一道血光,可怜的牛背,血如涌泉一头栽倒在地。“我的郎君哇,我的苦命的牛朗……”

    崔玉香抱着牛背大放悲声。牛背奄奄一息,双手握着崔玉香的手唏嘘地说:“玉香我的妻,为夫死了还有一事相托。”

    崔玉香泪道:“郎君呀,有何心事不能放下,与为妻说来。”

    牛背奄奄一息,断断续续地说道:“…….我牛百三岁亡父,五岁亡母,吃千家饭,穿百家衣,是河两岸万家百姓将我抚养成人,……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此恩未报,死而遗憾……那条河,河中无舟,河上无桥,阻断南北之行人,我死后,求求你,我的爱妻,驾桥一座方便行人。”

    崔玉香道:“为妻记住了。”

    只见牛背面带微笑,真乃是含笑入九泉,他扑在崔玉香的怀里,一命呜呼哀哉,绝气而亡。

    正是:

    自小生来心性拙,乞讨要饭度日月,为报百姓养育恩,

    背人过河无休歇。感动菩萨原好意,员外狠心造下孽。

    玉香志坚从不悔,黄土吸干仁义血。丈夫不忘千万民,

    贤人不弃烈女节。至仁至义成佳话,交口称赞万人说。

    崔员外狰狞的毫无隐讳之色,咆哮着:“来人,将这个辱门败户的丫头托回府去,给我家法严惩。”

    家奴问:“老爷,花郎的尸体?”

    崔员外丧心病狂地吼道:“扔到荒郊野外喂狗。”

    众家奴:“是。”

    几名家奴向崔玉香扑来。崔玉香痛不欲生抱着牛背的尸体嚎啕大哭:“我的郎君哇,你在奈何桥头等着为妻一步,我要随你而去。”

    崔玉香站起身来,向门前把门的那尊青石狮子扑去:“牛郎哇……”

    这时崔母和几名丫鬟们也慌慌张张地跑来,见状,大惊失色地喊道:“我的香儿,你不能死哇。”

    家奴和丫鬟们死死地拦住崔玉香,崔母抱住泪流千行的崔玉香也落下泪来,一声哭道:“香儿,娘的宝贝女儿,咱家有千顷田万亩地,你是崔家独苗一根,你若有好共歹,我和你爹晚年将依靠何人…….”

    丫鬟们也在哭劝着:“姑娘,姑娘,好死不如歹活着…….”

    崔玉香哭着牛郎,叹着牛郎,这时耳旁回响起牛背终前的嘱咐:“…….求求你,我的爱妻,架桥一座方便行人。”

    崔员外虽然余气未消,见女儿寻死心切,也就滋生了一丝的恻隐之心,连声长叹。崔玉香向母亲泪道:“娘,若要女儿不死,须允我三件事。”

    崔母道:“只要我香儿你不去寻死,要天娘我许你一个整的,哪三件事?说来娘听听。”

    崔玉香道:“牛郎是我的夫主,允许我为他披麻戴孝,这乃第一件,第二件,我那亡夫必须厚葬,第三件,亡夫终前留下遗嘱,也是他的夙愿,在南河架桥一座方便行人。”

    崔员外听后哪还答应,吼道:“使不得,使不得。”

    崔玉香一声冷笑道:“你们不答应?我崔玉香,初一不死十五死,你们是看不住我的,亡夫哇,冤魂不要远走,等为妻一步吧。”

    崔玉香说到这里,毅然地向青石狮子撞去,崔母和一众仆人奋力相拦。崔母大哭道:“香儿,香儿,为娘都允你,我全部答应还不行吗?”

    崔玉香道:“娘,口为空,空口无凭,笔为踪,白纸写上黑字,画上押,乃千古的凭证,爹如若反悔,女儿也就上堂不认父,举手不留情。”

    崔员外迟疑地:“丫头,岂难说你要与我对簿公堂?”

    崔玉香怒道:“翁杀婿,草菅人命,这是什么世道,天理何在?王法何在?你有钱,钱就是势力,就是王法…….”

    崔员外道:“好,好,我全答应于你是了。”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牛百贪爱沉溺便为苦海,道说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常是一入苦海,便是招来灭顶之灾,容不得你犹豫和后悔,更无回头之机会。

    纸蝶飞舞,崔玉香披麻戴孝扶棺向荒郊走去,她肝肠寸断,撕肠裂肚地悲哭着:“牛郎,我的亡夫哇…….”

    西风惨唳,雪花漫天飘扬,崔玉香的哭声是那么苍凉……牛百之死真让人寒心,因此使人不愿再去做善事,还有人说好人无好报,还或许做起恶来,让我说那是荒唐的,或者说那是大错特错。刘备在病逝时给刘禅的遗诏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牛百虽然做出的善事不是惊天动地,却很微小,然而他的精神却是伟大,所以,善事无分大小,多益多善,精神可佳,人所敬仰。作恶有小便能成大,将被世人所恨。好人还是有好报的,即使是自身无报,或报于儿孙,还是多做善事为好。崔员外叹气连声,老夫人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只是闷闷地流着泪。

    崔员外吼道:“我说破了嘴,你只会哭,哭……”

    夫人泪道:“我不哭,又有何主意?”

    崔员外怒道:“祖宗的脸面竟被她丢得干干净净,没有出闺的黄花闺女为着一个讨饭花子,披麻戴孝,领棺殡葬,听她哭得……就像拿着一把钢刀在剜我的心,以后如何嫁人?我何曾想到我崔百万能生了这么个丢人现眼的女儿…….”

    老夫人道:“你是爹,你是男人,你是一家之主,杀剐存留由你作主。”

    再说崔玉香身穿一身重孝,泪洒满面,这时丫鬟将饭菜送上楼来,在饭桌上摆放好,才走到崔玉香的面前。道:“姑娘,请你用饭。”

    崔玉香点点头向饭桌走来,她道:“春香。”

    丫鬟道:“姑娘,还有何吩咐?”

    崔玉香道:“把酒菜一样一样给我拿来。”

    丫鬟:“姑娘您要做甚?”

    崔玉香道:“为你姑爷祭奠灵位。”

    崔玉香走到在后墙已经设好的亡夫牛百之灵位前,珠泪交流。丫鬟只好将酒菜一一送到崔玉香的手中,崔玉香一声哭道:“亡夫哇,亡夫…….突然,她的耳旁响起一阵飐飐的风声。

    正是:

    如听登楼脚步声,仿佛牛郎且徐行,竹杖芒鞋轻又轻,

    喜奔前去笑相迎。淼茫苦海水淹楼,幽冥世界独自愁。

    我未安眠何有梦?念郎之心无时休。

    崔玉香放声大哭:“亡夫,等着为妻,我也去了。”只见崔玉香放下手中的酒菜,掀起孝衣蒙住脸向墙壁撞去。

    “姑娘。”丫鬟死死地抱住了崔玉香。突然一阵阴风凄凄惨惨吹进楼来,一个男人的哭声在楼内响起,崔玉香和丫鬟主仆二人毛骨簌然,急忙向哭声跪下。崔玉香哭道:“我的牛郎哇,为妻知道你死的冤,死的屈,死的惨。”

    “我的爱妻哇,你不能死,更不能食言,南河中没有舟桥,过往的人难哇……”

    崔玉香道:“为妻记住了,我不死,我一定完成夫君的遗愿。”

    牛百的幽灵又道:“谢谢爱妻,谢谢爱妻。”牛百说罢,他的幽灵一阵清风而去。

    崔玉香泪如雨下走上堂楼,丫鬟向楼内跑去道:“老爷,太太,姑娘来了。”

    从楼上传来崔员外冷冰冰的说话声:“来了,来便来了,岂能要我一步一个头磕,迎接于她不成?”

    崔玉香走进楼来,向老夫妻磕拜道:“父母二老,女儿向二老叩拜金安。”

    崔员外面如冰霜,吼道:“没有教养的东西,老夫不想看见你,给我滚。”

    崔玉香道:“爹,自古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女儿不敢嫌弃自己的生身父母,可是,古人还讲这么一句话,虎恶不食子,蛇毒不吃女。”

    崔员外拍桌大骂“养女不教如养馿,养子不教如养猪,若知有今天,我真不该生你,养你,丢尽了人,败坏了门风。”

    崔玉香道:“世界上有几人能未卜先知,我也不该来做你的女儿。”

    崔员外咆哮道:“你存心要气死我不成?”

    崔玉香道:“爹,人常讲儿是冤孽女是债,你欠下女儿的债几时还?”

    崔员外装聋作哑起来,道:“我何时欠你的债?”

    崔玉香道:“你和娘在我亡夫的遗体前答应于我,拿出金银在南河修桥一座。”

    老夫人吼道:“死丫头,老娘我问你,你的明媒正娶是何人?几时花轿来崔家搬娶于你?”

    崔玉香道:“娘,女儿乃天地为媒,日明月朗之时,东风前来搬娶,乾坤为证,月老配就,我与牛百海誓山盟,愿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没有想到,狠心的爹娘,棒打鸳鸯,杀我夫君,毁我家庭,可恼可恨。”

    崔员外暴跳如雷,怒声骂道:“不知廉耻的东西,气死我了……”

    崔玉香道:“爹,古人云君子以惩忿窒欲,气乃心头一把刀,你还是忍些为好。你与女儿还写过文书为凭,千万不能反悔。”

    崔员外一声冷笑道:“老夫就是反悔你焉能奈何于我?”

    崔玉香道:“言而无信非人也。”

    崔员外道:“你敢骂老夫不是人?我不是人,你也非人之女。”

    崔玉香道:“爹,女儿再奉劝你一句,世上钱财人人爱,賺得英雄白了头,何不如把钱财取来做得善事,也能落个好的名声。”

    崔员外哪里肯听立起身来向外愤然走去。

    崔员外乘马远去,西风扑面,他直恨得咬牙切齿,破口大骂道:“死丫头,我便把你舍得远远的,这辈子也不想见到你。”

    数日之后,老夫人闷闷不乐坐在堂楼,屈指在计算着:“当家的走有七日了,还不是不争气的女儿逼他上梁山吗?”

    正在这时丫鬟来报:“太太,老爷回来了。”

    老夫人道:“谢天谢地,我的心才能放下,回来的好,回来的好。”这时崔员外风尘仆仆走上楼来。老夫人一声吩咐:

    “丫鬟,快去备酒,为你老爷接风洗尘。”

    崔员外道:“下楼去吧,我有要事于你太太商量。”

    丫鬟:“是。”丫鬟下楼去了。

    老夫人关切地问:“你那表弟可肯帮助?”

    崔员外道:“人情如纸张张薄,起先表弟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说什么图人不能图财。”

    老夫人道:“那何能成呢?若要许于讨饭花子,何不如就嫁给那个牛百。”

    崔员外道:“我拿出一百两银子,他才着起真来。”

    老夫人迫不及待地问:“说得人家有多少田地?”

    崔员外道:“财大气粗,就是年龄偌大少许。”

    老夫人道:“男大三黄金堆如山。”

    崔员外:“如果大三十八岁或四十八岁呢?”

    老夫人连声道:“大三十八岁、四十八岁,使不得,使不得。”

    崔员外道:“又如何使不得,当年刘备刘皇叔东吴招赘,他还不是二十年前三十三,那是五十三岁。孙季香是什么人?金枝玉叶,乃黄花少女,吴主孙权的妹妹。我是一家之主,我说着算,就这么定了。男人有钱不算大,八十富翁娶黄花,我那女婿与我同龄,刚刚告老还乡的知县,死了十三房夫人,没有儿女,家中金银坠折楼板,下月初三前来搬娶。”

    老夫人道:“今日二十七,算来天数不多了。”

    崔员外道:“人过七十古来稀,我你那老女婿今年六十九岁,生老病死乃人生之规律,何能再等他三年五载。”

    老夫人还是连声叹气道:“天那,可怜我那如花似玉的女儿,天不作孽人作孽……”

    崔老员外咬牙切齿地骂道:“她是自作自受。”

    数日之后便是三月初三日,接喜的队伍临门,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崔府张灯结彩。一位老叟披着红坐在马背上,甚有疲惫之状态,他呢喃道:

    “鞍马遥遥三百三,甚是疲惫筋骨酸,姗姗来迟黄昏后,

    搬娶美人到这边。”

    崔员外于门前接迎。那老者向崔员外施礼道:“泰山兄请。”

    崔员外还礼道:“贤婿弟请。”

    旁边的人掩口大笑道:“就是女婿年长于岳父,翁是翁,婿是婿,也不能称兄道弟,成何体统。”

    正在这时丫鬟慌慌张张来报:“老爷不好了,姑娘悬梁自尽了,正在抢救。”

    这些人等无不惊骇,尤其是崔员外更是叫苦不迭,他不是心疼女儿这条命,而是无能打发面前这位老女婿。

    这位老者听说新娘上了吊,哪还愿意,伸手扯住崔员外吼道:“老东西,你不能走。”

    这时,一声惊雷将那老者打倒在地……崔府门前真乱成了一锅粥……那老者被花轿抬回家去,中途死在轿里,崔玉香也获了救。崔员外恼羞成疾,请郎中花了许多银子,还是不癒,家里又闹起鬼来,牛百阴魂不散,每到夜里前来向他索命。因此便去请了许多和尚,道士,还有巫婆,神汉和法师,天天捉鬼,夜夜祛魂,仍是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答应拿出三千两银子前来修桥,牛背的阴魂才去,方才保住这条老命,于世苟延残喘。

    数月后,鞭炮声中,崔玉香走到大桥上,仰面高声喊道:“牛背,牛背,我的亡夫哇,为妻了却了你的遗愿,大桥今日竣工了。”

    匠人问:“姑娘,此桥如何立名?”

    崔玉香热泪盈眶道:“就以牛背为桥名吧。”

    几名匠人将雕刻着大大的醒目《牛背大桥》的石碑抬至,树立在桥头。湛蓝的云空,日光灿烂。桥下流水潺潺,日光照耀在水面上,飘金泛银,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灿。

    这且不说,回头再说一年前,南天门,灵霄宝殿 ,瑞云飘渺,祥光缭绕,好个金阙云宫灵霄殿一片金碧辉煌,神主玉皇大帝端坐宝殿,文武仙卿,众神臣们参拜:“神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玉皇大帝问:“有事出班,无事散朝。”

    言未毕,太白金星急步出班,俯伏金阶,高擎牙笏,山呼称臣:“臣有本奏。”

    玉皇大帝道:“太白金星,你有何本章?速速奏来。”

    太白金星道:“神主治理天地有方,洪波息,腥膻洗,海纳百川,魍魉虫怪尽扫,风调雨顺,真可谓是天下太平。”

    玉皇大帝笑而言曰:“自然如此,人神共乐,天下同享太平,你还要奏其有何意图?”

    太白金星道:“十八层地狱中尚还关押着十万名恶鬼。”

    玉皇大帝道:“这十万名恶鬼乃杀人放火,偷抢掱拿的强盗,厉代的奸臣,贪官污吏,投敌叛国的孽徒,入侵他帮的番贼倭寇,打爹骂娘的劣妇逆子,欺行覇市的奸商小人,招摇撞骗的伪君子,眛着良心的无义流氓,吃喝嫖赌的浪荡男女,还有唐僧取经西土路上斩杀的妖魔鬼怪,这些恶鬼是天下大祸的源头,万患之根种,为了天下的太平,再不生祸端,将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中永世不得翻身,更不得超度,投胎为人。”

    正是;

    鬼的冥界神的天,大千世界是人间, 何人见过鬼和神?

    不知鬼神在哪边。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