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当年内情
“辰王府与王家素来交好,我父王当年坚信不是你所为,护下你倒也在情理之中。”萧奕辰回忆往昔,选择相信了王朔。
父王都信任的人,他为何不信?
王朔欣慰一笑,低喃道“恒兄,你若是在天有灵,也该是欣慰的。”
他缓缓抬起头来,看向萧奕辰道“你父王当年的死,实有内情。”
“是先皇所为。”萧奕辰对上王朔缓缓凝聚恨意的双眼,沉声道。
他也不愿意相信记忆中那个同自己关系还算不错的人,竟是他的杀父仇人。
或者说,他是促成后来悲剧的罪魁祸首。
“你,你竟然知道?”王朔满脸愕然,看向萧奕辰的眼中有着惊讶,也有着疑惑。
他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既然知道是先皇所为,当初为何不报仇?
黎素感觉到萧奕辰身上蔓延而出的冷意,冷声道“我们也是这两日才知道。之前待在王大人所处牢房内的,应该是父王此前的近臣。”
“你说王放啊,他那人是个没骨头的,才不配待在王爷身边。”王朔嗤鼻一笑,眼中满是不屑。
王放,王朔,他们二人难不成是兄弟?
黎素这话还没问,就听王朔嫌恶道“有他这样的弟弟,我都觉得恶心。”
他说着,疑惑的看向黎素“他怎会同你们说起那些?”
在王朔的记忆中,王放这人胆小如鼠,虽聪慧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胆量,更不配站在先辰王的身边。
若非是他一早知道内情却害怕不报,先辰王如何会受重伤?此后,又怎么可能伤重不治?
“他没说什么,只是将一本史书交给了本王。”萧奕辰淡淡解释,无心去掺和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
至于王放,如今怕是凶多吉少。他和他父王之前的那些恩怨,也就作罢了。
王朔一听史书便明白了什么,嗤鼻一笑道“当年若非是他胆小如鼠,明知道有埋伏却不敢说出半个字。若非是他,先辰王又如何会死?”
他重重一锤地板,发出一声闷响。
“王大人声音小一些,若是让人听到,你怕是会招来危险。”黎素警惕的看向四下,同时低声叮嘱。
身怀这样的秘密,王朔能在大理寺活下来,怕都是先辰王动用了不少手段。
他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
“我的命,不值一提,莫要牵连王爷才好。”王朔歉意的笑了笑,依言压低了声音。
他已然在这里活了太久太久,即便大理寺的几位大人记着先辰王,未曾亏待过他。可这种地方待了这么多年,他都已经不知道恐惧为何物。
只是对于辰王府的恩典,他王家祖祖辈辈倾力而为都未必还的清楚,又怎么能再拖累他们夫妇?
萧奕辰因他的话感动,可有些话,他这会儿却也不得不问。
“那一本史书,无法证明当年先皇之过,王伯父可还知道什么人手中握着证据?”
光是他们知道当年事情的真相,远远不够。
父王为了所谓的皇室和睦,付出多年不够,居然还被先皇设计的没了性命。无论如何,这口气他绝对不能咽下去。
王朔摇了摇头,一脸悲痛道“当年的人,除了那苟且偷生活下来的王放之外,无人生还。就连我,若非先辰王怜悯,我也是该陪着他一道走的人。”
“王大人好好想想,可还有什么能证明当年设计之事是先皇所为?”黎素在一旁也听的着急,更担心狱卒随时会回来。
哪怕有先辰王的照拂,可一旦王朔威胁到了如今的皇室,大理寺的人却也未必会坐视不管。
他们一向中立,主持太平的同时,却也在维护着皇室的秩序。这件事情一旦闹大,整个萧氏皇室都要跟着颜面扫地。
所以黎素猜测,就算是大理寺的几个大人知道了此前太皇太后做的那件荒唐事,也不会说出去。
被换来的孩子都已经死了,再拉出来,必然又是朝堂动荡。
“证据……当年我身边有一小童,当时我将先皇身边大太监威胁王放的书信让人送给王爷。他若是送到,王爷便不会遇刺。你们可试试看,能不能找到这人。”王朔突然会想到了其中细节。
“这么多年过去,那人怕是不好寻到……”
不用萧奕辰和黎素开口,王朔自己也明白找到那个人的几率有多小。
那人当年传递消息,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若是死了,书信自然不可能留着。要是还活着,这些年也肯定是谨小慎微不知道藏到了哪个角落去……
“王大人放心,我们会找到那人,替你洗刷冤屈。”黎素有些不忍心说出没希望这种话。
他坚守了这么多年,必然苦的很。就算是真的没有,骗他一下也是好的。
王朔笑着摇了摇头“哪有什么冤屈?我不过是自己愿意的罢了。王爷王妃还没说,你们是怎么沦落到大理寺的?”
到底是跟在先辰王身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等到所有的事情都说万,王朔方才说起来在他看来不算重要的事情。
恒兄的儿子,便是入了大理寺又如何?他想要出去,必然简单。
就算是萧奕辰自身没什么作为,凭借前些年先辰王打下的基础,也能轻易收拢人心。想要营救他出去之人,怕是不在少数。
“说来惭愧……”黎素难为情的笑了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同王朔说了个清楚。
黎素现在也还没想到究竟是哪个缓解出了问题,让人有机会下毒。
虽说她确实是看不惯哪个昏君,但毒害当朝君主这种事情,她不会做。准确来说,她不可能这个时候选择毒害皇上。
这般愚蠢的方法,伤敌一千自损一万,黎素除非是脑袋被门给夹了,才有可能选择这么做。
“长生不老药?当真是荒唐。果然不是萧家的种,蠢的别出心裁。”王朔险些没被小厮,怎么都想不到这一任的皇上会昏聩到这个地步。
要是从前的辰王,他连这几个字都不会相信。世上若真有这么好的事情,又哪里来的朝代更迭?
。
父王都信任的人,他为何不信?
王朔欣慰一笑,低喃道“恒兄,你若是在天有灵,也该是欣慰的。”
他缓缓抬起头来,看向萧奕辰道“你父王当年的死,实有内情。”
“是先皇所为。”萧奕辰对上王朔缓缓凝聚恨意的双眼,沉声道。
他也不愿意相信记忆中那个同自己关系还算不错的人,竟是他的杀父仇人。
或者说,他是促成后来悲剧的罪魁祸首。
“你,你竟然知道?”王朔满脸愕然,看向萧奕辰的眼中有着惊讶,也有着疑惑。
他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既然知道是先皇所为,当初为何不报仇?
黎素感觉到萧奕辰身上蔓延而出的冷意,冷声道“我们也是这两日才知道。之前待在王大人所处牢房内的,应该是父王此前的近臣。”
“你说王放啊,他那人是个没骨头的,才不配待在王爷身边。”王朔嗤鼻一笑,眼中满是不屑。
王放,王朔,他们二人难不成是兄弟?
黎素这话还没问,就听王朔嫌恶道“有他这样的弟弟,我都觉得恶心。”
他说着,疑惑的看向黎素“他怎会同你们说起那些?”
在王朔的记忆中,王放这人胆小如鼠,虽聪慧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胆量,更不配站在先辰王的身边。
若非是他一早知道内情却害怕不报,先辰王如何会受重伤?此后,又怎么可能伤重不治?
“他没说什么,只是将一本史书交给了本王。”萧奕辰淡淡解释,无心去掺和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
至于王放,如今怕是凶多吉少。他和他父王之前的那些恩怨,也就作罢了。
王朔一听史书便明白了什么,嗤鼻一笑道“当年若非是他胆小如鼠,明知道有埋伏却不敢说出半个字。若非是他,先辰王又如何会死?”
他重重一锤地板,发出一声闷响。
“王大人声音小一些,若是让人听到,你怕是会招来危险。”黎素警惕的看向四下,同时低声叮嘱。
身怀这样的秘密,王朔能在大理寺活下来,怕都是先辰王动用了不少手段。
他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
“我的命,不值一提,莫要牵连王爷才好。”王朔歉意的笑了笑,依言压低了声音。
他已然在这里活了太久太久,即便大理寺的几位大人记着先辰王,未曾亏待过他。可这种地方待了这么多年,他都已经不知道恐惧为何物。
只是对于辰王府的恩典,他王家祖祖辈辈倾力而为都未必还的清楚,又怎么能再拖累他们夫妇?
萧奕辰因他的话感动,可有些话,他这会儿却也不得不问。
“那一本史书,无法证明当年先皇之过,王伯父可还知道什么人手中握着证据?”
光是他们知道当年事情的真相,远远不够。
父王为了所谓的皇室和睦,付出多年不够,居然还被先皇设计的没了性命。无论如何,这口气他绝对不能咽下去。
王朔摇了摇头,一脸悲痛道“当年的人,除了那苟且偷生活下来的王放之外,无人生还。就连我,若非先辰王怜悯,我也是该陪着他一道走的人。”
“王大人好好想想,可还有什么能证明当年设计之事是先皇所为?”黎素在一旁也听的着急,更担心狱卒随时会回来。
哪怕有先辰王的照拂,可一旦王朔威胁到了如今的皇室,大理寺的人却也未必会坐视不管。
他们一向中立,主持太平的同时,却也在维护着皇室的秩序。这件事情一旦闹大,整个萧氏皇室都要跟着颜面扫地。
所以黎素猜测,就算是大理寺的几个大人知道了此前太皇太后做的那件荒唐事,也不会说出去。
被换来的孩子都已经死了,再拉出来,必然又是朝堂动荡。
“证据……当年我身边有一小童,当时我将先皇身边大太监威胁王放的书信让人送给王爷。他若是送到,王爷便不会遇刺。你们可试试看,能不能找到这人。”王朔突然会想到了其中细节。
“这么多年过去,那人怕是不好寻到……”
不用萧奕辰和黎素开口,王朔自己也明白找到那个人的几率有多小。
那人当年传递消息,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若是死了,书信自然不可能留着。要是还活着,这些年也肯定是谨小慎微不知道藏到了哪个角落去……
“王大人放心,我们会找到那人,替你洗刷冤屈。”黎素有些不忍心说出没希望这种话。
他坚守了这么多年,必然苦的很。就算是真的没有,骗他一下也是好的。
王朔笑着摇了摇头“哪有什么冤屈?我不过是自己愿意的罢了。王爷王妃还没说,你们是怎么沦落到大理寺的?”
到底是跟在先辰王身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等到所有的事情都说万,王朔方才说起来在他看来不算重要的事情。
恒兄的儿子,便是入了大理寺又如何?他想要出去,必然简单。
就算是萧奕辰自身没什么作为,凭借前些年先辰王打下的基础,也能轻易收拢人心。想要营救他出去之人,怕是不在少数。
“说来惭愧……”黎素难为情的笑了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同王朔说了个清楚。
黎素现在也还没想到究竟是哪个缓解出了问题,让人有机会下毒。
虽说她确实是看不惯哪个昏君,但毒害当朝君主这种事情,她不会做。准确来说,她不可能这个时候选择毒害皇上。
这般愚蠢的方法,伤敌一千自损一万,黎素除非是脑袋被门给夹了,才有可能选择这么做。
“长生不老药?当真是荒唐。果然不是萧家的种,蠢的别出心裁。”王朔险些没被小厮,怎么都想不到这一任的皇上会昏聩到这个地步。
要是从前的辰王,他连这几个字都不会相信。世上若真有这么好的事情,又哪里来的朝代更迭?
。